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529|评论: 23

[雄州风采] 玉成桥的传说之迴龙场

[复制链接]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8-19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今日邀请到简阳论坛简州书农版主,为大家分享回龙场的故事。简州书农原名王炳荣,青年作家、简阳作协会员,曾任资阳大众网、资阳网版主,简阳摄协会员,作品多次获奖。简州书农版主一直关注玉成的发展,曾经几次亲赴玉成采风,与小编喝羊肉汤、吃九里埂花生,对玉成的美食和历史赞不绝口。这一次为了搜集民间故事,冒着酷暑登门请教,其精神可嘉。
     玉成桥的传说十分丰富,在土生土长的玉成人巫昌友的笔下,诸如张飞为民除害、羊肉汤起源、九里埂花生等等几乎让网友们耳熟能详,也让不少没去过玉成的人心生向往。
     玉成确实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曾经担任过玉成乡乡长的邹德新老师就是一个资格的故事大王。他笔下众多精彩的故事,主要集中在迴龙场一带。迴龙场,合并到玉成乡之前是廻龙乡,她的另一个名字更加响亮:秀才沟!
      沱江的一级支流绛溪河从玉成桥下缓缓穿出,在迴龙场一带水面较为宽阔,河水静静流淌,这给大量水产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栖息机会,也让沿河人民农业收入得到持续保障,这一带老百姓能够衣食自足倒也轻松自在。“仓廪实,知礼节”,因此人文之风繁盛,知识分子拥有量高于其他地方。讲述迴龙场故事的邹德新老师当年在迴龙场特别重视文化宣传,他注重搜集本地群众反映的大小事件,并在广播节目中加以提炼后播放出来。老百姓说,只要是邹老师打开了广播,乡亲们就会端起板凳坐在院子里认真倾听,有农业生产技术、有张三李四的家长里短,处处体现着乡亲们的相互关心。
DSC_0367.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3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 场 的由 来
     廻龙场的由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神奇的传说。
     过去,绛溪河潺潺的流水将河床冲刷得干干净净,水面如镜,临水凝眸,情丝缕缕,照影觅鱼,清澈见底,是孩提时代常去洗澡的天然泳场。
     廻龙场绛溪河南岸(海鸣坟村五社、六社),是家乡约二百来亩有名的平坦、宽阔、富绕的刘家大坝、牌坊坝,田多土少,土质肥沃,盛产水稻,物产丰富,是故乡人不可多得之肥田沃土,又是家乡的长寿之乡。刘家坝、牌坊坝的地平高度约高出廻龙场地平线五米左右。
     一天下午,几个孩童邀约去刘家坝、牌坊坝坝坎下绛溪河里,在长春桥下齐肩深的水中洗澡时,忽然听到“轰轰轰、轰轰轰”的声音从上河传来。一个高个的大哥哥从水中向上一冲,一眼就瞧见离洗澡不远的上游“鄢家嘴”拐弯处,有一个像晒垫筒的东西直朝下游滚滚地奔来。凭他已往之经验,他想,一定是滚筒水来了。立即大声喊:“快点跑呵,‘滚筒水’来啦!‘滚筒水’来啦!!”一听喊声,孩子们胀慌了,三脚两步跑上河边提起裤儿就开跑。刚一站定,眼看比晒垫筒大得多的“滚筒水”哗啦、哗啦从面前脚下直泄而下。不一会,眼看一丈多高的长春桥被洪水淹没。此时此境,心都紧了:好险啊!今天,要不是高个哥哥精灵发现得快,我们早就被“滚筒水”卷走了。
     农谚说:“夏至过了一根线,落雨不过田堰塍”、“夏至过一天、淹没半边天”。意思是说,夏至过了,夏天来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雨水多了,雨越来越大了,常常下雨涨水、涨大水、涨洪水了。有时,河这边下雨、河那边晴,田堰塍(田埂)那边下雨、田堰塍这边晴,哪怕是隔着一条田堰塍,那雨就是下不过来——叫“分龙雨”。这类“分龙雨”往往以一条田堰塍为界,一边下雨、一边不下雨,界限十分明显;有时,一槽乌云按过,突然从沟口中间下一条槽形雨——叫“过龙雨”;有时,甲地落雨乙地晴,本来甲地未下雨,河里却涨了洪水——叫“干河水”。凡遇这种“干河水”多半就会形成“滚筒水”。小时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未修梯级小型电站前,绛溪河经常出现涨“干河水”形成的“滚筒水”,曾见过几次。这一奇观,早已成了美好之记忆了!
