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博士
奥运年,体育热,讨论美国体育的文章也热。有人说美国的体育厉害在大学,更有人说美国的教育就强在体育。这个两个表达其实都很外行,体育盲加上教育盲。真相,都在上面这张目前美国网络热传的图里。
这张图里有什么嘛?美国学校的午餐?孩子自己带饭?有个黑人啃匹萨、吃相还不怎么样?
这是一间中学,就是国内英语流行说的middle school,是6-8或者7-8年级,反正9-12是高中,叫high school。当时是学校的午餐,有人拍了这张照片,发给了图中11岁男孩Bo的妈妈。妈妈看了以后,泪流成行,立即发到了自己的Facebook上。
妈妈看到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孩子单独坐着吃饭,方圆多少米之内都没有其他同学。她的儿子患有自闭症,社交困难,从小连别人的生日会邀请都没有,平时在学校吃饭都是独自一人,可是今天有一个人在陪他。
脸书上,妈妈把这位黑人小伙称作了“英雄”,说由于他超人的友爱,自己终于有一天不用去担心心爱的儿子又在独自一人吃饭了。
这个吃相不咋地的小伙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气场呢?换一张图片看吧,飒爽英姿!
好了,文章标题如果不提“体育”,看题图恐怕谁也不会往体育上去联想。标题说了“体育”,看图恐怕还是谁也想不出来跟体育有什么关系。
小伙子来自佛州州立大学,学校橄榄球队的明星,打的是一个靠速度和跑位感觉吃饭的位置,所以不是身材特别高大或是粗壮的那种,一般人看图,不一定联想到运动员。
佛州大学和佛州州立最近这些年橄榄球非常强势,总是排在全美最强的几名,州立目前排在全美第4。大学比赛都是上电视的,球势强收视就高明星名气也就更大,说家喻户晓也不是特别夸张了。当时,大学球队一共4名队员到了当地这所中学做社区服务,午饭时明星小伙看到了独自坐在一角的Bo,就选择了跟他坐在一起,才发生了这一切的故事。
他们坐在一起说些什么呢?球星问了孩子,志向是什么,回答是去NBA打球。孩子问了球星,你进了NFL(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吗,回答是还没有呢。球星本身是一只脚已经迈进了NFL的水平,孩子去NBA,就只能是一个梦想了。
美国的社会,包括经济、体育和演艺,都是一种“超级明星”模式,什么资源都被大公司、大球星垄断去了。到了大学校队的水平,已经是半个超级明星了,至少在学校所在地域是家喻户晓的。所以前面一篇文章说到了,美国的大学,只是提供了一个集中训练、比赛的平台,他们已经集中了已经最优秀的运动员而已,并不是大学的体育课多么有水平硬培养出来了这些运动员。
大学以下要玩体育的孩子,就是一个梦想,只有天赋和意志过人的极少数好苗子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能够真正成为运动员。其他的孩子,就像故事里的Bo,只能是一个梦想而已。为什么梦NBA呢,还是“超级明星”效应。
美国唯有教育不受“超级明星”模式控制。看看联邦教育法,2001年通过的标题叫做“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去年修正通过的,叫做“每一个学生都成功”,基本原则就非常明确了。教育是帮助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是他们今后赖以生存的关键。教育必须扎扎实实,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切实成长,成长为社会的生存者。如果都忽悠每一个学生去争第一、做学霸,只把上了最好大学的例子拿出来说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教育过程就是在瞎折腾,去拼无法现实的目标,学不到扎实的生存技能,最后只能在走向社会时靠摔跟头来成长了。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教育逻辑。
乔丹主演的卡通片《空中大灌篮》的开头,少年乔丹在后院练球,老爸问了孩子的志向,说是去北卡大学打球。老爸非常满意,说那是一个极好的学校,至少你能得到极好的教育。看到吧,就是乔丹的老爸,也不能去赌乔丹今后就是年薪三千万美金的NBA超级明星,而是把更大的赌注,压在了实实在在的大学教育上。
可是,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忽悠孩子去做学习的超级明星,他们是没有退路的,不再有乔丹打不进NBA还有完整大学教育的退路。人性和人本呀,才是美国教育的核心价值。
美国的K-12教育,不公布成绩,不搞排名,鼓励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将来能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用之才。甚至像Bo这样严重的自闭症情况,都能够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正常地上学受教育。
孩子都是天真的,Bo的社交能力不足,大家在无意之中都躲了他。现在故事出来了,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于是那个角落里的位子,成了学校餐厅最时髦的专座。CNN的电视记者都说,大团圆的幸福结局,这才是美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