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209|评论: 82

[原创·贴图] 云凤书院鸣弦语 古韵遗存又几许【营山云凤书院剪剪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2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_20160710_161723.jpg


IMG_20160710_161906.jpg




  《重回汉唐》(孙异)





《重回汉唐》
词:赵丰年 孙异 玉镯儿
曲:孙异
演唱:孙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几度彷徨
衣裙渺渺,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徽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几度彷徨
衣裙渺渺,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徽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徽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45811.jpg



营山历史                            家乡区县: 四川省营山县                        
   




                          四川省市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川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幅员面积1633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
  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巴西郡宕渠县。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治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为营山县。古城遗址,有三处可考。十景虽残,而白塔巍立。隋唐时与峨嵋齐名的上石刻与摩岩造像,历历在目。更有宋代窑藏、恐龙化石、李特读书堂、青羊宫、西月台、嘉祜岩、智公墓、孔雀洞、龙兴寺等文物胜迹。书画代有名人,工艺不乏巧匠。从宋至清,57人中进士,有“科第士宦,甲于蜀都”之誉。在当代,杨伯恺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农民运动为“全川之冠”。193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5900多名营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热血儿女为国捐躯。
  改革开放以来,营山历届领导班子,坚持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团结实干中探索创新,在奋力追赶中实现跨越,不断致力于改变营山落后面貌,营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革命老区焕发出蓬勃生机,勤劳、善良的营山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更为灿烂的现代文明,正大踏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相邻,北与相依,东北与相连。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蓬安县相邻,北与仪陇县依为唇齿,东北与平昌县错如犬牙。幅员面积1634.27平方公里,山、丘、坝兼而有之,地势北高南低,略向东南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
  营山多层次的地形,适宜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地上再生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有960多种。大宗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和高梁、豌豆、胡豆、大麦、黄豆等。大米、豌豆以其质量见长,70年代曾远销东南亚。经济作物中,红麻、苎麻、黑瓜子、油菜、花生颇负盛名。黑瓜子和红麻曾分别于70年代和80年代出口。木本植物中,蚕桑、白蜡、柑桔、油桐闻名于省内外。
  营山又以生猪、山羊、鸡鸭著称,成为全国、全省的生产基础县。猪鬃、猪皮、猪羊肠衣、山羊板皮是大宗的传统出口原料。野生动物有水獭、貉、獾、狐、果子狸、老鹰、白鹭、猫头鹰; 地下矿藏有盐、石油、天燃气、膨润土等。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 。
  营山县历史悠久,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南北朝时535-547年间,境内的安固、三元黄渡曾建过安固县、绥安县、宕渠县。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城所在地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后统称营山,隶属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蓬州。清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路辖.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川北行署管辖,1952年属四川省南充专区管辖,1968年为南充地区管辖县,1993年起为南充市辖县。