     相传,很久以前,接连下了两天三夜封门大雨,不得已,人们只好呆在家里睡觉。第三天凌晨,本来就有晨练嗜好,又上了点年纪的一老者,早就睡醒了,翻来复去,心里闷得慌。趁雨小了,公鸡才叫第二遍,他就翻身起床,头戴斗篷、身披蓑衣,打着一双光脚板,手杵一根锄把,高一脚低一坑,溜溜滑滑朝绛溪河边走去,想去看看河里涨水没有,河边自家的红苕、玉米庄稼淹了没有。去到刘家坝绛溪河边,汹涌澎湃的大洪水奔腾而下,透过电闪雷鸣二晃晃天气,一看,洪水已淹没了河边庄稼,已快漫过数丈高的刘家坝田坎了。一眼望去,对岸,(廻龙场)那边早已成了一片汪洋。据说,那是绛溪河亘古以来,千年一遇的罕见的超特大洪水。
     霎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天上又是一阵倾盆大雨。老者无处躲雨,
     被淋成了落汤鸡,也只好紧紧地杵着锄把,一动不动地站在河边。在那黑风黑雨中,强打精神,趁一阵雷电闪烁,透过密密之雨线,忽见一股巨大的洪峰,从老桥上游方向,汹涌澎湃直往下游奔腾而来,只见一对忽闪忽闪疑似灯笼之东西,在洪峰中高低起伏,若隐若显,随波逐流。洪峰约莫刚到“郎格儿桥”那段河面,忽又只见那股风卷云涌般之巨浪立即掉转峰头,汹涌澎湃簇拥着那一对时隐时现的灯笼直朝“廻龙场”那片海子涌去。雷鸣电闪,雨还是不停地下着,风仍是呼呼地吹着。约莫一顿饭工夫后,老者又朦胧地瞅着,那酒杯大小,忽亮忽闪的一对灯笼,被一股怒吼如狮之强大洪峰又从廻龙场那汪海子中涌出,在绛溪河中间,折左转身,直朝东方下游奔腾而去,眼见,忽闪忽闪的那一对灯笼渐渐远去。慢慢地被汹涌澎湃的洪峰逐渐地隐去了、看不见了。
     约莫,过了半个多时辰,雷声慢慢地由近到远,雨慢慢地小点了,风慢慢地减弱点了,洪波慢慢平缓点了,洪水慢慢消退点了,天慢慢地亮晃点了。转眼,东方已开始显呈鱼肚色、天快亮了。
     老者把见到之情形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知究理。后来,在同一位年长一点的已满一百零八岁的老者摆谈时,那老一点的老者沉思片刻,十分健谈地侃侃道来:那是不是在过龙?!过去曾听老一点的老人摆过,峨眉山的巨蟒通过上千年之修炼,一旦修成正果就成了“蛟龙”。听老人的老人说,那幼小之“蛟龙”早就到了龙王坝那个小海子栖身,东海龙王还特地派他的子孙前去建庙护佑,等待时机入归大海。依你所看到之情形来看,可能就是“蛟龙”要入海了。老人的老人说,凡是“蛟龙”一现身,天上的玉皇大帝御笔一挥、圣旨一下,那些雷公、雨婆就会忠於职守、各司其职,全力以赴护送“蛟龙”入海,完成圣旨使命。
     听老者一席话,年轻一点之老者恍然大悟,凭那天看到那个劲仗,他想,那可能就是“蛟龙”入海从这里经过罢。或许,当“蛟龙”回转身试图在廻龙场那片海子栖身时,忽然觉得廻龙海子太小了、水太浅了,不宜栖身,不宜久留,於是改变主意,还是立即去到大海栖身才是长久之计。
      据说,听老人的老人说,等洪水全部消退后,真还有人看见那“蛟龙”回到廻龙海子时,在淤泥上留下的那一对深深的后脚印呢!
      这一神奇之传说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一些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慕名而来,塑菩萨、建庙宇,建祠堂、修街道。或许,廻龙场可能就这样因此而得名,载入史册的罢!
   据说,那个亲眼目赌“蛟龙”回到廻龙场,忽又回转身随波入海之老人活了一百一十八岁,后来坐化在刘家坝世代居住之家中。从此,刘家坝世代都有百岁老人在家里圆寂呢!也许是巧合吧。据记事以来所知,几十年来,廻龙场绛溪河对岸的刘家坝居住之人家,的确比其他队的人长寿一些。约二百来人居住的刘家坝、牌坊坝人,历年都会有好几个九十岁以上乃至百岁高龄人。这不,刘家坝人卢锡山,二00六年曾同玉成乡十位身板硬朗、精神钁烁的百岁老人一齐,代表全市百岁老人出席了简阳市第三届“羊肉美食文化节”呢,组成了别开生面的“千岁宴”, 成为各地以“羊” 办节的一道独特风景,也为简阳羊肉汤之神奇魅力作了最形象之诠释。我的大伯母(邹崇芳)也年过百岁,於二00八年圆寂牌坊坝。
  “无独有偶”。原来廻龙学校之前身,就是由原来香火旺盛之玉皇庙改建的。记得小时候还经常同大人们一起进庙烧香拜佛、求签保佑平安呢!随着学校兴建、改建、扩建,玉皇庙也跟着销声匿迹了。街上的方家祠也在那场无情大火中失去了踪影!
