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23|评论: 3

[文学.历史] 川农大都江堰校区的提升与跨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校整体并入川农大以来的15年,校区不仅硬件设施和校园面貌一新,办学条件得以极大改善,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等核心竞争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校区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从专科到本科的华丽转型
为了弥补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较大差距,学校为分校制定了从中专过渡到大专再到本科的渐进式转型发展战略。根据当时分校师资及办学条件,在2001-2002年的过渡时期主要以招收专科生为主。当时学校领导对分校已有的专业及教学基础总体认可,但作为“211”大学的一部分,分校尽快办起本科专业很有必要。
2001年冬季,当时学校教务处处长罗承德带队学校七八位专家,来到都江堰分校,召开本科专业论证会。对教学基础条件、分校专业历史,师资队伍情况等详细评估,确定分校次年招收环境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商务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务信息管理)、园林(城市风景园林方向)四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覆盖到每个系。
2003年,出于保障分校招生规模、帮助分校实现从专科到本科层次的过渡等多方考虑,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由雅安校区调整到都江堰分校。该学院的生源来自于职教这个单独的招生体系,每年都有稳定的生源,使得分校在本科层次上的招生人数及规模得到了保障。学校以“打方向”、“第二批本科录取”、“调整学院或专业到分校”等方式,支持分校本科专业发展,短短两年,分校实现了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连级跳,为后来的奋起直追,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同质化建设造成的资源分散和重复浪费,大家也都意识到这仅是分校在专业建设的初始阶段的权宜之计,分校必须找到能安生立命的专业及学科群,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发挥独特优势。也在分校成立之初,分校这边的教师们就已经开始主动申报特色专业。
2003年,学校整合了土木与建筑方面的师资力量,申报了土木工程专业,放在分校办学,该专业是分校第一个独有的本科专业。一方面,并入前土木工程专业已在原林校拥有14年的中专办学历史,已具备一定的办学基础;并入后,先后于2001年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科专业、2003年将土木工程专科专业与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职教本科专业相继放在了分校开办,积累了一定的本专科办学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进一步整合其它学院相关方面师资力量,将土建类师资力量逐渐转移至分校。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该专业的师资队伍从最初以高级讲师为主、还要依赖其他学院的师资,到如今拥有65%以上的副高及以上职称者,师资队伍逐渐成型。从专科起步过渡到本科专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成为校区第一个被学校确立为校级重点立项的本科专业,从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首批试点专业,再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点的成功申报,短短十余年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众多专业中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受到家长及学生的青睐。
刚并入那会儿,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在一开始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不论是从教学楼的铁窗、只有2000多平米的图书馆和狭小的学生生活服务区、还是用黄土以及炉渣混凝土铺就的操场,再到仪器设备严重欠缺的实验室,都让加强分校基础设施建设这件事变得刻不容缓。
为了满足扩大规模和高校建设的需求,遵循着“在原有基础上打造成一个精美校园”的思路,学校加快了分校的基础建设步伐。2003年新建了第二学生生活区即现在的学生东区宿舍,成为当时分校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基本建设,为分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学校启动修建一座面积达8800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同年完成了对学生运动场的改造,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自分校成立以来,学校每年投入至少300万用于分校实验室建设,2005年更是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分校教学实验设备采购,对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地理信息、微生物、生物技术、组织培养、测量等课程或学科进行重点投入。
