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理性人生

也说华蓥 并入广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8 16:18 |

路过

发表于 2009-8-28 12:01 |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广安,从此走向繁荣富强!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17:31 |
保护与开发华蓥山——建议把广安前锋镇和观阁镇划给华蓥市  

  华蓥山是英雄的,反映红岩英雄狱中斗争及游击战等活动片段的蜡像馆,在华蓥山石林景区落成并对游人免费开放。华蓥山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名扬九州的双枪老太婆、华子良等红岩英雄曾在这里打过游击战。红岩英雄蜡像馆紧邻“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塑有江姐、华子良、许云峰、双枪老太婆等26位红岩英雄的蜡像,并配有声、光,使人如临其境。

  华蓥山资源丰富,华蓥山山雄林茂,动植物丰富,主要植物有175科、656种,珍稀植物、名贵药材200余种;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华蓥鹞、云豹、金钱豹、赤狐等国家保护动物30余种。此外,还有早在宋代就颇具盛名的华蓥峒茶薇菜等土特产品。

  华蓥山是一座博大的天然地质陈列馆,这里的山峰是川东平行岭谷与川中红色丘陵的分界线。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华蓥山形成了从寒武纪到侏罗纪的完整地质构造。华蓥山大断层将20余种矿产剖露在地壳的表层地带,为我们提供了品种众多、储量丰富、极具开采价值的矿藏。

  华蓥山峰峦叠翠,风光秀美,有千姿百态的石林,有变幻无穷的溶洞,有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水平如镜的天池,有晶然如玉的白岩,有波涛滚滚的云海,有呼啸阵阵的松涛,有神奇罕见的佛光……在茫茫的林海、竹海深处,还点缀着处处文物古迹、佛教庙宇。华蓥山是人们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李白、贺知章、陆游等文人骚客都曾畅游华蓥山,留下了大量赞美华蓥山奇丽景色的诗词。1931年7月13日,当代文学巨匠郭沫若登临华蓥山,置身山色美景之中,发出了“华蓥山真乃天下第一雄山”的由衷赞叹。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元帅及赵紫阳、杨成武、李井泉、杨汝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华蓥山视察。80年代末,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国防部长张爱萍、总参谋长洪学智等曾亲笔题词,关心华蓥山的开发与建设。

  鉴于这些,为了保护华蓥山、利用华蓥山、开发华蓥山,建议将广安前锋镇和观阁镇划给华蓥市管理。

发表于 2009-8-29 11:27 |
楼上的建议不错哈!但前锋有个“广安火车站”,广安应该是不会舍得把它划给华蓥管理的!

发表于 2009-8-30 17:11 |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省直管县是利益和权力重新调整

  “省直管县,减少了行政层级,提升了政策信息沟通速度和政府决策效率。与此同时,财权与事权的下放,有助于县市基层发挥主动性,专注县域经济的发展”。48岁的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张占斌两次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均极力建言中央应加大推进省直管县的力度。

  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张占斌开始关注省直管县。2003年-2004年,张作为中组部和团中央选派的支援西部博士团成员之一,到重庆市梁平县挂职副县长。在张占斌看来,重庆作为直辖市,是省级架构,“市直管县,效率很高”。

  自此,张占斌把研究的领域侧重于省直县。此后,他作为课题小组负责人,为海南省进一步对县级放权改革作了总体规划。

  事实上,国家亦有意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直管县”。继今年8月中央对各省机构改革方案的文件中提出省直管县建议后,不久前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观点。

  谁的“抽水机”

  《21世纪》:市管县诞生的背景是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边界的变化导致了什么情况?

  张占斌:地级市大规模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时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即地区行政公署,实质上并不是一级政府。1983年,国务院提出,让这个派出机构与区域内的一座中心城市机构进行合并,利用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的经济发展,减少条块分割、城乡分割。这就是当年市管县诞生的背景。

  从实际来看,这项改革在初中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历史适应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国有企业脱困情况下,市级政府的市本位倾向日益增强,县域财富向城市日趋集中,很多城市事实上成为县域经济的“抽水机”。而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度下,地级市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资金,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另一方面,当年相当一部分中心城市并非是由于经济发展自然形成的,而是被强推上去的,其实并不具备条件;有的则是“矬子里拔大个”,其经济实力甚至还不如所管辖的县,这些逐渐成为后来市县长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21世纪》:什么是财政直管与行政直管?