      廻龙场由来之神奇传说,似乎有些臆造、杜撰之嫌。但大凡史册记载、留下的一个地方、地名,大小、多少总得有一个说法吧。
      一孔之见,不屑一顾,留待考究。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         桥
     长春桥上游一里外,绛溪河左岸边,至今尚保存着一孔青石板桥,那就是故乡著名的“老桥”。原来,它还有一段耐人寻味之故事,予君一叙。
     说来话长。很久以前,故乡人为了过河来去方便,准备并实施了修建老桥之工程。从开厂打石约经过一年多时间之紧张施工,正当那桥将要合龙的那天清晨,一个一身如济公打扮之年老僧人,手捻佛珠、口念“阿弥陀佛”,欲从此桥通过。哪知,正在紧张施工干活的石匠师傅们,看着他穿着一身破烂僧衣,尤如“缟化儿”一般,不许他通过,怕他晦气了石桥之合龙。无奈,那老者车转身拂袖而去。
     那天,经过石匠师傅之紧张施工,不到天黑,石匠师傅们就将石板桥平安合龙。第二天早晨,正当石匠师傅们忙得不亦乐乎,正在桥上进行扫尾工程,准备举办隆重之“踩桥”仪式时,头天来过的那位僧人如前打扮,又来到河边准备借桥过河。只见石匠师傅们七嘴八舌,你一言他一语,一个领头的掌墨师石匠便对着那僧人吼道:“看你那个样儿,一个叫花子还有资格踩桥?”,“你算哪门子财神?想从此过桥?”另一个石匠嚷道……众人七嘴八舌一顿臭骂,硬是不让那僧人过桥。(据说,过去每建成一座桥,必须先摆上全猪、全鸡、全鸭等祭品刀头,点起香蜡钱纸,放起鞭炮,专门请有权、有势、有福的官人或者地方绅士,第一个端起刀头,滴着鸡血,来回从新桥上走一趟,封赠一些吉利的言辞——这就叫‘踩桥’。踩桥仪式后,才允许他人过桥,否则修好之桥凶多吉少)。见此,那僧人不卑不亢,手捻佛珠,两眼微闭,口中轻声念着咒语。据说,当时靠近之人似乎听到那僧道之咒语中透着几声诅咒:“桥垮、桥断!桥垮、桥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后便拂袖,车转身,摇头摆尾,扬长而去,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据说,那座新桥完工、踩桥交付使用后不久,一场特大洪水就将那桥拦腰冲断成两半截。当人们重新打石备料,准备第二年重修此桥之际,又遭特大洪水,将那桥右半截未垮掉之桥墩、桥板全部一冲而尽,连一砣石头都没有捡到一块。这下,那新桥就只剩下左半截了。正当人们尚未醒悟、回过神来之时,第三年又被一场大洪水中卷带下来的几根树木撞击,将左岸剩下的那半截桥墩、桥板撞垮、冲毁,仅剩下了人们后来看到的、离左岸河边约丈余远的那一孔石桥了。
     说也奇怪,如果说桥码头基础不好吧,被洪水第一次先冲垮的右半截桥之码头,恰恰就是修建在天生石上之码头,论基础可要比左岸码头不知强多少倍呃。尚存之左岸那一孔石板桥码头全是很多年前冲积之沙滩。仅存的一孔石桥,“金鸡独立”在离沙埂码头尚有丈余,任凭风吹浪打,它自巍然不动,至今尚存完好(自从公元一九五八年,下游修建了廻龙水电站后,那孔石板桥就只好永远静静地沉睡在水中)。那就是故乡人常说的——“老桥”。后来,故乡人在詹氏女慷慨解囊捐助下,才又在距老桥约二里地之下游廻龙场建起了一座长春桥。
    “老桥”地处之地方,右岸是原廻龙场乡海鸣坟大队爱国小队和原兴隆场乡青庙(三星庙)大队高星小队、夏家沟小队;左岸是原廻龙场乡龙泉大队栗子小队。“老桥”右岸是一座林木葱茏、苍桕掩映,青山飞鸟,钟灵毓秀,连绵几里路长、数十丈高的陡峭峻峰,历来盛产石材,是人们建筑采石之好去处。据说,过去修建长春桥全部取材於“老桥”之石材。原来修长春桥时一无公路、二无车辆运输,偌大的捆桥墩、捆桥板每一块石头完全是用木制“乌鱼”(人们用木头做成船形、似乌棒之运载工具)顺着河边人工建造之溜漕,溜滑拖下去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高十五米、宽五米、长七十多米,跨度为四十米的单孔石拱长春桥时的石料,也全部取材於“老桥”。老桥的石材具有:坚而不脆、绵而不软、既不开裂、也抗风化、略呈青色。“老桥”石材资源丰富,这是“老桥”留给后人之天然的、宝贵的、不可多得的优质石材资源财富!
