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6年09月22日 04版)
本报讯 (记者赵剑影)“我在小区的社区农场购买的有机蔬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9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居民陈学慧告诉记者,为了“吃得放心”,她只在APP上订购比一般市场贵5~10倍的“有机蔬菜”,但高昂的价格并未让陈学慧放下心来。“收到的蔬菜只是简单用塑料袋包装,并没有贴任何标识。”
近来,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种新型的农产品贸易形式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不少商户瞄准社区农场,按照社区居民预订要求,将蔬菜从农场直接配送到居民家中。这些蔬菜面向高端消费者,普遍以有机、绿色天然、无公害等吸引消费者。
然而,近日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号称安全可靠的社区农场蔬菜,不仅消费者难辨真假,连商户自己也分不清楚。蔬菜到底是“有机”的还是“天然”的,由商户随意宣传、切换。
通过陈学慧提供的信息,记者找到了朝阳区一家社区农场的销售摊位。“我们农场的蔬菜都是有机的,吃起来安全可靠。”这家社区农场的摊位上摆放着各种蔬菜和广告,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家里有孩子老人,吃我们这种最放心。”
“500g绿南瓜59元,200g西红柿18元……”记者在查看这家社区农场供应的菜单时发现,蔬菜价格普遍偏高。看记者嫌贵,这位销售人员开始详细介绍:“我们销售的蔬菜都出自自己的农场,都是绿色纯天然的,值这个价。现在充值600元还能加送蔬菜。消费者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APP进行网上订菜,你们这小区每周二和周四送菜。”
就在刚才还在声称是“有机蔬菜”的销售人员,如何转眼间就宣称自家销售的蔬菜是“纯天然”食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级别由高到低划分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仅达到上市要求的为一般食品。显然,这位销售人员并未意识到“有机”与“绿色”“天然”并非一回事。
记者找到另外一家社区农场,询问是否可以参观农场。该社区农场的销售部负责人以“暂时还不能达到参观的条件”为由予以拒绝。他告诉记者:“我们销售的农产品都有很高的生产标准,毕竟服务的都是高端客户,肯定要比超市更加安全。”
“我们销售的有机、无公害蔬菜一般都是和种植基地合作,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提供货源。对于蔬菜的农残都是每天进行检测,都符合国家标准。对所谓的社区农场比我们更安全的说法,很难认可。”北京市一家大型连锁商超的蔬菜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
顺义一家农场经营者向记者透露:“承诺产品都有有机认证的农场应该是虚假宣传,要想做到每个产品都有机认证是不可能的。”该人士表示,有机认证费用很高,认证时间也很长。“很有可能蔬菜已经成熟、销售了,但认证还没有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