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74|评论: 1

[转载分享] 长诗的写作难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poemlife.com/libshow-3594.htm 诗观点文库

霍俊明

当这书寄到我办公室时,我有点发愣。连续几天没有决心翻开,因为翻开第一页就必须看完。一天下班时,我用自行车载着这本巨大的书回家,骑车穿过北京的地坛公园东门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隐喻:在北京大街上,不会有人翻开这本书。就算在今天,我也认为,这本书在中国知音甚少,读完它的人也会是极少数人,因为谈论这本长诗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当我拿回家放到茶几上时,我夫人吓了一跳,她问:“这是什么东西”。我说:“这是一首长诗”。然后我俩都疯狂了。最后,我还是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整整三个晚上基本上没睡。为了验证我读完了这首诗,我给大家说一个细节,我在书中找到了一些错字。比如:第663页,长诗提到了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诗人张志民,书中把“张志民”错印成“张志明”,这印证我读得很细。当蝼冢让大家谈感受时,我想到一个转喻:这本书的厚度和长城的砖很接近,基本上是按照长城砖的厚度打造的。长城的砖压成粉末状,能听到中国历史的回音。这本诗相当于两块工业时代的红砖的厚度,如果将其一页一页碾碎,长度将极其震撼。对此,我想到了一句诗:“向上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路”。从这部长诗里,我们能看到一百年历史的深处发生了什么,也能看到当下正在发生什么,未来将要发生什么。所以这本书难度非常巨大,这种难度还不是指刘仲先生写作的难度,而是指我们阅读的难度。为什么我这次会从北京来到资阳?全是因为这部长诗。没有这部长诗,我不会到这里。通过这部诗,我第一次知道了资阳。刚才大家谈到华栋,他也是非常优秀的诗人,他的写作也30年了。我和他今天到这里,和我们的身份和头衔无关,而是作为诗人和读者来的。下面,我谈三点想法:

  第一,说到这部长诗,就不得不放到当代的长诗的写作语境来考察。说到中国当代长诗的写作,有一个地方不能忽视,这就是四川。四川有大量的先锋诗人,包括欧阳江河、廖亦武、柏桦、周伦佑、翟永明等,均写出了至今仍被谈论的长诗,他们也成就斐然,包括陶春。今天我和他第一次见面,但在文字上接触时间比较长。他们做了一个《存在诗刊》,探索了如何将萨特的存在主义精神融入长诗写作。为什么巴蜀产生这么多长诗,我认为这源自一种地方文化的传统精神,这从古代写作长诗(赋)的杨雄身上能够看到,从而形成了一个写作长诗的环境和氛围。但是我读《在河之洲》之前,还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刘仲要写体量如此庞大的长诗。对于这个疑问,我想作者大概在诗歌文本中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句就是:“庞大得出格的长诗”。刘仲认为自己这首诗很庞大,也很出格。出格的意思就是不正常,脱离了普通的伦理规范。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进行写作,我想作者可能也在诗歌文本中给出了答案:“既然已将生命许给诗神,就应该庄严地为历史作证”。这就涉及到个体、语言、历史三者生成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也有不少诗人写作历史题材,包括写作文化史诗的海子、骆一禾等。但对于这部10万行的长诗,对于这种历史题材的写作则带有更多格外的意义。《在河之洲》中涉及的个人和历史的写作关系回应了一个问题,即:“历史选择诗人”,这看似假话、废话、空话,其实不然。为什么是刘仲?为什么是唯独刘仲这一个人这样写作,而不是另外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这是大家必须关注的。其次,《在河之洲》的内容还体现了诗人再造了历史。特别是诗中涉及上世纪后半叶,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历史和诗人的再造性关系。这种历史的再造不是直接镜面反射,也不是摄影或简单的回忆,而是用诗歌在表现历史。三是诗歌选择读者。这样的长诗到底会有什么人来读。写作长诗,更像是坠入一个黑洞。古今中外,尤其是写作长诗的诗人很有悲剧性,有的20多岁就迅速离开了人生。面对这种体量庞大的精神主体,诗人将经受很多考验,面临巨大的困境。因为要将历史转化为自己的个体化的语言。从文本的内在精神到外部形式,包括文体的创造、构架的搭建、语言的锤炼、主题的挖掘以及调性的控制,对诗人都是巨大的挑战,这种写作是非常艰难的。所以说,《在河之洲》值得一读,我们会看到文本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手法,而翻开任何一页,这部诗都是严谨押韵的,还是叙事的,而且还要刻画众多不同的场景、塑造众多各异的人物,甚至还要考虑外在工整的韵律和节奏,这种难度对于长诗创作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对诗人是一种是巨大的考验。而这首长诗完成是需要支撑的,这背后的付出和理解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谈到这种大体量的诗,有几个概念需要理清。即长诗和大诗的关系,史诗和诗史的关系。在我看来,长诗更接近一种物理概念,由行数和字数构成的。而大诗则具有一种精神体量的重要性。我从来不使用史诗这种概念,在我看来,史诗属于伟大民族的集体创作,而非个人创作,是一种不断传唱、不断延续的艺术形式。对于《在河之洲》,我认为可以用诗史、大诗来界定和定义。这不是一般的长诗,这是具有精神重量的大诗,也是用诗歌叙述历史的诗史。从这部长诗中,我们能发现诗人的阅读和精神资源来源,也能理解他有足够的能力来用诗歌来进行写史。我也读了很多人书写中国梦的厚厚的长诗,但读了两页就扔掉了,那些都不是诗歌,那些梦也不是真实的。我觉得《在河之洲》在处理当下的困境的时候,具备两个写作姿态:一个是自省,一个是反讽。这两种姿态其实也就是一种。诗歌中的反讽意识非常重要。我在文本中看到了类似和风车大战的堂吉诃德的诗人的主体形象。这非常重要。风车旋转时,会产生离心力,许多伟大的诗人都被这种离心力所甩出时代的中心。而诗人只有站在边缘的位置,才能对个人、历史、四川以及原型作出回应。我认为这个叙述姿态非常重要。