“05年,我博士毕业刚来的时候,有些设备还不是很齐全。我当时要做细胞培养的实验,需要倒置荧光显微镜,这是好几十万一台的昂贵仪器设备。当时向分校领导反映后,没想到竟然同意购置了该设备。后来又接连配齐了一些设备,我们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就这样逐步建立起来了。现在很多来参观我们实验室的人,都认为我们实验室的条件非常好。”说起微生物课程实验室的建设,旅游学院的罗燕教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得益于学校搭建的良好平台,罗燕老师成为了分校的第一批评上教授的老师,也是第一个获得留学基金委西部计划项目出国访问的学者。
从中专教师到大学教师的挑战和机遇
过去,原林校主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教师只要专心致志搞好课堂教学与教学生产实践就可以了。而成为了211高校的一部分以后,过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2002年5月,分校召开了并入以后的首次教学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和研究教学工作,当时分校专兼职教师160余人参加了大会,对分校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设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学科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通过这次大会,明确了分校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成为各系(部)工作的指南针。
万事开头难,并入以后,分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师资严重匮乏。02、03年时,分校很多老师的课都不少,上课的压力很大。常常同一门课,要教中专、大专、本科不同层次,教学内容要有取舍,教法也要有所不同,本科理论上要多些,大专中专,动手能力要加强。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培养,都很尽心尽责。
当时既是专职教师又兼任实验员同时还要管机房的罗鸿兵老师谈到,“那个时候确实是没有人呀,我们都不去管的话,那谁来管。我就必须要出来把环境工程实验室这块建设好。那个时候我所有的实验,从大到小每个环节全都是亲力亲为。实验我都是预先做了,吃透怎么操作的,再让学生去做。没有专职的实验员,就自己摸索,那个时候泡在实验室的时间是很多的。还给学生编写了厚厚的三大本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教材,从理论到实践到操作到提问,再到应用与讨论,全部都有。那时就一个信念,教学生不能砸了学校的牌子,要负责。”原分校工程技术系系主任、现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申琼也感慨道,“那时身上的担子真不小,教学、专业学科建设、引进人才等等,所有的工作,都在系主任的肩上,真是超负荷运转,丝毫不敢放松。”两位老师在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那股认真劲儿,成为那时分校教职工努力达到大学教学标准、认真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中专,高讲已经到头了,就没有奔头了,也可能不会再去读博士。当时是形势所逼,是挑战也是促使自己提升的一股动力。并入,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对老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学历提升,都是一种促进。”——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陈东立教授道出了老林校的老师们的心声。
为适应从中专教师到大学教师的转型,时年已经45岁的陈东立老师于2003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刚并入那会儿,师资还是很紧张,当时地信专业的一些专业课都需要我来上。当时既要忙教学,又要读书,人到中年家庭事务也不少,常常需要北京、都江堰两边跑,还是很不容易”,陈老师感叹道。
让陈老师做出读博决定的,不仅是当时分校师资队伍整体面临转型、提升的需要,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合并之前,原林校举办了一个“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修班”,该研修班的主讲教师是陈老师在北京林业大学77级的本科同学,当时其已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而陈老师是四川林校的一名高级讲师,虽两人均已到达各自所在学校的最高职称级别,但因为平台的不一样,当时还是有一些落差感的。并入之初,作为分校培养的第一位博士,陈老师成为教师学历晋升的表率和示范。由此在教师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提升的热潮。