     耐人寻味的是:“老桥”建而失却,到底是建桥质量问题呢?还是洪水之过错呢?还是本来就不该在此处建桥呢?还是那僧道之诅咒呢?……
     试想:如果当时为那僧道提供方便,让僧道如愿以偿地、顺利通过“老桥”,“老桥”后来到底又会怎样呢?!······
     关於“老桥”之传说,无案可稽,不信也罢。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郎  格  儿  桥
     廻龙场出场东面约一里的绛溪河左岸,有一片百余亩的冲积大坝——“廖家坝”。 坝上,田土各半,肥田沃土,林茂粮丰。原有一条通往草池堰的石板老大路,从“廖家坝”中间穿过。“廖家坝”西头老大路上有一座丈余高、丈余长、宽约四尺的一座单孔平板小石桥——“郎格儿桥”。
     很久以前,一次,因绛溪河涨特大洪水改道,将绛溪河左岸冲积成了
一大片平坦大坝。一家姓廖的财主看中了这片沃土,迁徙此地,建房定居。此人,特具头脑、特有远见,绞尽脑汁,采用蚕食策略,没用几年,就将百余亩河边沃土,收揽入囊中,据为己有。从此,这一大坝就以廖姓命名为“廖家坝”。“廖家坝”北面是“六石盘山”南麓,南面傍依绛溪河边,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得天独厚,是一坝不可多得之沃土肥田。
      廖家坝中段,临绛溪河有一段约百多米长、二三丈高、坡度较陡的全沙质坝坎。记得,小时侯亲眼目睹此段河坎有很多大小不等之“乌木”, 常被大人、娃儿捡来玩耍,或做柴烧。这段河坎,历来,种植的豌豆,颗粒大、且全白。奇特的是,若大一个廖家坝,百多亩宽的冲积大坝,一里多路长的河坎,唯度只有这道坝坎种植、收获的豌豆不经火,一煮便pa;炖肉、煮饭,又粉、又腻、又香,远近闻名。
     据说,廖家财主经营有方,不到几年,廖家家道中兴、人丁兴旺,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升官发财,有的开铺经商……一时间,红得发紫、肥得流油。俗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不出五服”。不久,廖家老财主不幸死去,渐渐地廖家之子孙们实在不争气,坐吃山空:有的三妻四妾、花天酒地、腐化堕落;有的赌博成性、十赌九输、卖田卖地;有的吸毒成瘾、面黄肌瘦、家产卖尽;有的倒卖军火、四面树敌、丧家辱国;有的兜售烟土、横财大发、坑害百姓;有的嫖娼卖淫、丧失人格、门风败尽;有的抓拿骗抢、惹恼众怒、四面楚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刚出三代不久,不孝廖家儿孙就将偌大一个廖家家屋败得精光: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只好步“邱元瑞”之后尘,讨的讨口,要的要饭,无一善终。不久,偌大一个“廖家坝”、红火一时之廖家,就再也找不到一家姓廖的了。
     廖家败落后,一个姓潘的财主可算大捞了一把,廖家的房产他占有一半,廖家之地产他占一半有余,成了“廖家坝”新一轮大地主。
潘家为了自己方便,首先,将赶草池堰之大路改道,并以堰埂为路在“廖家坝”东头大路北侧修建了一口大堰塘。潘家又捷足先登抢占有利地形,在绛溪河北岸架起了一架高架筒车提水自流灌溉。平常大田不用水时,潘家就将筒车水全部滕蓄在堰塘中备用,确保了旱涝保收。不过几年,潘家很是发了横财。从此,人们称那一口大堰塘叫“潘家堰”,称那高架筒车叫“潘家车”。
      俗话说:“予人方便,自己方便”。潘家为了进出方便,货尽其通、物尽其流,首先提出倡仪:将廻龙场到草池堰十二里路长的土大路,全程铺上石板,修成晴、雨通畅的一条石板大路。心知肚明,心照不宣。那些本性吝啬的大小地主,各有打算,在“廖家坝”几家地主倡导、带头募捐下,沿路的大小地主相继应承,加上百姓们的出资、投劳,不久,由潘家揽头,组织人马动工修路。
    修路时,“廖家坝”西头那一条小水沟,虽然沟口不长,但一年四季淌水不止,为预防洪水期,须将原来之矮小桥增高加宽,既费工耗时,又需资金,没有十天半月功夫恐怕不行。说也奇怪,过去,约百余丈长之小水沟,终年流淌着从恬谧高耸、满目葱翠、连绵二里多路长的“六石盘山”南麓溢出的一股清泉。泉眼处有一口水凼随时储满了水,供人们享用。泉水虽不大,但一年四季流淌不息,加之洪水冲刷,“水滴石穿”。久而久之就冲刷成了一条较大的直通绛溪河之水沟。为了这条老大路晴雨天畅通无阻,修好此桥势在必行。
     据说,当桥快要修好时,一行迎亲队伍吹吹打打欲从此桥通过。事不凑巧,石匠师傅用龙杠十六抬,抬来的偌大一块一丈有余的桥板石刚好落地,还来不及松绳取杠,还没有把桥板安放踏实,不能通过。不得已,迎亲队伍只好落轿,耐心等待一会儿。约半个多时辰,又不敢露面、更不敢下轿之新娘,在轿中等得不耐烦了,生怕误了拜堂成亲之良辰吉时,在轿内急忙催促轿夫起轿赶路。经石匠师傅之紧张施工,又约半个时辰,掌墨石匠师傅再三对桥板踩踏落审后,才冲着抬轿的说:“对不起,等久了!桥板安稳当了,可以过桥了!”只听轿夫大声吆喝:“起轿啰!”按说,迎亲队伍第一个从新修的桥上通过,抬轿的应该懂得“礼数”(给红包)。眼看,走在前头之吹鼓手已到桥头,仍不见迎亲队伍有什么举动。於是,领头的“掌墨师”走上桥头拦阻,双手一摊、躬身言道:“恭喜发财!恭喜发财!”,轿夫这才醒悟,知道这是过桥(特别是抬亲新踩桥)、过水之“规矩”(赐红包),立即捎话轿中新娘:“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新娘从轿中伸出一只纤葱细嫩之手递出一个大红包,由轿夫传递给“掌墨师”。“掌墨师”掂量掂量重坨坨之红包后,立即放行。只听轿夫大声吆喝道:“过桥啦!”当新轿适逢桥中央,新娘轻轻掀帘稀缝、偷眼一窥,自言自语、娇声娇气的啧啧道:“郎格儿样儿一个桥哦!”欣然乘轿而去。
     后来,故乡人就把那一座沾满喜气色彩,富带轶闻之桥叫 “郎格儿桥”。这可能就是“郎格儿桥”之来历吧?!