  张占斌:由于各地具体情况差异较大,省直管县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在财政体制上实行省对县直接管理;有些地区则在行政体制上实行直管。

  一般来说,省直管县的第一步应是实现财政直管,即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直接对县进行划分,同时省也把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经济权限下放到县的一种管理体制。

  第二步,才是行政直管。具体指,市县平级,不仅在财政体制上,而且在人事权、审批权、经济社会管理权上都由省与县直接打交道的体制。

  省管县路径及模式

  《21世纪》:浙江和海南在省直管县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改革经验主要有哪些?

  张占斌:浙江和海南两个省分别在这两种直管方式上作了比较成功的表率。

  在当初“撤地建市”的时候,与其他省不同的是,浙江一直保留着原有“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从1992年至2006年的十四年间,浙江省先后四次出台政策,扩大经济强县的财政、经济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范围,尤其是2006年,浙江将原先属于金华市的131项管理权限、472项省级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多种形式下放到义乌市。一时间,义乌被媒体喻为“全国权力最大县”。后据统计,其中有572项事项和权限已得到落实,从而形成了省管县体制的“浙江模式”。

  海南则因其省域面积小、县级区域少,而具有行政直管改革的先天条件。1988年建省之初,便实行了市、县平级的管理体制。目前全省十几个县市都由省里直接管理,彼此间没有从属关系。因此,这不仅实现了财政层面上的省管县,更是实现了行政层面的省管县。

发表于 2009-8-30 17:02 |

20省试行“省管县” 一些地级市控权不放

“省管县”改革面临的主要阻碍,就是地级市是否放权的问题。中国实施市管县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利益权力集团,是这一改革的阻碍。比如以前县的财政收入被市里截流,现在直接交到省里,市的财政收入减少。如果在财政和社会事务上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而在干部人事管理上维持“市管县”,必然导致政府体制内部运转的不协调,甚至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完全的省直管县体制,既包括财政权的“省直管县”,也包括社会事务和干部人事的“省直管县”。

建省20年、2007年人均GDP全国排名第19位的海南省,正在启动一场牵动全局的政府体制改革。7月初,一条来自海南省的消息,像产自那里的甜美水果一样传至全国各地。这个中国最南端省份将177项行政管理权直接下放到市县和地级市,同时为完善这里区别于中国大多数省份的省管县体制,提出了诸多配套改革制度。

作为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尝试,文件甫一出炉,就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海南模式绝非一个万能的样板,”有学者认为,“但海南的改制也代表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市管县”走到尽头?

相对于省管县的改革,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实行的是由地级市管理县的体制。

按照我国现行宪法第三十条规定: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县、自治县、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焦洪昌认为,实际上我国宪法设计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省、县、乡三级体制。

目前的市管县的格局是1982年开始的,从那时起我国大多数地方改变了过去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的地区(专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说,当时主要是解决过去不少地方地区和市并存问题,希望通过一些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按照焦洪昌的说法,地级市管县的数量占到全国的70%。这说明,市管县己成为中国地方行政的主要模式。地级市管县常态化后,实际上也就是在省县乡三级体制,多了一级地方政权,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体制。

中央高层推行“市管县”体制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地市分割,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但由于近十多年来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市管县”只在一些地方部分实现了预定目标,在更多地方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一,市管县体制扩大了市的行政“地盘”,加之市的权力大于县,造成一些市随意扩张,市与县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雷同,浪费大量资源;其二,由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和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带动并未实现;其三,市县之间普遍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内耗严重,发达地区更甚,个别地方市县关系相当紧张。

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勾勒蓝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而此前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还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明确:“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省直管县”。

焦洪昌说,自1992年至2007年,全国已有20个省试行省管县。

“浙江经验”与“海南方向”

于是,“省管县”改革的诉求首先从民营经济强省浙江提出。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6年,浙江省先后四次“强县扩权”,主要做法是“行政市管县,财政省管县”。尤其是2002年,浙江省把313项原属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17个市县和萧山、余杭、鄞州三个区,2006年又以义乌市为试点,把472项只有地级市享有的权限下放给义乌市。这些改革促进了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也为中央决策层所重视。