  四川营山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据说在这营山,从宋朝到清朝,考中进士的就有57人。可见营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人们用“科第仕宦,甲与蜀都”来赞誉营山。
  清初,清政府为解决明末战乱,四川地广人稀,从湖北强征移民,大批罗氏被迁移到营山,从那时起,营山罗姓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营山县政府文史顾问罗国建:罗氏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早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有一个部落,就是我们罗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省,罗山县,以织网捕鱼为生,商朝的时候,罗氏部落归顺于周武王,共同灭掉了商朝,灭掉商朝以后,周武王封罗氏部落为罗子国,罗子国后来又被楚国灭掉,灭掉以后,罗氏人就流落到我们国家现在的枝江、汩罗江一带,散居的这些人就是罗氏的起源。
  罗氏自从湖北迁到四川营山以后,历经几代人的勤奋努力,逐步发展成为营山的世家大族,刚开始主要以耕农为主。其后,由于受到营山古城文化的影响,营山罗氏后人的文化结构也有了本质的变化。
  营山县政府文史顾问罗国建:在我们营山一共有12支罗,其中有一支罗,叫罗天祥,东升有一支罗还有济川也有一支罗,古今以来,姓罗的是一个大族,历史上有两个考取了状元,有一个叫罗能,还有两名考取了进士。有一个叫罗昌的进士,到京城考状元的时候有一个笑话,去的时候,主考官,就问他你那个地方的风水如何,当时,罗昌一时想不起来,就把周围的四座山,连起来完成了一个风景,考官很满意,当时叫什么山呢,云桂山下谷花开,白鹤飞过四山来,羔羊下河吃清水,烈马一匹跳鸿崖,就把四个山的风景结合起来,成了四句诗,当时主考官很满意,当年取得了第二名进士。
  是不是真的靠四句诗,就能考取进士,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罗氏家族的确涌现出了许多享誉中华的人物,《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早已家喻户晓,著名军事家罗瑞卿也是营山罗姓后人。
  营山县政府文史顾问罗国建:当时,我们的祖先不愿意来,不愿意来,就用绳子把他捆起来,捆了过后,我们现在都有这个习惯,平时,耍呀、休闲,都喜欢把手放在后面,我们每一个手棒棒,这个地方都有一个印迹,表示是捆来的。
  罗氏家族在天文学、文学、经济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在营山罗姓的发展中,他们把楚汉文化带入四川,对当地经济文化结构的改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营山地方志编委会主任汪嗣荣:在营山有许多蜀文化的遗迹,营山曾经出现过许多文化名人和神奇的传说故事,有许多移民曾经来到营山,这些人的到来也丰富了营山经济文化的内涵。
  历经风雨春秋,营山罗姓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从耕农世家走进城里做起了文化人,也有一部分人在四五十年代的战乱中离开营山,远走他乡,但是,在最近几年,又有许多罗姓子孙回到营山,祭拜祖先。
  营山县政府文史顾问罗国建:自古以来,我们罗氏家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族,在宋朝的时候编的一个百家姓,罗氏就列七十二位,罗氏宗族分布最多的,全国是这几个省湖南、湖北、山东、安徽、福建、台湾和我们四川、广东,特别是我们营山罗姓,还有在台湾的高雄,台北都还有,有的还在跟我们内地通信,因为,天下罗姓是一家。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早已成为历史,今天也有不少营山罗姓人回湖北老家探亲,不管走出多远,家是不能忘记的。
  罗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二十位。罗姓名人辈出:唐代文学家罗隐、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现代军事家罗瑞卿。
  营山县自然条件优越,资源极为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再生资源达960多种。盛产粮油、畜禽、柑桔、麻类、茧丝绸等,其中猪鬃、猪羊肠衣、山羊板皮等为传统出口物资,现已形成10大类25个优质商品基地,被列为全国山羊基地县和瘦肉型猪基地县。
  改革开放以来,营山老区正逐步奔小康,这里工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已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开发建基地,以基地促发展的新格局;工业已形成纺织、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等五大行业并相发展的格局,五十铃汽车货厢已销往全国九个省市,不少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营山重点建设步伐加快,已通到境内;县城日产10万吨以上引水复线工程,已竣工投产;5000门程控电话和光缆通讯工程已开通。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素有“蜀北名山”之称的太蓬山,宛若蓬莱仙境。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川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