     现在,虽然过去赶草池堰十二里路长的人行石板老大路,早已被廻(龙场)——草(池堰)公路取而代之,已是时通时断、或断或通,名存实亡了;全程铺就的青一色的石板早已不翼而飞,面目全非了;“郎格儿桥” 下那条水沟早已变窄、变短、变小以致干涸,“六石盘山”南麓的那一汪清泉早已无影无踪;沟北端泉下那一段深沟早已被修廻(廻龙场)——草(草池堰)公路填平了、填高了,修成了公路涵洞了。但是,那座久负盛名、满目沧桑之“郎格儿桥”,在草遮树掩中尚完好无损、面貌依稀。
     看来,“郎格儿桥” 那段佳话,只能永远传为美谈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 马 庙、打 儿 凼
     从廻龙场流经草池堰六里外绛溪河上的白马滩,曾经有一座七孔石板桥(现已改建成能通车的高孔水泥浇铸大桥)。桥虽不如长春桥壮观,但也全是整桥墩、整桥板的一座古色古香古老七孔石桥——白马滩石板桥。桥的右上岸是一座久负盛名、小有名气之白马庙(千手观音庙)。很久以来,前往白马庙烧香祈福之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不衰。
     白马庙坐西向东、依山傍水而建,山高坡陡、削崖峭壁,林茂丛生、四季常绿,葱翠欲滴、幽深恬谧。千手观音菩萨直接塑刻在数十丈高的山半腰石壁上。
      过去,白马庙香客众多,但绝无喧哗嘈杂。僧人们面目安祥,步履轻盈,专心修着每日必做之功课。居士们衣着整洁,面容平和,认真清扫庙内飘落之树叶,然后净手净身,虔诚拜佛。常见到三五成群之善男信女远道而来,迈进庙门都一反常态地压制自已之兴奋与好奇,默默地参拜祈祷,燃香许愿。这里像一块磁石,不论谁、不论何种身份,进得庙内,会突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之心灵净化。感觉有话要说、有心事要叙,但又不需、不用述说,觉得这一切都仿佛是多余的。这种净化来自於环境,来自於内心,仿佛身旁睡着一位仙人,出声就是无礼罪过。一切觉悟与情感,只能在静默中体悟,唯恐让它们在语言中消失怠尽。
     记得小时候和大人去白马庙祭庙、烧香、许愿、祈福,别的菩萨偏不去,专去千手观音菩萨前,烧香拜佛、许愿祈福,一睹风采。只见那千手观音菩萨:金光灿烂、美妙绝伦、笑口常开地伸出千百只葱葱细嫩之手的纤纤手指,将甘露弹撒人间,泽惠百姓、普渡众生之宝象,是那么端庄、淑贤、大度!有一次,特意数了数那千手观音菩萨之纤纤细手,不多不少刚好一百零八只。
      紧挨着千手观音菩萨的左边石崖半山腰处,据说是很久以前,观世音菩萨就在那数十丈高之石崖中央处,凿刻了两个约见方一尺左右的石凼(凼者,即浅又小也),专供已婚信女投掷石子,祈求菩萨保佑生儿育女。凡每年农历三月三那天,亲手投石进凼的已婚女子,两年之内准生娇儿。那就是久负盛名之白马滩 “打儿凼”!
     人们常说,观音菩萨一年生三回,古往今来,沿袭至今。白马庙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举办庙会。不管天晴下雨、不分农忙农闲,看就的日子定就之期风雨不改、雷打不散,年年如此。每逢庙会,四乡八邻前去赶庙会之人,络绎不绝、香火兴旺、热闹非凡。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白马滩庙宇将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打童子会”。每到那一天,大凡结婚已久未生育的、结婚多年只生女不生儿的、结婚后久不怀孕的夫妻,都要去赶“打童子会”,到“打儿凼”崖下投掷石子,祈求观世音菩萨赐予十月怀胎、生儿育女。不论已婚无子的、久婚不孕的、还是初婚未孕之年轻夫妇,都争先恐后,向半崖上的“打儿凼”投掷石子。这种投石进凼祈求怀胎之动作看似简单,可是,往往十有八、九都不会成功。据说,每年的“打童子会”都远比庙会闹热得多,上千人参加投掷石子打童子,至多只有几个、十来个能成功投掷入凼的呢。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那“打儿凼”还真灵验呢!有一次,一对结婚多年都不曾怀孕生子之年轻夫妇,连续几年,每年农历三月三参加“打童子会”投掷石子打童子,均不中,最后一次终於投中。果真,那个一度被人们讥笑为“喂公了”的二十七、八岁之女人,第二年真的十月怀胎生下了一大胖小子!消息不胫而走。自那以后,每到农历三月三那天,许多年轻夫妇不远数十里起更摸黑,慕名前往白马滩参加“打童子会”投掷石子入凼——“打童子”。只见: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头攒动、纤手齐飞、拥挤不通之热闹场面甚是壮观!小时候,怕被踩倒,每次去看“打童子”,只好爬到山顶上观看,居高临下、一览无余。
     随着简(简阳)——三(三岔)公路之修建,那喧嚣一时的白马庙前半部份庙宇被拆除,那“打儿凼”之山崖被炸毁,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当年那种祭庙祈神之闹热场景了,再也没有人去参加“童子会”、去掷石“打儿凼”打童子求胎生子了。过后,虽然白马庙几经修缮、扩建,表象看来,庙宇似乎比先前之宽了,建筑也比过去之多了,“僧人”也较原来更众了。可是,每年三次庙会时,总找不回过去那种感觉,看不到以前那种热闹场面了!