在省管县改革中,浙江模式是不少地方借鉴的蓝本。在其他省份所推行的省管县改革,大都遵循这样的路径:从经济管理切入,向县级政府下放经济管理权,强县扩权,推行省管县的财政改革,而进行试点的县多数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县。

汪玉凯用海南模式和浙江模式来解释省管县改革的方向,他说以浙江为代表的改革主要是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管理的权限,同时浙江模式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财政体制上的省管县,而在诸如官员任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还不是完全的省管县。

而海南从1988年建省开始就没有实行市管县,海南省20余个县、县级市、地级市都是由省直接管理,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不存在地级市对县的行政管理问题。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此次海南省此次下放行政管理权,既包括县、县级市也包括地级市,这是因为它们之间只有行政级别的差别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汪玉凯认为,浙江模式仍是目前多数地区推行省管县改革可供参考的路径,而海南模式虽然是与其省域面积小,县级区域少的省情密切相关,但也代表了一种方向,即从财政的省管县到行政的省管县,“否则光财政不管,行政管,很多矛盾还是很难调和”。

“首先实行财政省管县,最后达到行政省管县”,在省管县改革的问题上,许多学者都持这一观点。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焦洪昌说,这既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对我国宪法的回归。

“省管县”背后的博弈

“省直管县是一种利益的重新调整,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说。实行省管县在扩大县级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会给中心城市的扩张造成负面影响。于是吞县变区,控权不放成为了某些地级市应对的办法。

湖北尝试“省管县”改革后,部分地级市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己所辖的经济强县“吃掉”,变为一个区。比如,黄石“吃掉”下陆,咸宁“吃掉”了咸安。

“省管县的改革面临的主要阻碍,就是地级市是否放权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的汪玉凯教授说:“中国实施市管县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利益权力集团,将是改革的一大阻碍。省管县,将地级市架空,就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比如以前县的财政收入被市里截留,现在直接交到省里,市的财政收入减少。另外,很多配套性的制度也没有制定,所以下放到县的各项权力难以落实,省管县改革缺乏制度保障。”

“而权力下放,让省级部门失去一些权力,有的部门当然不情愿。”海南省省委秘书长许俊坦陈改革一定会遇到阻力。

上级市不肯放权,县级市也无可奈何。“这个问题太敏感,不好谈。”河南省邓州市市委书记刘朝瑞如此表示。

其实,从历史看,无论是原“市管县”,还是现“省管县”,如果缺乏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改进,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有积极效果,但最终无法实现行政权力的科学配置。《大地》

发表于 2009-8-30 17:15 |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省直管县是利益和权力重新调整

  《21世纪》:当年湖北等地推直管县市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不是主动而为之。当年的尝试在今天看来有何意义?相比市管县,省直管县体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哪些好处?

  张占斌:尽管是被动直管,但天潜仙三市样本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启示:放权直达县,减少中间行政层级,给基层更多自主决策的空间,会激活县域经济的引擎。这便是健康的制度设计的力量。

  十多年的经验表明,相对于市管县,省直管县(市)体制的优势主要有三:

  其一,行政层级的减少,提升了政策信息沟通速度和政府决策效率。每个直管县市在这方面的体会非常强烈。对施政效果来说,政策信息传递的准确和快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基层,主观愿望是层级越少越好,政令容易贯彻,下情容易上达。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五级行政体制,是行政层级最多的国家。行政层级过多,不仅导致行政成本上升,更妨碍了政府层级间沟通的速度和公共管理的绩效。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二级或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四级制及以上的国家不到20%。比如,美国国土面积与我国相近,实行“州—市”二级与“州—县—镇”三级共存制;印度人口众多,仍然实行“邦—县—区”三级制;日本则为“都、道、府、县—市、盯、村”二级制。

  其二,财权与事权的下放,有助于县市基层发挥主动性,专注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县域国土面积超过90%,人口超过全国的70%,GDP亦占据半壁江山。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城乡二元结构体系的变迁。直管体制有助于改革的成果和收益向县域和农村倾斜,让更多的县域公民受益。

  其三,有利于省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在以往的体制下,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等更多体现市一级的意图和利益取向,省域发展平衡面临制约。直管以后,生产要素能够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得到统筹协调、合理流动。

  划小省突围?

