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黄影平
宜宾市市级财政相对于九县一区来说占有绝对优势,看似财政省管带来扩权县地位的提高,但这却让宜宾县和宜宾市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起来。
“富爸爸”和“穷儿子”
在2007年7月宜宾县的扩权强县事项中,财政审计直接管理这条最具实质性的扩权事项意味着宜宾县的财政体制单列,从以前与市里结算变为直接和四川省财政厅业务对接。如果把宜宾市与宜宾县看成是父子关系的话,那这意味着“儿子长大要分家了。”
看似财政省管带来扩权县地位的提高,但这却让宜宾县和宜宾市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起来。
“我们向省上报批的项目和资料都会向市上送一份。”这句话,在接受采访的宜宾县许多单位的领导都要强调,这其中除了因为扩权县并没有脱离市级人事管理外,富裕的宜宾市市级财政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和全国众多扩权县直指“市刮县”不同的是,宜宾市本级财政的收入一直非常充盈,如一位宜宾县人大代表所说:“以前九县一区都靠着这个‘富爸爸’,实在有困难就找市上支持一下,现在这样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一份由市统计局提供的材料或许能反映出这九个“儿子”与“爸爸”财力的对比状况:2006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9.29亿元,翠屏区3.68亿元,宜宾县1.48亿元,其余8个县都没达到亿元标准,其中最“穷”的屏山县仅为市级财政的零头——0.22亿元。拿九个区县所有的一般预算收入加起来也比不上市级财政一家。
这样的对比在2007年、2008年相对基数增加后,仍然维持着“爸爸”兜里的钱比“儿子们”所有的钱都还多的局面。
财政收入上得不偿失?
这种“富市穷县”的现状,让2007年1月1日起不再参与试点县(市)税收分享的宜宾市并没有失去大量税收的感觉,反而是宜宾县倍感紧张起来。
宜宾市财政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以前市上对宜宾县的税收分享,一年的金额不过几千万,但同时,市上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宜宾县的资金却几倍于这笔税收。对此,宜宾县财政局的领导予以了证实。
正因为市级财政“实力雄厚”,往往拨出一些涉及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以前,宜宾县可以理直气壮的伸手要这些补助,然而,扩权后,县财政局明显感觉这类支持出现较大缺口。
2007年开始,宜宾市落实省上关于通乡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文件上明确了建设资金的落实比例:除交通部、四川省每公里补助40万外,市政府每公里配套补助15万元,县(区)政府每公里再配套补助15万元。
当宜宾县成了扩权县后,其境内302公里的通乡公路就没有得到市上的补助,更多的费用还需要宜宾县自身财政消化。
就此问题,宜宾县交通局一位负责人以“不好说”为由婉拒了采访,但他证实了扩权后没有得到市上通乡公路补助的说法。
除此之外,需要宜宾县“自力更生”的还不仅是公路建设,2007年,省上为安抚教师群体,专门下发文件给义务教育系列的教师每月补助150元的“菜篮子钱”,这份文件传达到市上后,市里将津贴面扩大到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当然,这笔钱就由市上补助。扩权强县后,宜宾县的补助也就只有靠自己了。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2009年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内容颁布下来后,照例,宜宾市要配套出一部分钱,再让各个县分担,翠屏区要承担每人7元的费用,其他几个县是6元,而宜宾县因为没有市上的配套资金,则要承担10元,仅此一项宜宾县财政每年就要多支出200万元左右。
“财政方面宜宾县有些得不偿失。”一位宜宾县的副科级干部坦言,让这名干部有些不解的是,市上的补助取消了,但由于人事权还属于市上掌握,市里对宜宾县的考核却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如果没有完成市上文件规定的民生工程等,宜宾县一样会被扣分。
行政成本大量增加
许多县级部门在谈到扩权后最直观的感受时,都认为单位的行政成本提高了,时间花的更多了。以前开会、汇报工作,一两个小时来回都可以搞定。但是现在不同了,宜宾离成都近三百公里,每次无论开会还是汇报工作都会花去更多的时间和经费。
宜宾县经济商务局副局长周华介绍说,如果省上开个半天的会,那么一般就要花去两天的时间,因为一般要提前一天去,还要在那里住宿,这些都是扩权强县之后无形增加的成本,另外,和省级部门的对接也需要经常到成都去。
以宜宾县财政局为例,2008年1—4月,该局领导和业务股室人员到省上(成都和其他地市州)开会、业务培训共计38天,费用支出近10万元。
对这笔“增”出的费用,一开始宜宾县各个县级部门都未太在意,在2008年年初经费预算项目中,没有预算扩权强县后的工作经费,导致其差旅费、车辆燃油过路费、业务招待费相当紧张。用一名县级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连日常工作的基本运转都成问题。”
以前部门里的电话都没有开通长途,现在因为扩权,许多部门都特意开通了长话,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省上沟通。采访中一名办公室人员还不住向同事抱怨:“这个月的电话费又超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