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各地全面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然而目前各个地方的扶贫工作多数是政府占主导地位,大多数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穷志不短,无论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到这一点。面对贫困首先要树立脱贫的信心。在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主角孙少安在那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动荡年代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走上致富之路,现在我们政治稳定、物质富足,脱贫致富比起60、70年代要容易的多。但是如果扶贫不重视、不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扶贫就难以达到目的,政府一味的送项目、送物资、送金钱,贫困户即使一度脱了贫还会很快返贫。因为钱和物毕竟是有限的,它能够为贫困户脱贫创造一定的条件,但不是长久之计。我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某部门干部去给一个贫困户送慰问品时,正在搓麻的主人只是欠了一下屁股,说:“你们先坐会儿,这圈还有一把。”让走访的机关干部好不尴尬。还有一位贫困户,看着送来的慰问品,不仅没有感激的表示,反而议论说头几天另一个单位给谁拿的东西多。这些贫困户不仅没有感恩之心,还攀比扶贫物资。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帮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树立靠自身努力脱贫的思想。所以各级政府在扶贫时,不应该是一味的大包大榄,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在物质上帮扶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上的帮扶。 扶贫要先扶志、治贫必先治愚,只有增强“自我智力造血”功能,才能彻底根治贫困。扶贫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力扶贫,“输血”更要善于“造血”。 比如一位因意外事故造成下体残疾的贫困户,他有脱贫致富的想法,但是没有脱贫的门路,这时候的帮扶如果是“帮钱帮物”的传统帮扶他很快就会反贫,但如果我们通过科技帮助他开一个网店或者是制作一些小手工制品,使他自己具有“造血”的能力,这才是有利于他长远发展的脱贫之路。现在大多数的贫困户都存在一个普通的特点:文化水平低,依赖心理严重,其实他们需要的并非产业扶植也不是政策兜底,而是文化脱贫、智慧脱贫。在扶贫工作中应通过多种形式,让贫困户开阔视野,增强致富本领,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力。实施“树人立志”发挥贫困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扶文扶智”文化帮扶,营造“造血” 支撑机制。第一书记、帮扶人员、驻村工作组的主要帮扶工作应该是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帮困难群众因地制宜的选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帮助培养一批有为的年轻村干部,为老百姓选好当家人;帮助建立、规范、完善、管用的规章制度,为村民持续发展、乐业幸福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