 511322
 637700
 县人民政府驻
  营山县辖2个街道(北城、南城)、19个镇(朗池、骆市、小桥、双流、回龙、东升、黄渡、老林、灵鹫、消水、新店、绿水、三兴、木桠、星火、蓼叶、、绿井、城南)、43个乡(明德、合兴、柏林、封窦、三元、孔雀、悦中、六合、福源、清水、木顶、大庙、茶盘、涌泉、安化、高码、青山、增产、四喜、盐井、柏坪、清源、通天、陡坑、普岭、金堂、七涧、太蓬、安固、法堂、双溪、沿码、玲珑、铁顶、带河、联升、凉风、文殊、龙伏、双林、琵琶、丰产、济川)。
  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巴西郡宕渠县。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治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为营山县。古城遗址,有三处可考。十景虽残,而白塔巍立。隋唐时与峨嵋齐名的太蓬山上石刻与摩岩造像,历历在目。更有宋代窑藏、恐龙化石、李特读书堂、、西月台、嘉祜岩、智公墓、孔雀洞、龙兴寺等文物胜迹。书画代有名人,工艺不乏巧匠。从宋至清,57人中进士,有“科第士宦,甲于蜀都”之誉。在当代,杨伯恺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农民运动为“全川之冠”。193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5900多名营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热血儿女为国捐躯。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1723.jpg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隋为咸安县;唐高宗李渊武德四年(621)改置朗池县;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有许多小山,形如营垒”而更名营山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统称营山县,隶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篷州;清仁宗颙琰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管辖。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营山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4+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21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营山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唐  臣 明弘治3/2/77《索》71《碑》437 李初元 明嘉靖23/3/188《索》1267《碑》763 陈周政 明崇祯4/3/213《索》2165《碑》1279 罗心朴 明崇祯10/3/35《索》1902《碑》1304 李  沂 明崇祯15/特131《索》1259《碑》1337  
上面“4+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营山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于之辐 清康熙39/3/85《索》366《题》259 王曰俞 清康熙39/3/207《索》303《题》263 陈  会 清康熙48/3/183《索》2171《题》297 侯  度 清康熙54/2/36《索》906《题》320 张乾元 清雍正5/3/101《索》498《题》375 龚士模 清乾隆2/3/215《索》106《题》436 龚士楷 清乾隆4/3/153《索》106《题》449 侯於蓟 清乾隆7/3/85《索》906《题》460 马元烈 清乾隆7/3/199《索》1936《题》464 易  周 清乾隆13/3/141《索》1866《题》491 张师元 清乾隆13/3/150《索》437《题》492 陈怀玉 清乾隆22/3/140《索》2176《题》539 王凤鸣 清乾隆26/3/31《索》314《题》555 陈跻敬 清乾隆60/3/40《索》2155《题》666 于德培 清嘉庆13/2/71《索》366《题》729 侯  圻 清嘉庆16/3/41《索》909《题》757 侯承诰 清嘉庆25/2/88《索》907《题》806 白濬铣 清道光9/2/85《索》800《题》857 侯恩济 清同治10/3/179《索》911《题》1091 蔡镇藩 清光绪18/2/90《索》1588《题》1245 黄世泽 清光绪21/3/129《索》1557《题》1285  
上面“// ”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14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1820.jpg