      面临当今发达的科技信息时代,普天之下,各地庙宇,恢的恢复、新的新建、与日增多。可是,祈求菩萨保佑之信徒逐步开始走向老龄化、妇女化。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民族宗教政策:信仰自由、信仰自愿。你的各种信仰,只要你勿越国家《宪法》之雷池,允许信仰自由、自愿,允许庙宇、宗教存在,允许百花齐放。如置《宪法》於不顾,反其道而行之,则将以重拳以击之,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药 王庙、药 王 水
      过长春桥,沿绛溪河右岸逆水而上,途经“老桥”、“跳礅河”(双车),再上走约一里多路,就是故乡过去声名远播的“药王山”、“药王庙”、“药王水”佳景盛地。相距廻龙场约六里路之遥。
     药王山是一座林木丛生的、郁郁葱葱的、四季常青的、数十丈高的连绵长达约五里左右不大不小的山,坐落在绛溪河南岸,世代与溪水为伴、和睦亲善。临溪山崖虽不算巍峨陡竣奇险,但也略显柔美、亲和、峻峭,绿树掩映、气爽清心,雀鸟翻飞,幽雅恬静。
      这里的空气,也极度静谧。湿润的,明亮的,清新的绛溪河水,虽然在流动,却听不到声响。扑鼻的新鲜空气,从树林里来,从野花里来,从鸟的翅膀里来,永远清丽、明净,有着禅一般之空灵。
     成群之野鸟从绿林中飞出,掠过绛溪河水面,飞向河岸、飞向远山。它们的飞行是快乐的,但它们不大呼小叫,因为它们耽心惊动这份宁静。即使求偶之鸟儿,成双成对在林梢跳跃,互相追逐,互相梳理羽毛,甚至互相喂食,卿卿我我,不亦乐乎,但却不欢欣呱噪。它们似乎懂得:纵是极乐处,也不能让私自一时之快乐惊扰了这片安宁。这就是过去故乡人不可多得的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人们称它“药王山”。
     一股香气扑鼻的涓涓清泉从“药王山”临溪山崖腰间溢出,装满了一潭碧泉。那碧潭满而不溢、热气袅袅、源源不断、经久不息。那就是故乡人常取来解渴、治病的“药王水”。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僧人,沿溪而下途经“药王山”时,口干舌燥,一见泉潭、碧蓝涓秀、袅袅绕绕、清冽甘甜、如遇甘露。坐在泉潭边用双手捧泉而饮,略带薄荷味之一口清泉直达甘田,顿感一丝清香,心清气爽,饮之如饴。霎时,甚觉耳聪目明,就连河对岸那远远的龙王坝也一目了然,清晰可辨。略带几分仙气之僧人忽感全身精气十足。立身一站,捻着佛珠,口念“善哉、善哉、阿弥陀佛”,拂袖扬长而去。
      不久,只见那僧人携带两个年轻徒儿,背包打伞满载而归。并在那泉潭旁边扯起帐篷定居下来。几天后,招来若干善男信女,并从各地采来树木、砖瓦等建庙材料,动工开始在泉潭旁边建起了一座别致的小庙,取名“药王庙”。从此,僧人和徒儿们就定居於此,世代承袭。“药王庙”的僧人日夜守护着那一潭不可多得之神泉——“药王水”。并以“药王水”为百姓治病疗伤,普渡众生,消息不胫而走,晓喻四方。自此,每天前往“药王庙”烧香拜佛、求神护佑,索取“药王水”之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时间,“药王庙”之香火旺得炙手!
