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扶君,原名石板场,因古代顺庆到利州的那条石板大路而得名。上世纪80年代初,扶君公社把设置成礼堂的关帝庙拆了修电影院,其拆下的正梁上就写有“川北道上北路石板场”字样。而川北道正是清朝初年设置的四川管理机构,署衙就在今天的阆中。可见,扶君关帝庙就修建于清顺治年间。
那么石板场又是怎么变成扶君场的呢?根据扶君乡老一代讲,扶君是因云台山的道人为明朝崇祯皇帝的生母治好了瞎眼而被崇祯皇帝封赠的。记得扶君人赵明宇先生就著文写过这事。
依据史料,我们不妨杜撰如下传说:
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东宫太子朱常洛(明光宗)的淑女刘氏(思宗崇祯帝之生母)患眼疾,双目失明,虽遍访名医,却终不得治。一夜,刘氏梦遇一仙风道骨的老人,用几滴仙露为其治眼。刘氏喜极,忙向仙人磕头道谢,仙人笑云:“吾乃太上老君。你无需谢我,只须到四川云台山道观拜谒才是”。刘氏醒后双眼竟立能见物。
不久,太子朱常洛谐刘氏择黄道吉日,动身到四川,寻访云台山道观。在顺庆府,才知道自己逝去的恩师黄辉、师公黄子元都是云台山下之人,倍感高兴和惆怅。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他们沿着顺庆至利州的石板大路来到石板场,登上云台山,但见此山势若奔马,重峦叠嶂。树木葱茏中,一座道观高耸,香烟缭绕,钟罄之声不绝于耳。朱常洛谐刘氏
在老君殿上虔诚上香,祈求老君保佑国泰平安。下山时山路崎岖难行,只得让随从搀扶着往下走,这“扶君”便得以雏形。
史书记载,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淑女刘氏“失光宗意,被遣,薨”。
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万历驾崩,39岁朱常洛继位,改元泰昌,但29天后,因食“红丸”而驾崩,史称“一月天子”,庙号光宗。
泰昌元年(1620)九月,16岁光宗的长子朱由校,继立为帝,次年改元天启。即明神宗,专好木匠活的皇帝。
1627年仲秋,天启帝驾崩,庙号熹宗。17岁光宗第五子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庙号思宗。
朱由检生性至孝,但五岁丧母,十岁丧父的惨痛始终纠结于心,子欲养而亲不在啊。他继位后追谥生母刘氏为孝纯皇太后,与光宗合葬庆陵。他追思父母远道云台还愿,才有了他的今天,不禁感慨万千:云台山黄辉父子,教导自己的父亲,教导自己的祖父,云台山的道观医好母亲的双眼,他们忠心为我朱明君主,一个石板场难载其德。于是崇祯敕名石板场为“扶君场”、云台山为“扶君山”、云台观为“扶君观”。并且赐下金匾一道,上书:“来官不接,去官不送”。
1646年张献忠的“大西”军以凤凰山为大本营,占领黄家沟后的石寨垭,建立寨子山。多宝场退休还乡养老的明朝司农李完,见状立即在上云台山招兵买马,设立军寨,举家搬入,号曰“扶君寨”,意在匡扶明朝君主。驿道石板大路的东端石寨垭与西端的扶君寨形成对峙。“大西”军攻破状似马蹄的高鼻嘴,荡平“扶君寨”,“扶君观”被焚,李完家族三百余口被杀,周围居民亦被斩尽杀绝。
1646年冬月二十六日前,肃王豪格在叛徒刘进忠的带领下,率领清军精锐潜入浓雾弥漫云台山中。二十七日(公历1647年初),清军发起对凤凰山的进攻,惊慌失措的张献忠被豪格的亲军护卫南珠玛剌一箭射中左乳,“大西”丞相背负张献忠逃跑,结果被乱军所杀。
此后,张献忠余部转战于大西南,与南明军队一起抗清。极少数幸存者,因为远离家乡,便放下屠刀,在云台山中建立“扶君寺”,集中住宿于“扶君寺”下的山湾里,至今,人们也叫那里为“和尚湾”。
康熙中期,推行满汉和解政策,四川提督廖赓谟为庆贺黄琮中举而立“簪缨世胄”匾,公开为明朝黄辉家族正名。先河一开,石板场变成了扶君场。这里大小商铺林立,分东街和西街,东街属南充县管辖,西街属西充县管辖。因为皇帝敕封,“扶君”从此声名远扬,朝山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据老人讲,“扶君寺”殿宇高耸,气势恢宏,立柱,两个大小伙子合围都抱不到,可惜毁于上世纪50年代。
李德先于2016年7月27日
本文由黄辉第十六代后裔黄格铭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