  一直就想去云凤书院找寻那里的风韵,这次是在刚刚下雨后去的,但是没有进到那个书院里面去,很是遗憾:L:L:L


  手机拍的几张书院样子,感觉很是愧对云凤书院这几个字【拍不出心中的那个韵味来】:L:L:L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1830.jpg




  奇山秀水·地灵人杰   文/黄晓赓 梁仁邧                                                                 (2013-10-06 23:52:55)[url=]转载[/url]
               


                 
奇山秀水·地灵人杰
  
                           
  
营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周属巴国,秦隶巴郡,汉归宕渠,唐置朗池,宋改营山,地跨盆北低山和盆中丘陵两个地貌区,地势北高南低,依次为低山、丘陵、浅丘平坝,境内有“太极营山城”,“观音莲花山”,“巴蜀进士居”等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
一、太极定位营山城
营山古城,其山脉来龙,源于川峡交界之米仓山,入营后经回龙镇石牛山、丰产乡木樨山和衮山、朗池镇张家山后,落脉太白山(县武装部所在地),山前为一条形宽阔平坝,古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选址于此,设县建城,名为朗池。因县城四周的小山状如营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2年)改名为营山。营山河(经县城一段俗称北门河)与南门河(今汽车站到翠屏山之南门河段称怀德溪、今翠屏山至流二河之南门河段称潆回河下段)自西向东顺流,而潆回河上段(今叶家河<古宝石河>)却自东向西逆流,迂回曲折,环绕翠屏山后与南门相汇,清代同治版《营山县志》称潆回河为“营邑风水之要”。
潆回河逆流回旋之水,为何为营邑风水之要呢?
览观其象,翠屏山乃天然营垒之中心,朝揖翠屏山的营垒群峰,将县城围成一个盆地;东西对流的怀德溪与潆回河上段在翠屏山下环绕交汇,将县城分成南北部分而成两仪;耸秀的翠屏山环顾四周,浑然天成一个易经八卦图中的太极。有道是“翠屏耸秀是太极,潆回怀德分两仪,营垒群峰为四象,象演八卦成营邑”。
太极文化影响中国人文文化数千年,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是《易经》,而太极又是《易经》元气宇宙观的核心,类似于现代天文学中大爆炸宇宙观的“黑洞”,是产生和构成万物的最初本源——天地未形成以前的宇宙处于混沌未分的元气状态。太极的演化而使元气分化成清轻的阳气和浊重的阴气,阳气变成天,阴气变成地,然后天地又化生出万物和人类。先民选址于天然的太极图地形立县建城,取“太极定位”之寓意,与千年之后的当今文明仍然相通相融,相得益彰。
自太白山回溯来龙二里许,出脉分支,一支向西,连起两峰,与来龙合围而成一玲珑毓秀之西月湖;一支向东,起顶结穴,建成邓锡侯父墓之邓家花园(邓锡侯乃抗日名将,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四川省主席),形成生态与人文互补的“太白邀月花园陵”景观。
县城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迎来近万只白鹭栖息云凤山下的大片竹林枝头,形成“白鹭朝凤”的归巢景象。
太白山为县邑灵气毕萃之地,古人于此建奎星楼,立文庙,乘地脉应天星而培人文,作舟楫以济巨川,千钧重任,一柁为主。湖南宁远杨上容来营山作县令,又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在城东梅家梁上修建31.2米高的六棱锥形九层回龙塔一座,与文庙相对,配文峰以聚水口之气,主全县文运昌盛。塔建成后,营山连续考中6名进士,其中4名点翰林,正好与此塔横额“文运出震”(震,即东方)相巧合。
综上所述,营山县城形成“太极定位”,“太白邀月”,“白鹭朝凤”,“文运出震”等城市主体文化景观格局,彰显其独特的生机活力和悠远灵动的人文魅力。
二、观音座莲太蓬山
清代,有一位精通堪舆的雷姓举人和尚,云游到太蓬山景福寺,留下一首概括太蓬山地貌的钤语:“北门迢迢藤藤牵,东边卧虎睡门前。若人识得莲花瓣,一代状元世代仙”。认为太蓬山的发源方位在北门,景福寺两边的山峰向东门顾盼绕抱,如莲花的花瓣一样蔟拥有序,太蓬山的整个形状就象一朵盛开的睡莲,是出仙翁佛子的地方,很适合修建庙宇。
从现代地质构造看,营山属于“仪陇——巴中莲花状构造”西南群的一部分,为北西——南东向的褶曲构造。太蓬山位于这个蓬花状构造带上东北方向的背斜上,成于地壳隆起,山体为迭系砂岩岩石,山势从北门垭口(海拔551.8米,下同)开始,经蔽风石急度爬升至730米以上,形成四周陡峭、岩壁如削、峰顶平旷、顶上多有垒土之台峰的太蓬山。峰顶分布着大太蓬山、乌龟包、碓窝丘、鸭儿塝等十多座群峰。诸峰顺势向山腰绵延,经穿岩洞、朝阳洞两边向景福寺所在之台峰倾斜环抱,神似一朵盛开的莲花,供奉观音菩萨的景福寺就座居莲花之心。观音座莲太蓬山,太蓬山实为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天然巨型莲花台座。
