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位师傅 (图片来源:网络)
从学校跨入社会,我的第一位师傅,是我最早接触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钻井班班长潘占福。 那是文革后期,毕业刚分配到企业,照例都要下基层“实习”。 我毫无选择的被分配在四川威远32112钻井队(与当时名震天下的火海英雄钻井队32111仅差一个号),当了一个钻工。 班长叫潘占福,是甘肃玉门人,五十多岁,高大瘦削。参加过玉门会战、大庆会战,从大庆又转战来到四川。五十年代,就参加工作,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石油工人。根红苗正,资历又老。西北戈壁的风沙雨雪,大庆荒原的暴雪冰凌,在他的脸上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虽然才五十来岁,两鬓早已斑白。又不修边幅,不在乎细节。身上的“道道服”(棉工服)沾满油腻,多处开裂,露出棉絮,扣子掉了几个,用电线拦腰捆着。下班,鸭舌帽皱皱巴巴的,歪戴头上。上班时,把戴铝压得低低的,两只眼睛在铝盔下忽闪忽闪的。潘师傅文化不高,少言寡语。说话行事,简单粗野,看见不顺眼的人事,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小兵,开口就骂。样子与西北老农完全没有两样。同事们都有点怕他,特别是当官的,总是躲着他走。 食堂没有餐厅,打完饭,一般都回宿舍吃去。潘占福有个习惯,喜欢把盛菜的搪瓷碗放在石墩上蹲着吃饭。所以,潘师傅蹲在食堂门口吃饭,成了队上的一道风景线:只要开饭,就会看见一个西北汉子,蹲在那里,喝上几口用军用水壶珍藏的白酒,啃着猪蹄或鸡爪。 潘师傅是位有故事的传奇人物。刚到井队,就听到关于他的一件惊心动魄的故事:几年前,在起钻(将钻杆从井里取出)过程中,发生井喷,燃起熊熊大火,瞬间吞没了整个井场。几分钟的时间,粗大的井架,很快烧得通红,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钻台上值班的职工,纷纷撤离。而油气夹杂着泥沙,呼啸着,喷起四十都米高。必须马上堵住井口,制止井喷。否则地下的油气将没完没了的喷下去。火势也将越来越大,井架不保,设备不保,甚至危及员工的生命和周围百姓的生命财产。形势十分严峻。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立即派经验丰富的司钻,上到钻台,提起钻杆,将井里的钻杆堵住,将油气引导入放喷管线,放喷点火烧掉。派谁上去呢,队长急得团团转:钻杆都烧红了,谁愿意去呢?不是送死吗!突然眼前一亮,扑过去抓住休班的潘占福,大声喊:你上去,马上上去,必须上去。容不得潘师傅犹豫,披上被湿淋淋的棉被,冒着扑面而来大火。潘占福几个跨步,抢上钻台,掉起钻杆,只用了10多分钟,堵住火眼,大火渐渐熄灭。潘占福已经倒在台上。众人把他拖下来,已经被烟火呛得奄奄一息了。 所以,我非常高兴能够分到潘师傅这个班组。 上班的第一天,他在前面,带着我按照规定路线走了一圈,不断回过身来告诉我:井场上,各有各的岗位,不能随便乱跑。 边走边介绍了身边的设备,井场上,各个工种的操作要领,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什么环节有危险,万一发生事故,应该怎么逃生,等等。给我的感觉像良师慈父,根本没有凶神恶煞的样子。 不到半年的时间,在潘班长的精心安排下,我先后实习了内钳、外钳、井架工、副司钻等工种。 钻井队与机械钢铁打交道,事故频发,不死则伤。当年人小,每天走向井场,心里就发怵,总是小心翼翼的。有句老话说:怕什么,就来什么。还真正让我赶上了一场事故。 这天,我们值夜班。我实习副司钻岗位,就在司钻旁边监督毛头绳和传动轴的运转情况,离司钻潘师傅的位置最近。潘师傅右手握着刹把(操作整个钻机的把手,有点类似汽车的换挡杆),左手扶着传动轴护罩。两眼死死地盯着井口。正在起钻(将钻杆从井里一根根提出来),一切正常,再有几根,就全部取出,完成任务了。突然空中响起一声刺耳的金属声,我寻声抬头,想看看是否井架二层台上发出的声音,潘师傅大吼一声:“滚开!”顺势狠狠的推我一把,就着又吼一句:“你不要命啦!”我踉踉跄跄,倒退七八米远,最终靠在钻台栏赶上。只见什么东西从天上快速坠落下来,砸在钻机护罩上,“嘡”的一声,带着火花,又高高地跳起来,不知去向。大家四处寻找,是一个直径15mm的销钉。原来,提钻的速度快了点,井架工操作不当,钻杆把二层台上的销钉碰断,掉落下来。 一个多小时后下班,大家才发现,班长一瘸一拐的走在后面。原来销钉从钻机护罩上跳起后,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潘师傅左腿膝盖上。销钉撕碎了棉裤,在他腿上划出差不多10厘米长的口子,鲜血染红了裤管。他一声不吭,坚持到下班。事后,众人分析,从当时我站的位置和销钉运行的轨迹来看,被跳起来的销钉击伤(或击毙)的应该是我。回想起来,真是五味杂陈:班长,你真是铁人呀,生死关头,你一把推开我,自己负伤了,却一动不动,站在原地,坚守岗位!假如,没有你推这一下,十多厘米长的销钉,从几十米高空坠落下来,砸在我头上或身上,是什么后果?不敢想象。至少我有半条命是您捡回来的。 后来又和潘师傅相处了几个月:一起坐在小马扎上,围一圈,天天读,一起早请示晚汇报,一起操作钻机,巡岗检查设备。还分享过他老伴从甘肃捎来的大红枣和巨型锅盔。不久,由于工作调动,与潘师傅依依惜别,我离开了四川,去了东北。从此我萍踪浪迹,四海为家,没有回过四川。同是石油人,却再也未能见面,就此失去联系。 潘师傅,记得吗,您叫我“滚开”的那一声吼?记得吗,您狠狠把我推出钻台的那一夜?或许在您有太多的“芝麻小事”,或许您早就把它忘到爪哇国去了;而在我,却难以释怀,愈老弥新。 潘师傅,您应该有90多岁了吧,还健在吗?很想念你!
钻井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