从2001年并入算起截止到2008年底,分校已培养出了22名硕士、7名博士。除了老师们自身的努力外,也与当时学校对分校教师报考攻读学历学位的政策倾斜密不可分。比如,2006年以前学校对攻读学历的教职工只报销60%的学费,而分校则全额报销;2006年以后学校对攻读学历的教职工实行学费全部自理,津贴停发、只发基本工资的政策,而对分校的倾斜政策为,三年内继续执行原攻读学历的优惠政策,学费全报、津贴照发。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分校中青年教师攻读学历学位的积极性。在主动适应转型的过程中,很多教职工也得到了实惠。原来在中专时,到高级讲师就到头了,后来分校这边陆续有老师评上了副教授、教授,出现了研究生导师等。老师们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校区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同时也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都江堰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2001至2008年间,分校共引进博士3人、硕士36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加强。形成了以鼓励校内教师提高为主,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辅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逐渐培养出一支能够适应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师队伍,完成从中专教师到大学教师的转型与蜕变。
分校成立以后,学校一直把提高教职工待遇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并入第一年,教职工收入平均每月增加220元以上。到2003年,除了国家正常调资以外,学校通过进一步调整分校教职工待遇,教师课时津贴翻了一番,助教增加了3000元/年,讲师增加了8000元/年,副教授更是增加了10000元/年。以后逐年的增长,老师们都明显感觉到,并入川农后的收入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想这也是原林校并入川农大后,学校能很快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并入后,老师们收入低了或者说有的老师就没有工作了,那对校区的推进和发展就有影响了,甚至于能不能发展起来都很难说。”原学校党委副书记、现校领导秦自强不无感慨的说。
原林校冯竹春老校长也感叹道,“这几年我思想上也是提心吊胆的,就怕整不好。不管怎么说,并入(川农大)是我以及我们那一届领导班子牵的头,带头并进去的。尽管当时有些人不满意,有些人觉得还可以,但是总还是有不少意见的。如果是有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比如收入减少啦,我的罪名就更大了。这几年尤其是地震后,整个校区发展变化特别大。校园环境更美了,过去我们校园有很多死角没钱去管,如今整个学校周边的道路、绿化都搞得好。除了校园环境,校区整体发展得也不错,教职工对于收入也普遍比较满意。现在看来,我们当初选择的这条道路,是不错的。”
        从分校到校区,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尽管都江堰分校并非独立院校、民办高校,但二级独立核算的体制仍然让发展受到重重阻力。随着学校整合资源、统筹发展,机制体制的不统一带来的羁绊更加明显。
2003年,职教师范学院调整到都江堰分校,从雅安本部到分校的师生感受到较大的差异,甚至还引起一场风波。当时,校领导专程从雅安赶赴都江堰了解情况,与师生座谈,学生说“我们感觉这里不像一个大学”。学校随即在数学、英语等基础课中,加强分校与其它学院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部分基础课程的考试分校与学校其它学院用同一套考题。但学生仍然通过校内专升本、转专业等方式转出都江堰。
学校开始广泛调研,借鉴四川大学等多校区办学,尤其是异地办学的成功经验,对学校整体发展、谋篇布局作出一个慎重决策——2009年都江堰分校更名为都江堰校区,进一步明确办学体制,逐步实现延伸管理,立在“分校”与“总校”之间的壁垒开始瓦解。2010年,成都校区建成后,“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更是加速了制度的衔接融合。
——学校强化延伸管理,制度机制逐步统一。校区管理体制机制与学校逐步接轨,破除制度障碍,在推进“一校三区”的总体布局设计下,更加强调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教职工切身利益,千方百计推进学校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校园,使教职工们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
——学校统筹资源聚焦特色,打造专业性学院。2009年撤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文理学院和新组建旅游学院、商学院,2010年校区所在学院升格为正处级建制,2014年城乡建设学院一分为二,组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校区所在各学院纳入全校学院调整和发展的格局,面向未来,凝练特色,强力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和品牌战略两方面努力,建设专业型学院。
全面融入,接轨学校乘发展快车
从分校更名为校区,校区财务部主任李维军印象最深的是财务上的两个“统一”,一是后勤公司的财务并账到校区财务部统一监管。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与学校统一。
分校时期,后勤服务公司还叫做分校后勤服务总公司。公司财务与校区财务不统一,报账、签字、审批公司自己说了算。因为分校后勤服务总公司的经理签字经额不受限制,常常有人开玩笑说,分校后勤的经理比分校副校长的权力还大。
当时推行社会化经营,09年前,都实行“预算包干制”,自负盈亏驱动下,后勤服务总公司竭力多争取一些清洁费,维护费。利益成为衡量质效的重要砝码,服务意识相对较弱。