      那一年,冬干春旱,大半年滴雨未下,眼看“药王水”开始有些枯竭。为保障“药王水”源源不断之泉源,“药王庙”的僧人,大年初二一过,就开始在庙前设坛祭祀上天普降甘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僧人们之虔诚感动了上苍,不久,正逢农历四月二十八那天,上苍恩泽,在“药王水”之源头数百平方公里的山川沃野普降了甘露,导致绛溪河涨了一场大水,人们将它称之为“涨药王水”。当年,故乡那一片沃土得到了及时浇灌,百姓收成大增。自那以后,“药王庙”每天香火更加旺盛,“药王水”源源不断,祭祀活动愈加频繁、火爆,僧人们更加虔诚尽责,老天愈加恩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那天准将普降甘露“涨药王水”,年年如此,如愿以偿!从此,人们将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定为“药王水节”。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那天,善男信女总是端着“刀头”,提着香蜡纸钱,前呼后拥地前往“药王庙”参加“药王水节”祭祀活动,祈求苍天护佑喜降甘露,普渡众生,世代沿袭,经久不衰。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带着我参加过几次“药王庙”的“药王水节”庙会。祭祀那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把整个“药王庙”挤得水泄不通。“药王庙”地处廻龙场绛溪河上游右岸,约距廻龙场六里之遥。故乡之人,大凡人们如遇伤风感冒、头疼脑热、肚疼胸闷的,总喜欢去药王庙取“药王水”治病,既不要钱也能解决一些问题。如遇星期天、寒暑假,大人老是爱叫孩子去到“药王庙”取一罐“药王水”回家备用。
      据说,药王庙之菩萨灵验,不仅能祈求上苍保佑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涨药王水”,保佑“药王水”源远流长、普渡众生,而且还能保佑开药铺之生意人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过去,凡是开药铺的生意人,户户争相祈求供奉“药王菩萨”。“药王庙”的僧人常常为开药铺之生意人塑造“药王菩萨”,并将尊尊“药王菩萨”刷金、开光,半卖半送给那些开药铺之生意人信徒,祈求生意兴隆!祈佑一方平安!
      难怪,自晓事以来,就亲眼目睹大人在药柜正上方供奉着一蹲金光灿灿的,约二尺多高的“药王菩萨”呢!每逢大事、喜事、逢年过节、农历四月二十八之“药王水节”,大人们从未忘记给药王菩萨刀头祭祀,烧香化纸,年年如此。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大火,父亲供奉数十年的“药王菩萨”化为灰烬,它才在我的视线中消失。今天,信步街头,留心琳琅满目的那些中药店,似曾看见一些私家药铺之柜中央,仍还供奉着“药王菩萨”呢!
      如今,故乡的“药王山”虽在,却显得有些秃废、苍老、荒凉;“药王水”尚存,早已失去了过去那种光彩夺目之绚丽,无人问津;那精致乖巧、香火兴旺之“药王庙”,随着“大跃进”年代,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复存在了;那喧嚣一时之“药王水节”早已销声匿迹了。
      有的,只是故乡人美好之记忆!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 王 庙、雷打 石
      出廻龙场西横街朝西北方向,翻过“峒峒山”与“望火楼山”连接之垭口,就是故乡廻龙村与龙王庙村的分界地。继续往西北方向,穿越“龙王庙山”与“龙王坝”相壤之垭口,前行二里多路,就是绛溪河右岸饱含故事的“雷打石”长眠之地。
     “雷打石”东面紧临终年流淌不息之绛溪水,西面躺卧在绵延的“药王山”北端之东麓。过去,“雷打石”四周,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山上,苍松翠柏,绿树成荫;山色空明,人至鸟飞。河中,水面如镜,毫无染尘;溪水缓流,波澜不惊。历来,是故乡人垂钓、休闲、玩耍之好去处。
      传说,很久以前,龙王坝曾经是一汪如“洱海”一样的小海子。海子里栖息着一条前不久从峨眉山修炼成正果之幼小“蛟龙”。东海龙王指派它的十八代嫡孙前去建庙护佑小“蛟龙”,待日入海。於是,东海嫡孙去到小海子并选取旁边较高之山上建庙护佑小“蛟龙”。过了很久,绛溪河一场千年一遇罕见之特大洪水,席卷着龙泉山脉的“垮龙山”垮掉的半边山的泥土,奔流直泻而下,眼看那小海子就要被淤填,小“蛟龙”危在旦夕,无处藏身。东海嫡孙立即请示东海龙王圣喻,索性,迅速趁势将小“蛟龙”安全带回东海。
      不出所料,洪水消退了,被洪水裹泄而来的“垮龙山”的半边山之泥土已将小海子夷为平地。从此,再也见不着小海子之踪影了。临走之际,东海龙王嫡孙将修在山上之庙宇移交给峨眉山长老代管,奉龙王圣旨,全力以赴保护着小“蛟龙”东海而归。
     东海龙王闻讯绛溪河的泥沙已将小海子,夷为平地的消息,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地吼到:你不让小蛟龙生,我还不让你活呢!决心报负绛溪河。於是,东海龙王传旨,指派一条孽龙前往绛溪河,执行东海龙王圣喻。孽龙奉旨去到小海子附近的绛溪河,查勘了地形,决定就在原小海子上端的绛溪河中化为一块坚石,将绛溪河之水完全堵塞,淹没上游村庄、农田,以解心头之恨。早在绛溪河一带安营扎寨的土地神,眼看要遭大水淹没土地庙的灭项之灾,慌了神,立即将这一严峻形势,报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勃然大怒:胆大之孽龙,竞敢藐视本帝,挑衅寡人、欺压天下苍生,那还了得!於是,立即传旨雷公雷婆、电公闪舅各路大仙下凡惩戒孽龙。天上各路大仙奉旨直奔孽龙化身的那一块坚石而去,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刹那间,雷声震天、电闪如昼,一阵雷轰电劈,猛烈将那块坚石劈成两瓣,让绛溪河水流畅通,然后返回天宫复旨。
