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的游子总念及“乡愁”
何为乡愁?
乡愁是旧时的记忆
乡愁是熟悉的乡音
乡愁是耳熟的旋律
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的羁绊
走上革命道路的邓小平几十年没有回过老家广安,但当他一想到故土时就特别想看川剧。而且不管折子戏还是大幕剧,一看就是好几个晚上。 可见,川剧是巴山蜀水民众寄托对故乡思念的精神家园。
川剧:年节里的盛事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没有电视电脑、没有璀璨霓虹、也没有大型烟火,老成都的春节依然能够热闹非凡。成都市档案馆曾公开过一份民国老档案,在没有春晚的年月里,川人自己演春晚、看川剧、偷青、挂春联、耍狮灯……年味十足。
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舞美和服装都极其简单,但观众依然抱着极高的热情,从成都周边赶来通宵排队买票,名角的演出表排了三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川剧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演出盛况,和现在看明星演唱会没有任何区别……
1945年“四川省会警察三十四届春节同乐会游艺”节目单罗列了戏曲、扬琴、口技等11个节目,其中,传统戏曲占到8个,除京剧《群英会》、评剧《狄仁杰》外,其余6个都是川剧。这些节目短则半小时,长则两小时,从午后2时一直演到晚上9时,整整持续7个小时,可见场面的火爆。
老成都人的戏院记忆
在很多老成都人的心里,去春熙路及其附近的川剧“窝子”是闲暇时的一大乐事。昔日的“永乐”、“悦来”、“三益公”、“成都大戏院”等,带给成都人数不清的安逸时光。
老成都的悦来茶馆“悦来”、“三益公”两大戏院,尤其是“三益公”(建国后成都市川剧院)带给成都人的印象太深了。它所处的位置,在老成都春熙北段最繁华的地方。
据说,“三益公”是早在民国二十几年,由一些有钱人集资承租并以陈姓旧公馆改建的。是当时老成都唯一戏院带剧场的游乐场所。剧场内设有餐厅、茶园、理发、浴室等服务项目。同时还办有以团代训的科班,招收男女少年跟师学艺。
那时的成都人每次去“三益公”,离戏院大门还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横跨大街的剧照宣传画,武生头像、净角脸谱、花旦舞姿,五颜六色,耀眼吸人。到了戏院门厅,墙壁上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剧情介绍让人止步。观众穿梭,场场满座。
▲ 在过去,四川这样的戏台子有很多
川剧是川人乡音乡愁的情感密码
当远游在外的川人回忆起川剧丑角表演,或是小生小旦的爱情追逐,无疑都会成为他们对于巴山蜀水昔日生活的亲切记忆。在 最美川剧交流群中,成员沙漠胡杨在看了其他成员拍摄的川剧片段后,动情地说:“乡音难寻,优美动听的音乐,清晰悦耳的锣鼓,把我带回了故乡。”他的这句话,或许说出了许多漂泊在外的四川人的心声。
川剧作为一种传统的娱情方式,同四川人的乡音、乡曲、乡情和乡愁相融合,从而唤起观众的集体情感记忆。四川人对传统的家乡文化的依恋仍是十分强烈的,许多“少小离家老大还”的长者仍是乡音未改。有时只要谁吼一嗓子川剧唱腔,就能唤起一种沧桑的情怀。 如此文化血脉的传承,把川剧作为汇聚民众乡愁的情感密码,正是恰如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