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323|评论: 0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组不正确的类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组不正确的类比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国理政,孔老夫子胸有成竹地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孔子说的话,每两个相同的字为一句,前一个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意思是说,君主当得要像君主,臣子当得要像臣子;父亲当得要像父亲,儿子当得要像儿子。表面上看起来,是针对齐景公的,是分别对四种人的要求,其实孔子是借此来阐述他在政治上的忠孝观的。孔子把它们有序地排列起来说,也是有意图的,是有内在联系的。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把君君臣臣合起来理解成对君臣关系的要求,把父父子子也合起来理解成对父子关系的要求。君臣和父子之间实质上又构成一组类比,用君臣来类比父子。这是一组本质不同的类比,是不正确的,错误的。
      要怎样做到君主当得要像君主,臣子当得要像臣子呢?也是从君臣之间的关系看出来的,这里孔子有话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见《论语·八佾篇第三》),意思是:君主用等级制的礼节来使用臣子,臣子用忠心来侍奉君主。君臣之间是主仆关系不可逾越。这就算做到君主当得像君主,臣子当得像臣子了。孔子是这样给别人做榜样的:“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见《论语·乡党篇第十》,译:孔子走进公侯朝廷的大门时,便弯腰低头,好像不容他直着身子走进去。他不在门的中间站立,进门时不踩门槛。经过君主的座位时,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气不足的样子。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时,弯腰低头,憋住气好像停止呼吸一样。出来时,走下一级台阶才松一口气,脸色显出轻松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向前快走,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表现出恭敬而不安的样子。)比奴仆的行为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诸侯不叫“君”只能称“公”。孔子做得这样过分的目的却是树忠君的标准,到底是不是想讨鲁公的欢心向上爬,大家可以探究。其实孔夫子也很势利,从未朝见过真正的君主——穷酸的周天子。在周游列国时,孔夫子到了卫国,离周天子的洛邑很近了,都没有去朝见。那时周天子入不敷出、穷得下求诸侯捐丧葬费,孔子怕饿虱子巴着他,驾着牛车就风快往回逃。孔夫子就是这样忠君的,实际他自己从未真正的忠过君。
      孝,不是孔老夫子的发明,而是在孔子之前就有的,是正宗的古已有之。“百善孝为先”,上古被传为佳话的被尧和民众肯定的舜历山行孝就是典型,尧只说他孝不孝,能不能治理国家,就没说他忠不忠于君。口头上以尧舜为榜样的孔老夫子却要违背,硬要把“忠”塞进去,搞成忠孝。为什么孔子要提倡“忠孝”呢?深得孔子的精髓的弟子有若,回答得直白:“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见《论语·学而篇第一》)鲁迅先生说:“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见《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把君臣关系当作父子关系就是孔子在替君主治国理政出谋划策。对父母要尽孝是人们已经达到的共识,君主要充分利用行得通的孝,把水搅浑。只要使人做到孝,把“忠”当作孝,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君主,人们就不会犯上作乱,君主就能维持其统治地位。
      后来孔子忠君的政治思想逐步演绎成独裁,皇帝是金口玉牙,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于是乎又产生愚忠、“盖父愆”等不一而足,特别是宋明清,简直唱到高八度,这是西方没有的现象。后来由于西方民主思想的逐步传入,冲击着孔子的政治思想,冲击着中国搞独裁政治的封建制度,黄宗羲骂君主、太平天国讨孔等便应运而生,使封建专制的理论岌岌可危,皇帝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废孟轲,极力抬高孔子的地位所为。不是真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就那么伟大,孔子的地位就那么高,是抬上去的。相反,说孔子关于忠孝的政治思想,是阻碍中国民主制度进程的根源也不为过。即使他在另外一些地方,有一些附带条件,已经不重要了。
      孔子用君臣类比父子,真的君臣能够和父子相类比吗?不能,他们的本质是不同的。父子之间有血缘关系,这是有生以来就具有的,永远不会消失,没有可变性,不能取而代之。即使父亲是反革命分子或犯罪分子,虽然一定要和他的反动思想和行为彻底决裂,划清界线,作相应的斗争,错就是错,绝不“盖父愆”,更不能“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但是生活上仍然要尽孝。这不但有利于父亲的改过,而且也是为人子应尽的孝道,没得选择。君臣之间就完全没有这种关系,君臣之间的关系只有思想维系,是平等的,失去思想维系,君臣关系就没有了。屈原就不赞同孔子的看法,他把君臣关系比作夫妻关系,常常借妻子对丈夫的美称“灵修”,来做臣对君的美称。丈夫不好可以离婚另嫁,臣子则完全可以选择君主。孟子也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孙丑下》),错误的君主,危害百姓的君主,可以不助,可以弹劾,可以打倒,是可变的,是顺理成章的,并不主张“忠”,“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所以说用可变的君臣类比不可变的父子,这是一组本质不同的类比,是错误的。那孔子用忠孝观来治理国家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是要利用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子女对父母孝顺的这一中华民族极古老的传统美德,把相对抽象的君臣捆绑在一起,对待君臣关系,要像对待父子关系一样不可替代,不可逾越,使奴隶(封建)专制制度永远不变地传承下去。这是截至解放止,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封建社会制度没有改变的悲哀,中国民主制度没有发展的悲哀,也是孔老夫子的悲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1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