2012年,校区后勤服务公司升格为副处级建制,强化学校后勤服务总公司的延伸管理。学校加强后勤服务总公司改革,探索公益性部门、经营性部门、服务性部门的分类别管理。后勤一方面抓业务技能培训,更强调服务意识提升。校区后勤服务公司副经理熊志财说,从学工到后勤后,并没有感觉较大差异,后勤服务公司的整体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校区财务也与学校全面接轨。没接轨前,财务签字规定,报账流程都不一样。统一接轨后,一校三区实现拉通报账,财务人员可以统一查看账务情况,有了新的财务文件规定,学校财务处也经常过来培训,确保三校区执行标准一致。
原校区人事部主任、现校区党政办主任罗俊感慨人事管理、制度管理的变化。没有接轨前,分校没有实行岗位津贴,发放的基本工资,当时“中小学教师提高10%”和部门水电补贴等。工资待遇变化小,待遇偏低。岗位流动性差,机关科级干部七八年没有变更,更多的是“身份管理”而不是“岗位管理”。更名为校区后,基础性绩效工资等逐渐并轨,按照系数*基数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相对稳定,但是基数随着学校财力变化(仅仅2012-2013年就连调整3级)。学校还出台了《事业编制人事调配和管理规定》、《教职工年度考核指导意见》、《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管理岗位职员聘任管理办法》、《中层单位基金划拨与使用管理办法》、《关于调整基础性绩效工资和生活补贴发放标准的实施方案》、《关于调整课时津贴和坐班津贴发放办法的实施意见》,也针对合同制员工专门研究出台《非编制教学辅助人员聘用管理实施办法》、《非编制工勤人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后勤非编制专业技术和管理助理人员聘用管理实施方案》、《关于非编制聘用人员管理的补充规定》《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等,把在编职工、合同制职工、退休职工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开始引用校长郑有良在宣布校区更名的大会上的话“有盼头,有奔头,有干头”,教职工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工作干劲越来越大。
合同制管理助理李勤对待遇和福利感触颇深。2010年因为爱人曹云忠随专业调整到都江堰校区,她也申请调入都江堰校区。她是土生土长的雅安人,三十多年来第一次离开雅安,离开自己的家。时任商学院副院长车炳银及院上老师等早早地帮忙联系住处。不过等到他们风尘仆仆的赶往临时住处时,才发现30多平方的房子没法容纳搬运来的全部家当,当晚只好把家具搬进实验室里,身心疲惫的他们挤在房子里,筹划着第二天外出租房子,有个自己的家的感受格外强烈。
没过多久,近60户教职工分到了灾后重建公租房,151套居民喜获原址重建私人产权住房。李勤夫妇也是首批享受公租房的住户之一。学校关注青年教师的住房需求。在房源紧张的情况下,挤出空余的学生公寓让新进教师过渡。新建青年教师公寓公租房,解决新进博士的住房需求。组合重建的外北街、红庙巷地块也陆续修建教职工公租房,86户校内无房教职工在2016年搬进新家,红庙巷高层次人才公寓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中,让刚来学校报到的在编教职工没了住房顾虑。
在融入一校三区的格局过程中,都江堰校区用好学校制度,也不断完善内部制度,先后出台党政联系会议制度、《校区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合同制职工聘期届满考核实行管理办法》、《校区机关对部门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办法》、《校区机关年度考核办法》等。
学校在加强对校区的延伸管理的同时,校区主动适应,逐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大学氛围愈来愈浓。
落实全员育人理念,探索“大学工”模式
2010年,三校区拉通评比优秀学生标兵,都江堰校区没有评上1位,各类学生荣誉有的也因为校区学生课业成绩、创新创业、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都相对偏弱,名额空缺。教师们感觉学生学风比较松散,平时宿舍里打游戏、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情况相对多。
  学生学风的状况给学工部副部长、都江堰校区党委副书记李静波留下深刻印象。他刚到校区时,看到一群学生在九曲桥上迎风晨读,琅琅书声,充满青春朝气。但到宿舍看望同学时,却又是另一幅场景。有的同学打游戏“认真”得连老师进门都不曾察觉,有的寝室脏乱差,有的同学在宿舍抽烟……在交谈中,李静波和原都江堰校区常务副校长、现校区校长李廷轩,两位刚从雅安调来的领导对学风建设达成共识。校区管理贯穿着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制度管理等理念,开始了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两室”(“教室”、“寝室”)为抓手的“大学工”机制的探索。
“大学工”就像一个传感器一样,联动各部门共同为教学育人服务。校区校长李廷轩举例:安排期末考试时,教务部把通知提前发到各学院、各部门,各学院、学工部开始强化考风考纪教育,图书馆开始调整开馆闭馆时间适当延长,生活服务中心、校园超市开始安排好集中供应餐饮的时间,保卫部开始加强日常巡逻……
校区相继开展了学工和教务联动,开展学风建设,强化考风考纪教育。学工与图书馆联动,开展读书月活动,图书馆与学院沟通推荐书目,开展读书月活动,营造学习氛围。保卫部注重消防演习,配合宿舍开展安全隐患检查,做好校园大型文化活动的治安维护。校区医院也建立了红十字小分队,把疾病预防,性教育等纳入工作计划中。从领导到部门,校区的联系方式挂在网上,印在展板手册上,在各种座谈会上告知学生。校区各部门实行“首问责任制”,部门负责人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会的常态机制,共同为学生办好事、服好务。
