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桥,是一座木结构廊桥,位于盐亭县来龙乡场镇边的金罐村1社,横跨在青龙河上。来龙桥始建于清同治五年,独特的建筑结构,保存相对完整,是绵阳境内为数不多的廊桥之一。 小镇古桥 进入来龙乡场镇,来龙桥在不经意间就出现在眼前。 来龙桥是一座重檐庑殿式廊桥,横跨在来龙乡金罐村1社的青龙河上。桥占地面积约26平方米,桥身长9.5米,宽2.77米,廊宽0.8米。桥头两端基础和中间的1座桥墩,均采用条石堆砌而成。桥廊飞檐挑角,采用穿逗方式构架而成,上面覆盖小青瓦。 最奇特的是桥面。桥面的最下端是一排树杆垫底,上面铺设石板,石板上架设木柱头,以穿斗相连。桥梁两侧临河的方向,均有围栏,内有条形坐凳。 在桥的东面檐口,悬着一方“福善亭”的匾额,西面檐口则悬着“来龙桥”匾额。在桥廊的梁上,清晰地记载着来龙桥的修建始末,及修桥的资金的来源、捐资人的姓名。 当地老人说,最早的时候,来龙桥是来龙乡场镇、青龙河两岸居民的重要通道。后来随着交通的发达,当地在下游10米处修建了石拱桥。而来龙桥则逐渐废弃,两端先后有现代建筑矗立起来。 2008年地震后,拆除石拱桥修建了水泥桥,来龙桥更显寂寞。只有桥两端现村的小路与台阶,在默默的展示了这座风雨廊桥的过去。 来龙之谜 在青龙河上游数公里的金罐村2社,还有一座类似的古桥,名为回龙桥,但保存现状不佳。从建筑格局与用材上看,修建时间与来龙桥相近。 对一条小河上同时有两座以龙为名的廊桥,当地一位老人称,听上辈人讲,早年青龙河上常有青龙光顾,出现在来龙桥附近,并沿青龙河上行到回龙桥附近,这当是桥名的由来。这个传说,让两座廊桥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不过,根据这个传说可以推测,当时的青龙河或许时有水患,为了方便两岸群众通行,当地自发修建了这两座桥。根据来龙桥横梁上的文字记录,清同治五年(1866年),当地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发集资由石匠李大明、樊廷德率众修建而成。 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当地民众再次捐资出力,在石桥上修建了廊桥。当地百姓的说法是,在石桥上修廊桥,是为了在雨天遮雨,防范因风雨而给行人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平时,这里也可以作为纳凉、休闲的场所。 风雨廊桥 来龙桥修建完工后,在方便来龙乡场镇、青龙河两岸百姓出行的问题时,也成为当地一独特的景观。 当地一位老人回忆,早50年前来龙桥两端还是一片田野,桥头还有几个大香樟树。那时候,这座桥除了方便两岸百姓同行外,闲暇无事的时候,大家都会汇聚在这里纳凉休闲,摆龙门阵,也有人凭栏眺望,享受小桥流水的悠然时光。 那种时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一去不复返。古树还在,周围都是现代建筑,不远处就是平坦的水泥路和混泥土桥梁,到古桥上休闲的人少了。从最初的修建到现在的废弃,来龙桥成为一个静止的历史符号,见证了历史变迁,默默地守望着未来。 只有时不时从各地闻讯前来的造访者,才会让当地群众猛然想起,那座风雨廊桥曾经在他们心中留下太多的记忆。 废弃的来龙桥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注意,在200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根据其保存现状,进行了修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