景福寺修建于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时称普济寺,后改景福寺),大殿三重,气势宏伟,供奉观音,香火鼎盛,僧众达400余人,成为川北佛教胜地,时与峨嵋齐名,自此形成“登山观景,欣赏自然风光;烧香拜佛,了却心中牵挂”的观音信仰文化。梵音晧远,千年延续,高僧大德,时出于境。今有知名爱国高僧,曾为“世界佛教联谊会”召集人的台湾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大和尚,生于斯长于斯。旧居座落川祖坝,后山来脉龙顶观,左右护砂层层绕,内外明堂数里遥,艮峰独耸云际间,旷世明师旷世才。惟觉回乡省亲祭祖后,为《太蓬山志》作序曰:太蓬山乃蜀北佛教文化胜地,法雨周流巴地,功德惠及蜀中。
浙江普陀山的惟海法师,出生于太蓬山麓的双林乡,潜心向佛,闭关十年,写成《五蕴心理学》,发掘佛教学术宝藏,为国为教效力争光,极具特色,颇有影响。公元二○○六年回乡省亲,登太蓬山朝佛,有感太蓬松之高洁,赋诗明志曰“蜀北仙山有太蓬,天生一株迎客松。恭迎四海观光客,礼送八方朝山众。朝闻两殿木鱼声,暮听一寺莲花诵。无限生机何养育,只缘佛在此山中”。太蓬山正在成为聚汇八方信众、名扬天下四海的“中国西部观音名山”,仙山佛国,美不胜收。
三、享誉巴蜀进士居
在中国这个推行儒家文化的国度,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学子们走的是一条“读经——科举——仕进”的人生道路,耕读为本和风水福荫子孙的观念与此相伴而行,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成为先民生存发展的人生走向和习俗。营山选县城、建文庙、立文塔,文风鼎盛,有“科第仕宦,绵绵继继,甲于蜀都”之美誉。宋、明、清三代,营山考中进士57人,其中清朝26人,占全川第五位,仅次于成都、华阳、富顺、涪陵。明清时期的龚、侯、罗、马、李、于、陈、张八大望族就有25人,占两朝进士32人的78%,其散落在乡村的各色古宅,形成“巴蜀进士居”的亮丽风景线。
譬如,营山李氏一族,其先祖落居小桥白岩寨下李家沟,脉发黄渡景阳山,途经延寿寨、印合寨诸峰,起伏延绵数十里,至小白岩寨后,顿起高峰白岩寨,寨上又起狮子包等五大星峰,俗谓“五星聚讲”。其李家沟主峰狮子包,全为白岩硬石,高为五峰之首,孕育出李家4名进士和60余名举人、贡生。其中,李初元为明嘉靖甲辰(1544)科进士,历河南监察御史,秉公执法,清廉为官,卒于乡试贡院,启其箱箧,仅有遗金五钱,敝袜一双,人感其廉。其子李彭年中举入仕陕西知县,其主笔之明代《营山县志》,为营邑现存志书之最古版本。
再如陈氏一家,祖籍江西,通风水的陈思义先祖,明代中叶入营,落户小桥,娶当地民女为妻,育有五男。延师教子,兴家置产,富甲一方。其精美典雅的古宅,脉发景阳山,前遥皇后背,脚下有陡滩,右边灵鹫寨,左边有小山,侧河进流江,山水紧相连,孕育出4名进士和30余名举人、贡生。脉系么房后裔的陈周政,明天启辛未(1631)科进士,甲戌科钦点江南会试同考官,后任宁国知府,太蓬山留有其“吞云吹月”的手迹石刻。其后裔陈怀玉、陈跻敬父子双中进士。源出长房支系的陈会,祖孙三代十二男,五桂飘香无白丁,京城翰林省学政,知府知县世所稀。陈会是康熙47年(1708)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康熙56年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康熙59年出任一品江南大主考。陈会为政勤廉,卒于其任,柩归原籍,朝廷为彰其德,雍正帝钦赐“文谥先贤大士江南大主考陈公讳会之道碑”一块,立于其坟,文官过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马,鞠躬朝拜,崇敬缅怀。
还有于家,祖籍广西,其先祖于绍,为明朝营山第一任知县,后裔散居营城,清代考有于之辐、于德培、于式枚、于式棱4名进士。式棱之兄于式枚是光绪6年(188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居邮部、礼部、吏部、学部侍郎高位,曾被光绪帝钦点为考察宪政大臣出使德国,其“行宪政、兴教育、备人才、择疆吏”的建言受朝廷嘉纳,声望显于朝野。邻里为争一墙之地,欲求式枚之力以兴大讼。于式枚回信引“千封书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相劝,双方为其所感,遂息讼言和。其跨越时空的和谐之举,至今传为美谈。
尊儒崇仕,耕读为本。地善苗秀,宅吉人荣。择吉地而居,谋才俊而喜,古今相袭。营山地势,山奇水秀,地灵人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184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1906.jpg




