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院长原云南省川剧团的后回到成都市川剧团,曾经在成都的川剧演出中红极一时,其唱腔优美。在刘院长任职期间,四川省川剧协会下属的声腔专委会和丑角专委会,这两块专委会的牌子都挂靠在成都市川剧院的。刘院长在川剧唱腔的改革上很下功夫,她借鉴四川清音的哈哈腔运用到川剧唱腔中,就是很成功的范例。川剧唱腔借鉴别的剧种/曲种的唱腔长处,巧妙合理地运用到川剧唱腔里,是很好的。竞华老师把河南豫剧的“衬腔”运用到川剧弹戏《拷红》中红娘的唱腔里,就是很成功的范例。但是刘院长在川剧唱腔里加得过多的“哈哈腔”。就有点不敢恭维了。就一段《白邙山》唱段就多次打“哈哈腔”。看过一些刘院长原来的演出,其中“哈哈腔”也比较多。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川剧唱腔中合情合理加点“哈哈腔”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恰似凉拌菜加一点味精的效果。常言道:声由心生。不分剧情/不分人物/不分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每逢唱段必加“哈哈腔”,每逢有拖腔处就必打“哈哈腔”,刘院长很有特色的“哈哈腔“就成了萝卜丝,而非味精了。
仅是个人的看法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