  第三,关于长诗中的时间、空间和地方性。作为一个北方人,我今天来到满屋四川方言的会议室有一种孤独的感受。这让我联想到,这次会议的组织方式也创造了我参加过的研讨会的纪录。甚至包括无论男女每人面前的一个烟灰缸,都很特别。这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诗歌和日常生活是统一的,是一个层面的。这部长诗从时间维度,涉及了大约100年的中国史。而这其中又涉及两段历史,一是诗人亲自体验参与的部分,这是当代史部分。二是近代史部分。这来自于诗人对家族间接的考察,这两段时空融合到一起是有难度的。因为后者还需要诗人发挥历史的想象力。说到地方性,我在诗歌中看到的空间非常重要。比如,川中县、内江、翰林院、资中、甘家坳、吴家湾等。这些空间分属不同层次,既有公共空间,也有私人空间。从这个角度看,这部长诗明显来自于这块土地。所以,诗歌和地方的关系很重要,什么样的地方生长什么样的植物。因此,这部诗歌一定来自于资阳和四川,而不是其他别的地方。另一个则涉及方言,很多正文里都有大量的方言,每一节后都有注释,内容涉及必须解释的民俗文化,诗歌和注释构成了相互的支撑。每次我读注释的时候非常高兴,作为外地读者,这些注释是必须的。因此,这首长诗由正文和注释两个声部组成,如果没有第二个声部,阅读的障碍将前所未有。还有两个问题困惑着我:一个是圣经,一个是中国史。这部长诗每一卷都是以圣经作为引言,对此我不了解。为什么一个四川本土诗人写作中国的长诗,在引言部分不使用本地的语言,而要使用西方圣经中的教义。每一卷的引言串联起来,在我看来就像一个精神史。我认为这和宗教信仰无关,可能更多是来自于精神苦难的对话。而我本人更倾向于使用四川的民歌等本土形式作为引言,因为这部长诗很多的卷首诗都具有浓郁的本土文化气质,是本土的声音。纵观现代汉语新诗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诗人背后很长很长时间站立的都是西方诗人艾略特、里尔克等,而不是站立的东方诗人。汉语和西方诗歌的关系是一个重大课题,今天暂不展开。

  关于中国史,我们能从从这部长诗中大历史、民间地方史和个人史构成了关于时间的三个维度。首先说到大历史,用诗歌叙述大历史,一定是非常个人化的大历史,而不是来自于档案馆的官方史。当代中国20世纪经历了几个巨大历史节点,面对这样的历史题材该如何处理,不仅是诗人面对的课题,更是中国当代所有写作者要面对的问题,这种题材写作的难度非常大,这涉及历史和修辞的关系。我认为,这部长诗在描述某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和历史大人物时,比重过大。我更想看到在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史。因为历史事实有时会对个人的自由创作造成巨大的压力。此外,我还发现在很多节的开头,先写到四川的天气,然后进入正文。蜀地的天气和诗歌精神氛围的呼应一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艺术性上,这部长诗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说。我所知的很多四川诗人的诗歌写作都带有先锋性,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很多流派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在河之洲》则是很少的,即便是西方的影响,更多是来自于古典时期和经典时期,或者现代主义之前的时期。我更多看到了文本中中国诗歌自身的部分,作者更善于使用传统诗歌的秉性,包括汲取民歌的营养,在写作中呈现出朴素的现实感,这是一种非常踏实的写作,包括那些很自我的观照方式。另外,这部长诗如何协调抒情性和叙事性的关系,协调戏剧化和主体议论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可贵的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他不是单纯描绘老旧的事物,而是更多呈现当下工业化的景观。过去和当下不断往返打开,历史和今天不断相互打开,在时空的跳跃中不断关注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辩证关系。而第四卷《节妇和烈女》似乎是女性题材,实质还是关于历史的叙述。我最后想说,这首长诗修辞上还用了预叙,在展开故事之前预先谈到了未来。如:“17年后,当马世勋在躺在病床上”。而我想说的是,当30年后,当刘仲仍然在写诗的时候,中国的诗歌界还有谁做好足够的准备阅读这部长诗,评价这部长诗,让这部长诗不止在四川流传。这部长诗应该进入国家档案馆。就如华栋所说,这首诗给出了很多窗口,可以随意进入。我在诗歌研究生涯中,从来不使用伟大的这个词。但我这次来资阳,只是为了一个人来的,是怀着敬畏之心来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8-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当代长诗的写作,有一个地方不能忽视,这就是四川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