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践行“量服”工作的各级残疾人组织中,郫县残联坚持自身改革建设,着力提升组织保障能力,在“量服”一线开辟了一块完美的“前沿阵地”。
“哥哥,这盆花送给你。”当记者走进花园镇白鸽村“阳光驿站”时,脑瘫小伙小明(化名)把刚刚手工课上亲自动手做的艺术盆花递了过来。一个多月前,他很少出门,因为只要出门走丢是常事儿。现在他妈妈逢人便讲:“孩子好像长大了,懂事多了,也不会走丢了。”
白鸽村“阳光驿站”残疾人康复中心是6月2日开始运行的,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来这里的都是残疾人朋友。由于长期呆在家里、不接触社会,许多人性格越来越古怪、语言举止也越来越迟钝,刚来时有的连走路都要人扶,有的干脆就一句话不说不理人。“阳光驿站”为此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像做手工、画画、写字、唱歌以及一些在器械上的肢体训练等。高清茹说:“你别看他们做手工好像很悠闲,实际上是通过手部活动来刺激脑神经,增进动作的协调性。”
小明已经18岁,不会数数、不识字,出门就会走丢。自从融入“阳光驿站”这个大家庭后,他再也没有走丢过,很多事情也能自己做了。每天早上,他就穿戴整齐,独自一人来“上班”。“孩子变化太大了,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小明妈妈李远群说,现在孩子能独自走路去上课了,也能自己做点泡饭吃,以前从家到村委会几百米的距离都会走丢,上街剪头发,就找不到人,大人不在的时候,没吃饭就只能受饿。“十几年来,我就盼望他能变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李远群看着眼前的小明眼眶又忍不住红了。小明不知是感受到了,还是听懂了,静静的呆在妈妈身边望着她。
“感谢‘阳光驿站’对我们的帮助。”张学清感激地说。18年前,妻子产下了一个男孩,不料却患上了脑瘫。为了照看孩子,张学清和李远群十多年都没法好好工作,加之张学清也是肢体残疾,基本无法上班,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也就更加困难。听说村委会开办了“阳光驿站”后,就赶紧把儿子送来了。“正当好!我这个当爹的也有盼头了。”张学清高兴地说。因为他无法上班,儿子生活又不能自理,一家人的经济全压在了妻子的肩上。后来,政府送给他们鸡苗,还帮助修建了鸡舍。现在,儿子在阳光驿站学习,他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好好搞养殖,多挣些钱,让这个家变得更好。
2016年2月3日,郫县残联在友爱镇石羊村建立全国首个村级“阳光驿站”,旨在为村(社区)周边的精神、肢体、智力、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托养、康复训练、辅助就业、文体训练、文化娱乐、社工关爱等综合服务。截止目前,石羊村村级“阳光驿站”共为残疾人提供服务100余人次,由开展服务活动初期的抗拒、羞涩到现在的积极主动参与,残疾朋友能就近就便享受服务,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增加了社会融合能力,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大家能够更加快乐、开心的生活。
实现为残疾人提供“零距离”服务的目标激励着郫县残联奋力前行,据了解,他们还将进一步探索3个村级“阳光驿站”的建立,切实使残疾人足不出村就能免费享受康复、就业、维权、文化、体育等服务。将残疾人精准服务工作深入到基层,服务到基层,让更多的残疾人享受应有的权利,平等融入社会。
2009年6月,作为市县两级民生工程的郫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2011年全省首个镇级“阳光家园”在郫县红光镇建立,郫县首次将服务残疾人的触角延伸到镇一级,截至2015年,经过4年的努力,郫县已建立镇级“阳光家园”7个。郫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镇级阳光家园、村级“阳光驿站”三级平台拉大服务纵深,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我们还注意到,驻守在这个小小的驿站里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是取得资质的专业社工。这得益于郫县残联协调本地民政部门,邀请推荐本地优秀社会组织,为阳光驿站的运行提供专业的人员、管理和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