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6月,我市获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正式批复,成为全国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之一以来,试点城市的建设情况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内江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情况。
一、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去年6月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级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配合下,我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我市建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10名分管联系市领导为副组长,52个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一把手”为成员的信息惠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为试点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组建一个工作机构。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成立市信息惠民服务中心,挂靠市经信委,由市经信委主任兼任该中心主任,核定编制11名。主要负责试点城市建设的具体工作。
(三)构建一项工作制度。建立跨部门协商例会制度,每月开展专题研究,全面掌握进度、有效查找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截至目前已召开工作例会7次,协调解决了组织保障、机构设置、体制机制、重点工作等核心问题,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四)制定一个顶层设计。我市先后出台“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试点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近期重点工作安排等一系列文件,制定顶层设计,搭建总体框架。对信息惠民所涉及的就业服务信息惠民等22项重点工程、实现入驻部门审批服务信息协同等200余项主要工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9个体制机制、“12349”养老便民服务系统等7大特色领域工作全部细化实施方案,使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可行,目前,上述工作正按具体方案全面组织实施。
(五)建立一个财政专项。出台《内江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从2015年开始在公共财政预算安排中设立信息惠民工程切块资金500万元,凡是财政资金投资的信息化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同时完善社会投入机制,将我市信息惠民工程建设分为非盈利类、盈利类和公私合营类三大类,分别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和PPP模式等不同的投资模式,形成“财政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良性投资格局。2014年以来,我市已在大数据中心、“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养老服务、多媒体惠民系统等领域引入社会资本近20亿元,有效缓解了财政投入压力。
(六)组织一次学习考察。去年12月,市政府组织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宜昌、杭州学习考察。宜昌电子政务“大统一”模式、“全生命周期”网格化信息惠民服务体系以及杭州市“市民卡”一卡通等成功经验对我市启发很大。
(七)成立一个专家小组。我市积极向国家、省、市专家借智借力,聘请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专家组有关专家,省级、市级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领域7名专家,组成我市工程专家组。截至目前,专家组成员为我市举办专题培训1次,开展方案设计指导5次,提供咨询服务10余次,提出各类建议意见30余条,为我市信息惠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八)举办一次专题讲座。2月3日,邀请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指导专家组成员单志广,三峡大学客座教授、副研究员、宜昌市副秘书长兼电子政务办主任王俊等信息惠民领域专家,从顶层设计、实际操作层面,对我市开展了极具针对性的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提升了业务水平、打通了工作干线。
(九)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启动全市大数据中心建设,着力建立全市统一、延伸至社区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将整合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公安、养老、食品药品、人口计生等部门便民惠民数据,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制度对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理。
(十)争取一项国家工程。我市积极争取“宽带乡村”试点工程,成功将东兴区、隆昌县、威远县3个县(区)纳入“宽带乡村”国家试点工程。现已交付409个行政村,占计划的45.6%。目前,正全力争取将市中区、资中县纳入全省“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到2016年底,我市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宽带“全覆盖”,有力提升广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基础水平,推动电子商务、信息惠民发展。
二、特色亮点工作
按照国家的创建要求,结合我市民生领域的实际需求,我市积极打造信息惠民示范工程。
(一)打造全国农民市民化服务先行市
1.就业服务领域。全市就业信息系统五级联网实现全覆盖,就业服务延伸覆盖50%以上的乡镇(街道),就业信息数据覆盖100%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90%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2013年7月至今,累计为1172家用人单位发布就业岗位12.5万个。就业110系统引领国内示范,2014年5月至今共帮助248人实现就业,办结率100%。
