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效应加深中国被“针对”的感觉 “拳击裁判误判夺走吕斌梦想,体操强行压分黑我女团姑娘,举重后台显示屏乱报致黎雅君挺举失败,游泳孙杨被人身攻击无人管无人罚,国歌放错,国旗弄错,浴室如茅坑,街道如战场。”里约奥运中的一系列插曲让人感觉里约奥运在针对中国。有人把伦敦奥运中国队遭误判的情况跟里约奥运放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更加深刻了,好像全世界都对中国有敌意,都不希望中国队赢。 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吗?误判只发生在中国队身上,只有中国队被黑吗?显然不是,纵观现代奥运百年历史,误判争议此起彼伏。 实际上,不仅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也曾有遭遇不公裁判的时候。奥运比赛乃至所有体育的比赛,只有裁判是人,裁判过程就有了主观性,对于规则的理解不同,或者规则本身就存在争议,也就免不了出现各种争议。既有没有倾向性的技术争议,也可能会有出于某种特定目的误判。科技的运用以及规范裁判行为只能尽量减少不公的发生,却很难完全杜绝。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里约奥运“追着中国黑”的感觉,首先是因为更加关注中国运动员,更关注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在心理上更倾向于认同中国运动员。所以一出现误判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委屈。而对其他国家选手却没有那么关注,也不那么在意。一些误判事件集中在一起,就容易形成“累积效应”,加深中国被“针对”的感觉。 “追着中国黑”还是一种被迫害妄想症。从1932年刘长春参加奥运会开始,我们参加奥运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既曲折而又屈辱的历程。参加奥运会是为了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被赋予了“扬眉吐气”的使命。这种心理没有因为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也没有因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而彻底消失。它仍然存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而最近一些国际事件,南海仲裁争议、韩国部署萨德导弹,也加剧了我们到处都是“敌人”的感觉。可是,就算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一个“老大哥”的存在,奥运赛场上也有吗? 公道自在人心,对于一个伟大的运动员来说,裁判的误判并不会有损他的光辉。失去一块金牌,也并不意味着梦想被断送。一次不公,不可能次次不公。失去金牌的小罗伊琼斯仍然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拳手载入史册,而朴熙洪得到了金牌,却是丑闻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