  《21世纪》:目前,一个省级政府只需要直管一、二十个地级市,而实现省直管县后,有的省要直接面对100多个县级政府,这无疑会导致省级政府机构的空前膨胀。而另一方面,县级政府裁量权的增加又会带来一些新的隐患。这些如何在改革中加以避免?

  张占斌:这也是为什么直管试验在海南和浙江搞得比较成功的原因之一。海南全省陆域面积只有3.54万平方公里,浙江在大陆省份中地域也很小。省小县少,是两地省管县体制施行的一个先天优势。浙江代表在介绍改革经验时就曾指出:浙江省从省会杭州到各市、县的距离较其他省为近,省级政府的行政权力作用范围相对较大。

  现在还没有一个很成熟的大省省管县的管理模式。对于拥有上百个县级单位的大省来说,省直管县背后所面临的权力监督问题也是改革的一大难题。行政层级减少,下属单位增加,省级部门的监督难免顾此失彼或者鞭长莫及。

  除了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之外,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划小省”。将现有行政区划从科学角度将大省面积划小。这肯定是一个大动作,但是可以渐进突破。比如,可以在大致维持现有版图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地方增设直辖市,成熟一个设一个。

  《21世纪》:在省直管县改革中,地级市的官员群体利益是否为改革推进的潜在阻力?该怎样协调和化解?

  张占斌:省直管县的过程,也是一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实行省管县在扩大县级经济实力的同时,会给中心城市的扩张造成负面影响。现在某些地级市吞县变区、控权不放,就是想先下手为强。

  省直管县的改革推进中,地级市的官员群体利益问题不能不考虑。中国实施市管县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利益权力集团数量庞大。省管县,将地级市架空,就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现在中央之所以谨慎表言“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就是不搞一刀切,渐进向前,防止改革在初始阶段即遭挫。

  很多地市级官员担心,省直管县以后他们将何去何从。其实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比如,以前机构改革中运用过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就可以沿用过来。直管后,仍然保留级别职位,并在将来的新体制下建立起官员分流协调机制。虽然地市级撤销了,但直管后省直机构无疑将工作量大增,这都需要人事上作出调整。况且,今后城市向社区化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市政管理人才。

发表于 2009-8-30 17:03 |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青岛、大连等计划单列市,可加大推进“撤县建区”的力度;特别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地级市也可扩大管辖范围,改近郊部分乡镇或县为市辖区,为市的发展留下空间。

发表于 2009-8-30 16:51 |
  “省管县”提速专家称全国65个省级区域比较合适

  2009年08月30日11:01人民网—大地

  “划小省级区域”纾解压力

  大地:“省直管县”会导致省级政府的压力骤增,您有什么建议?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从现在我们省级政府管理的幅度来看,有一些人口大省,区域大省和经济大省管理的幅度太大。美国3亿人口有50个州级单位,中国13亿人口只有30多个省级单位。显然是管理幅度太大。从现在的“省直管县”改革来看,像海南管理县的数量就比较少,重庆管理的区县数量也比较合理。从它们改革的经验和成效来看,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行政费用。下一步有必要结合“省直管县”,划小省级区域的改革联动。从省一级区域的数量来看,我认为可能全国65个左右比较合适。

  大地:有人指出,现在要将县从市中剥离开来,相当于对地级市“断筋取肋”。将来是否会取消地市一级?

  周天勇:不是取消地市一级,也不是降低它的行政级别,而是缩小它的管理范围。也就是说,它不再管理县和县级市的事务、收入、支出、转移支付、组织人事等等,它只管它的几个区。实现三级政府改革以后,县一级政府的行政级别可能要升半格,比如说副厅级。从远期来看,基层政府就是地级市、县,其它的区和乡镇都要改革为市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大地: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省直管县”前一些地级市加快运作“县变区”。

  周天勇:一些地级市怕三级政府以后有一些县脱离它们的管理,这样就把县改成区,以后永远是自己管辖了。出于这么一个目的,全国许多地方的地级市掀起了县改区的举动。但这也要分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情况,地级市与县在空间、交通、经济上,联系都非常密切,比如有的地级市很小,这个县把地级市包围了,地级市一点发展空间都没有,像这样的县改为地级市的区,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另一种情况,一些县与地级市在空间上离得很远,经济上联系不大,这样的县改为地级市的区,我认为比较牵强,不合理。

  我个人觉得,县改区这种区划调整,在三级政府改革过程中,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先暂停下来。

  “省直管县”改革可分三步走

  大地:“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面临的阻力在哪里?

