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午,就会看到骑着电动车、身着工作服的送餐员穿行在巴城的大街小巷,而越临近饭点,越能集中地看到他们的身影。据了解,这些为顾客送餐的人员有一个时尚的名称——外卖骑手。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他们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晚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骑手们即将开始送餐 平均一天送三四十单外卖
昨(27)日上午10 点过,晚报记者来到西城市场附近一外卖平台配送点,看到十余名外卖骑手整装待发,迎接即将开始的送餐工作,骑手们穿着统一的服装,配有统一的电动车、头盔。
据了解,骑手们的工作采取轮班制,上午9 点到晚上8 点为早班,上午11 点到晚上9 点为中班,上午11 点到下午2 点、下午5 点到凌晨2 点为晚班,“基本一周轮一次,现在等待配送的都是上中班和晚班的骑手。”该配送点负责人余浩介绍,骑手年龄范围在18 岁—35 岁,以25 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
“目前公司在巴城设有两个这样的配送点,一共有40多名骑手,覆盖整个市区。”余浩说,该外卖配送点两个月前刚刚成立,随着点外卖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业务量也有所增加,目前平均一人一天能送三四十单外卖,效率高的骑手一月能完成上千单,有四千元左右的收入。
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最忙
今年30 岁的赵波之前在外地务工,今年他选择回家工作,当起了外卖骑手。“因为离家近,也会骑电动车,就选择了做这行。”赵波说,虽然入行不久,但明显体会到骑手们的不易。
“ 上楼下楼是最辛苦的,一趟下来就是满头大汗。”赵波说,城里不少老小区都没有电梯,爬上爬下十分考验体力。除了对体力的要求,还对皮肤有了考验,“最近天气炎热,送货途中太阳直射,手臂都被晒黑不少。”公司里不少年轻人买了护腕来防晒,但他用不习惯。
中午1 点,烈日炙烤着大地,当多数市民已吃完午饭准备休息的时候,骑手赵波仍奔波在送餐的路上,高温天也是他们最忙最累的时候,订单跑完了就是中午两三点了,而那个时候他们才有时间吃饭。
赵波说,极端天气点餐的市民会更多,骑手们的业务量也会增大,“一瓶矿泉水一口下去就喝完了,一天要喝十来瓶矿泉水。”赵波说,越辛苦,自己的收入也越多。同时,这份工作能给顾客提供方便,他感到这是有价值的事。
昨日,赵波收到的第一笔派单 手机上随时上报动态
让顾客实时掌握订单进程
“ 您有新的派单…… 请尽快确认。”昨(27)日上午11 点09 分,随着手机一阵提示铃声响起,骑手何茂君马上拿起手机进行了派单确认。
从订单详情里看到,何茂君需要去龙泉路口附近一家冒菜馆取货,然后送往蓝湾国际小区一家六楼住户处。订单里除了取货点与送货点,还写明了商品名称、客户备注等详细信息,这也是何茂君当日第一笔派单。
11 点23 分,何茂君骑着电动车来到了取货点,“汤要多点,不要太干。”在与商家简单交接顾客需求后,他要做的就是等待商家出餐,期间他拿起手机在订单页面点击了“已到店”。
“到店了要在手机上确认到店,取货了也要确认,这样顾客才能实时掌握订单进程。”何茂君说,他们随时都要在手机上报信息,而这款供骑手们使用的软件是该外卖平台的骑手版,商家则使用商家版。
送餐途中
会接到沿线的其他派单
两分钟后,商家打包出餐,何茂君随即将打包的商品放进电动车储物箱,点击确认取货后便开始上路送货。之所以短短几分钟就能出餐,何茂君解释,在骑手收到派单信息的时候,商家也收到信息,取货途中商家就已经开始制作,“通过网络连接顾客、商家与骑手信息,大大节约了时间。”
送货途中,何茂君还收到了两笔派单任务,“这两笔订单都是在状元巷取货,因为顺路,系统就会自动分配给你。”何茂君说,有时实在太忙或其他原因,可以选择转单,将收到的派单任务转给其他骑手。
今年22 岁的何茂君做外卖骑手刚刚两个月,之前他是一名快递员,对于选择这个职业,何茂君表示,相对快递员,外卖骑手不分区域可以全城跑,接触到的人更多。在工资方面,以他每个月近一千单的派单量,每单3 元的外卖接单钱,加上底薪,一个月能拿到四千元的收入。
从业人员健康证
会骑电动车会用智能手机
对骑手们来说,工作辛苦倒是其次,遇到写错地址的才让骑手叫苦。“提着打包好的饭菜到了门口,但对方一个电话过来说在另外一个地方,还得把商品送到才行。”赵波说,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随着眼下美团外卖、饿了么外卖等订餐APP 成为许多市民手机里的必备应用程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网上订餐,外卖平台订餐需求量随之增大,外卖骑手这个职业也有很大需求。
今年23 岁的外卖骑手蒲芫几个月前在网站上看到了招聘信息,他表示成为一名外卖骑手的要求并不高,会骑电动车,会用智能手机就行,其次便是工作时要穿工作服。
虽然门槛较低,但余浩表示,为了让顾客放心,每一位骑手上岗前都要办理健康证,并与工作证一起随时挂在胸前。
(来源 巴中晚报 记者 全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