      雷公雷婆一走,那块被雷劈开之坚石很快愈合疯长,迅速又将绛溪河河水堵塞,不让河水流过,水淹上游,危害百姓。闻讯,雷公雷婆又奉旨前去,一阵猛烈闪电雷劈,将那块坚石劈开了很大一个口子,恢复了通水。雷公雷婆走后,孽龙化成的坚石再次合拢愈合疯长,再次将绛溪河堵塞,妄想彻底淹没上游,以报填海之仇。玉皇大帝雷霆大怒,下旨雷公加大TNT雷击当量,撕开坚石一个大裂口,并将天下第一坚硬之几块石头丢在裂缝中,不让它再度愈合疯长,淹没上游,危害天下苍生。雷公雷婆三度奉旨前去绛溪河,以数以百吨TNT当量之威力,迅雷不及掩耳雷霆万钧之势,将那块坚硬顽石劈开了一条大裂缝,眼疾手快将几块天下最坚硬的石头丢入大裂缝中,不许它死烣复然,再度愈合成活疯长,危害百姓。
      从此,孽龙化身之巨大坚硬顽石再也未能愈合疯长了,失去了生命,死在了绛溪河右岸河边。绛溪河之水从此畅通无阻,绛溪河沿岸恢复了生机。小时候,经常好奇前往“雷打石”处玩耍,亲眼所见被雷劈开的那块巨大顽石,静静地躺卧在绛溪河右岸溪水边;亲眼目睹那裂缝口,似雷劈之炸痕,还时隐时现;裂缝中的几块天下第一坚石忠於职守,永远在那裂缝中坚守岗位,清晰可见呢!
     自公元一九五八年,下游拦堰筑坝修建廻龙水电站后,蓄水提高、水位上涨将“雷打石”上半部也静静地淹没在溪水中,再经五十多年来的泥沙淤埋,早已不见了踪影。如今看来,“雷打石” 绛溪河段之河底似乎较幼年时变浅了,河床似乎较幼年时变高了;绛溪河两岸之山形地貌似乎较幼年时变矮了;苍翠葱笼、恬谧幽静之林木似乎也较幼年时逊色多了;“雷打石” 绛溪河两岸“叽咯儿、叽咯儿”之筒车也早已完成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少了几分惬意!这,或许是因多次强烈地震导致地窍变故,或许是因洪水冲刷引发泥石流导致山体滑坡所致,或许是因下游修建廻龙小型水电站筑坝、拦堰蓄水,水位提高,或许是因年幼矮小之躯干似乎长高点了,或许······总而言之,那幼年记忆中的、心目中的、神奇般的“雷打石”, 只好默默地永远静卧在绛溪河右岸之溪水中。
      雷劈坚石后,扼制了绛溪河之水患,造福了两岸百姓。为报答上天,前往山上“龙王庙”祭祀祈福之善男信女与日俱增,香火一度愈加兴旺。后来,玉皇大帝得知龙王山上之庙宇是东海龙王第十八代嫡孙所建,召集各路大仙说:“斩草不除根,逢春乃发青”。降旨专管天下庙宇之天神,负责彻底铲除山上那一座庙宇,以绝后患。不久,香火旺盛多年的那座“龙王庙”庙宇被一场“天火”化为灰烬,荡然无存了。
     前事勿忘。后来,故乡人将被泥沙填平之小海子叫 “龙王坝”,将原建有庙宇之山叫“龙王庙山”,将原有的那座庙宇叫 “龙王庙”,并将所在之村叫 “龙王庙村”,将那块雷劈而死之顽石叫“雷打石”。并将这些称谓永载史册,有案可稽。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成为啥能得此名?要一一考证有难度。但是当你到了玉成桥,会看见几个端庄严正的大字 ,应该能说明这一切:躬身为民,琢玉成器!
祝愿玉成桥的明天更加美好!

发表于 2016-8-2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版主辛苦了!有了您提供的珍贵资料,玉成桥的形象更丰满了!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文杰 发表于 2016-8-20 17:07
王版主辛苦了!有了您提供的珍贵资料,玉成桥的形象更丰满了!

谢谢苏老师!
玉成桥确实不错,我多次到那里采风。

发表于 2016-8-21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州书农 发表于 2016-8-21 08:50
谢谢苏老师!
玉成桥确实不错,我多次到那里采风。

怪不得您的文章详实而生动!

发表于 2016-8-21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荣叔太给力了,慢慢看:4_121:}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8-23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农版主辛苦,玉成人民欢迎你!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8-23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玉成发展,为玉成发展献计献策。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8-23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发表于 2016-8-2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成好地方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巫昌友 发表于 2016-8-23 10:26
书农版主辛苦,玉成人民欢迎你!

我对玉成的田园风光十分欣赏!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8-2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成有巨大的潜力
发表于 2016-8-25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把

发表于 2016-9-13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区区乡愁,孤漏寡闻,何足挂齿,谢谢包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