2.医疗人口领域。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便利化,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3%,全市15所医疗机构已开通网上预约挂号,所有县级以上医院开展远程会诊、医学教育和影像诊断,实现远程诊断达9000余例。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全国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医院”。我市成为全国第三家血费网络直接报销的城市。流动人口生育服务证网上办结率100%。单独夫妇再生育网络化审批时限缩短68个工作日。去年以来,全市已网上办理生育服务证近5000件。
3.优质教育领域。建立覆盖全市中小学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全覆盖,教学点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全市教学班级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安装6041套,为教师配备办公电脑4000多台。2014年以来,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惠及农村学生10万人次。
(二)打造西部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模范市
1.城乡统筹领域。启动城市管理系统建设,10月底前投入试运行,将成为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综合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各县(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城乡全域实现网格化管理。开创性组织为期3个月的“百万市民参与互动”,提高市民的认可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建设全国首创的“信息惠民市民体验中心”,年底将形成体验功能。
2.智慧社区领域。社区信息采集全面完成,截止2015年3月,全市共录入户籍人口信息440万余条。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智慧小区建设,启动广汇小区试点建设。依托独具内江特色、全省一流的阅报系统窗口,开创户外多媒体惠民终端服务,已完成20套系统的安装,年内将完成安装100套,辐射人群70万。
3.信息消费领域。全力打造“全省电商第二城”,资中县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川南电商中心6月底将交付使用。成功举办四川电子商务暨现代物流发展高峰论坛、首届大千网交会暨电子商务博览会。2014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22亿元,增长40%,规上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99.3%。依托社保卡发行“甜城一卡通”惠及146万市民。建设中国.西南创新产业信息服务中心,一期将扶持或孵化出电商产业配套服务公司1000家,帮助300家工业企业实现电商化转型。
4.信息产业领域。加快建设立足内江、辐射川南、川东北,全省一流大数据中心,已完成数据中心的设计方案、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正全力实施软件开发,今年6月将基本形成数据存储和交换功能,年底正式投入运营。依托效率源科技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证企业,建设信息安全产业孵化园,努力为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提供高品质的信息安全服务。
(三)打造成渝经济区城市生活品质领先市
1.社会保障领域。社保卡已成为我市参保群众个人业务办理和享受社保公共服务的唯一电子凭证,实现社保费用网上缴纳、参保单位网上办理业务等业务办理方式。截至2015年2月底,我市社保卡制发146万张,范围覆盖全市52%以上参保人员。
2.公共安全领域。三级视频监控建设全面加速,接入视频监控点位1385个,2015年底完成全市机动车稽查布控平台建设,完成370个视频监控点位、50个卡口建设,完成500个以上社会视频监控资源的接入、整合工作。公安快查系统正在进行软、硬件设备的安装、部署和调式工作,即将投入使用。
3.健康养老领域。截止2014年底,全市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29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73.3% 、30.2% 。全市建立完善养老档案15.4万份。建立全国首批、四川第一家12349居家养老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全天候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等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已入网老年人达2万余人,加盟商400余家,日均服务量300余次。
4.食药安全领域。我市1500家药店在线电子监管平台推进工作已进入试点阶段。已建立食品流通许可基层数据库,录入食品流通许可证11806个。积极构建食品药品监管信息服务系统,目前该系统建设已进入前期方案论证阶段。
三、下步朋友们可持续关注的几个方面
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是国家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将信息惠民作为建设幸福美丽内江的重大战略选择和创新实践。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开展2015年度自评价工作,下一步,我市将认真总结试点城市建设经验和成效,查找问题和差距,积极主动创建“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一是公共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以大数据中心为基础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6月部门专业云投入使用。加快“甜城一卡通”扩能增量工作,实现“甜城卡在手,万事不用愁”。启动门户网站网络办事大厅建设,推进在线咨询和办理“一站式”服务。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4G网络、Wifi站点、宽带乡村等建设力度,推进城乡信息基础均等化,为信息惠民、电子商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打造“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就业110平台、多媒体惠民系统、信息惠民体验中心等独具内江特色的重点工作成为全省、全国示范工程。 目前,我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正接受国家综合评价,市民参与率和满意率是衡量我市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国家12部门于5月19-25日在国家发改委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腾讯网站等渠道开展公众评价问卷调查(点击此处进入问卷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