【蜀地揽趣】南充营山云凤书院:一书院出6进士  重学之风今流传










   

四川在线消息(张维 四川日报记者 伍力 整理)明清时期,营山当地重教兴学,先后建起多座书院。坐落在南充市营山县城北门河畔的云凤书院,就是时任知县夏文臻而修。数十年间,云凤书院成为营山的文化摇篮,走出6名进士,至今仍是当地历史的骄傲。

穿过石板铺就的广场,跨过一座石拱桥,便是一座古朴的四合院。四合院门口左右两侧立着两尊石狮,门上的牌匾刻有“云凤书院”四个大字。古朴的云凤书院就坐落于一池碧水之上,丝丝细雨轻轻落入池中。据营山县文物管理所测定,云凤书院坐东朝西,建筑面积471平方米,四合院布局,正厅面阔4间30米,进深4米;左右厢房各3间21米,进深5米;后厅面阔5间33米。整个书院为素面台阶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梁架,小青瓦屋面,书院环境幽雅,颇具文化气息。


明清时期,营山当地人重视教育,大兴办学之风,乡村办学堂,县城建书院。由于当时年久失修,多所书院遭到损毁。公元1826年,新任知县夏文臻,建一上任便“首以人才为念”,当“询知邑无书院兼乏考棚”,目睹来县参加考试的一千六七百童生,“备桌凳而来者,拥塞公门,一遇霖雨,苦不可状”,便商议士绅,按粮捐输。最终,云凤书院建成。

从云凤书院曾走出6位进士,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进士叫蔡镇藩。

营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蔡镇藩家住营山县郊外,那一年蔡镇藩才十二三岁,聪明好学,跟随大哥诵读经史。一天,一位学院大人到营山县城云凤书院巡视,学院大人坐着轿子,左右有很多随从侍卫,当地很多老百姓见到轿子过来都躲得远远的,只有蔡镇藩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偏偏要凑过去看个究竟,结果就挡住了学院大人的去路。随从呵斥蔡镇藩,想要撵他走,蔡镇藩说:“有什么看不得,大家都是人,我就是要看看。”没想到,轿子竟然停了下来,学院大人从轿子中走下来,也想看看是谁这么大胆子。蔡镇藩见学院大人下轿,他很有礼貌,赶紧上前行礼。学院大人见蔡镇藩聪明伶俐,又很懂礼数,决定出个对联考考他,学院大人说上联:小童子黑发并肩,蔡镇藩一听马上就对出下联:大老爷洪福齐天。学院大人一听,觉得蔡镇藩小小年纪,竟如此知书达理,是个可造之才。不久,蔡镇藩被特招进入云凤书院读书。进入学堂,蔡镇藩更加勤奋学习,20岁时就考中举人。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蔡镇藩会试入京,连捷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新中国成立后,云凤书院先后成为营山师范附小、云凤实验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被改作云凤实验小学幼儿园。1987年2月,云凤书院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保护这座有着190年历史的书院,营山县将云凤实验小学幼儿园从书院搬出另建。同时,营山县结合南北两河综合整治工程,对云凤书院进行了修缮,与北门河景观打造融为一体,并安排专人进行管护。修缮一新的云凤书院,通过“进士之乡”牌坊、书院广场、读书廊、轩、碑亭、影壁、砚池、桥和仪门把区域景观串联起来,提升了书院的景观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191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192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19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0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0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0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04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1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1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1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1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20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710_162246.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