  贾康:“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在试点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尤以管理体制问题突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实行后,试点县在财政上实行省直接管理,市、县财政平行对省级财政,但其它权限仍实行省管市、市管县体制,致使人权、财权、事权配置不一致,产生了一些摩擦,市里尴尬,县里为难。

  其次,工作程序还没有理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实行后,省、市、县三级政府运行方式、工作方法、规章制度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管理体制,一些市直部门认为试点县应由省直管,有时不愿再为县里服务,有的权限虽下放到县里,资金分配等却仍按原程序运作。

  再者,对“穷市”的影响很大。在现行中央和省里的财政转移支付中,有的项目资金只对县,致使经济实力弱的“穷市”就得不到优惠政策,自身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上级安排给县里的项目需要市里配套资金,而“穷市”因自身财力有限,配套资金根本无法到位。

  大地:“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采取的步骤,您有什么好办法?

  贾康:“省直管县”改革应分步实施。我们认为,我国的“省直管县”改革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像目前各省的改革试点搞的那样,省主要对直管县的财政进行直管,并适当下放经济管理权,但仍维持市对县的行政领导地位;第二步是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重新定位市和县的功能;第三步是市改革,扩大市辖区范围,合理调整机构和人员,总的方向应当是撤销传统意义上的管县的地级市(级别可保留,人员逐渐调整),市县分置,省直管县。

  大地:在您看来,“省直管县”改革能否“一刀切”?

  贾康: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较大,“省直管县”改革不宜采取同一模式,而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具体模式选择如下:一是在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和积极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青岛、大连等计划单列市,可加大推进“撤县建区”的力度;特别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地级市也可扩大管辖范围,改近郊部分乡镇或县为市辖区,为市的发展留下空间。二是在西部面积比较大的欠发达地区,如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区,在区划没有调整的情况下,仍维持目前的行政管理格局,但可向县级单位下放一些权力。三是在上述两种情况外的大部分区域,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积极探索“省直管县”改革,条件成熟时尽快全面实施。

发表于 2009-8-31 14:06 |
《21世纪》:目前,一个省级政府只需要直管一、二十个地级市,而实现省直管县后,有的省要直接面对100多个县级政府,这无疑会导致省级政府机构的空前膨胀。而另一方面,县级政府裁量权的增加又会带来一些新的隐患。这些如何在改革中加以避免?

发表于 2009-9-3 09:41 |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已经停止了辙县设区工作。强力推进辙消地级市工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发表于 2009-9-3 09:40 |
广安的经济能够跟成都相比么!!不要在那里白日做梦吧,快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不要在那里老想升呀!!名不符实!!

发表于 2009-9-3 10:23 |
现在中央还在批准县改区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09:31 |
“县改区”解冻,国务院批准通州市(县级)撤市改区!建议广安也应该有所作为  

2009年3月23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以原通州市的行政区域为通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金沙镇。调整后的通州区下辖19个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区面积135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5万。            [转载《扬子晚报》2009-4-17A7

发表于 2009-9-3 12:10 |
QUOTE:
以下是引用yiniansiji在2009-9-3 11:31:00的发言:
周888,你不要在那里胡思乱想了!!

发表于 2009-9-3 12:58 |
我笑了!

发表于 2009-9-3 11:31 |
周888,你不要在那里胡思乱想了!!

发表于 2009-9-4 07:39 |
QUOTE:
以下是引用周会888在2009-9-3 12:58:00的发言:
我笑了!

-------------------------------------------------------

傻笑!

发表于 2009-9-4 22:59 |
广安区有100多万人口,且又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便于管理,减轻负担,支持将前锋和观阁划归华蓥市管辖,有利于华蓥山整体规划和开发.

发表于 2009-9-5 10:02 |

华蓥的同胞们老是想分离,难怪广安不器重你们,现有好的项目更把你们排出在外,就算是带了十年的孩子,也知感恩,有父子情嘛,但在你们的身上看不到,子不嫌母丑嘛!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