抓“寝室”是“大学工”的重要步骤。2011年,校区抽调学工部的邓加旭到宿舍管理中心,宿舍管理委员会授牌,寝室文化艺术节也就此拉开序幕。寝室联系牌里,楼管阿姨们被称为“社区辅导员”。经过专门培训,除了监守寝室纪律,他们也要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心理健康,原8栋寝室守护王爽,甚至可以将所管单元中90%学生叫出名字,熟悉学生基本学习生活情况,她不仅自己贡献力量帮助同学,还主动联系楼栋的班委干部一同关心“三困”学生。社区辅导员为学生缝补衣服、为生病学生煲汤、教学生与父母沟通,这些已经成为工作常态。每年在宿舍谈心、聊天、干预危机的次数千余次,把许多危机遏杀在萌芽阶段。
几届寝室文化艺术节,聚焦学风建设,通过评比带动,把脏、乱、差的寝室变得整洁干净,通过活动把寝室里的个体凝聚在一起,通过专业技能比拼、学习之家、干部之家、证书之家、特色寝室等的引导,寝室人员共同追求进步的氛围越来越浓。比如:学工与后勤联动开展“叫醒梦想”晨读晨炼活动,同学们更愿意走进考研自习室、图书馆。2015年图书馆接待到馆读者461968人次。到馆读者人数较2014年持续上升(2014约40万人),平均每人年进馆68次(按在校生6800人计算)。2016年评比读书之星,到馆次数排序中前十名有九个来自都江堰校区。
抓教学是大学工的关键。校区发挥督导督查两支队伍作用,更加严格规范督导、督查制度。考试安排时,原先更多的凭借主观评判哪些老师认真负责,有时也安排后勤职工监考。规范管理后,逐渐要求有任课经历的在岗教师,选好严肃考风的第一道把关人,防止作弊现象。近几年,无一例作弊现象。督导工作也有改革,原来都是聘用的退休老教师担任督导,校区的特殊变迁,让青年教师成为队伍主体和带头人。学生的新思维、青年教师的新方法与老督导机制冲突越来越明显,中青年教师开始进入督导队伍,和老师们有更多的沟通。
专业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生学业规划、科研指导中。
庄萍萍回忆,2012年担任校区团委书记时,校区党委副书记李静波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是博士,你要好好抓下创新创业,争取‘挑战杯’能够在三年之内冲入国赛。”当时,她觉得这个任务艰巨,很难完成。
刚开始校区很多同学对这项赛事并不了解。当年,学校带队参观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的全名“挑战杯”决赛,校区把拍回的作品带给团委科创部的干部,还请来了国家级获奖团队、学校挑战杯的指导经验丰富和专业技能很强的向刚、唐曼萍等老师来校区作报告,传授经验。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分阶段、有步骤逐个问题突破解决,与学院的专业老师、团队管理者加强交流,共同打造出一些团队。经过努力,这个目标两年就实现了。
都江堰校区祝锐这个团队在组队时,光是指导老师就找到了魏召兰,刘国军,邹芳等三位老师。这支团队在参加第九届“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中,最终获得省赛金奖,国赛三等奖,实现了“挑战杯”国奖“零”的突破。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中,校区又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占全校的2/3)。
这些成绩不仅得益于2013年初,《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教职工奖励暂行办法》等的出台,也包括校区的“大学工”联动机制,激励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等赛事的指导。校区所在学院学生在专业技能大赛中,突破着省赛、国赛的奖项。校区学子和心仪的设计单位、500强企业等牵手,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连续保持在95%以上。自2013年开始,转专业带来的人数变化已经开始由负增长变为正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致力于从这里实现自己的学习梦、成才路。
凝聚学院特色,开创崭新纪元
都江堰这边到底应该打造什么特色专业、凝练哪些优势学科?这个问题一度令人困扰。
原都江堰分校整体是处级单位,07年以前,学校的招生计划上,分校这边还存在特殊的包含关系——“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系(部)——专业”,专业上一级不是学院,更谈不上与学科对应。2007撤系,组建三个副处级单位。其中城乡建设学院集中原工程技术系、资源环境系的非职教类专业,原信息工程系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集中原职教类专业,以及原信息工程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文理学院集中基础科学部、经济管理系的非职教类专业。
原城乡建设学院院长廖邦洪常常打比喻,“当时的城乡建设学院就像一个筐,什么专业都往里面装。”三个学院,对于学科发展还没有方向,专业门类有的还相互重复,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在文理学院,而旅游管理教育专业则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2009年,学校撤销原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文理学院,新组建的旅游学院、商学院,开始以学科门类命名,发展定位逐渐清晰,2010年,校区所在学院升级为正处级单位,与学校其他学院同等级别,进一步破除了发展机制上的障碍,给校区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转机。
学校校长郑有良曾在旅游学院教职工大会上说起办旅游学院的缘由,他说,学校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办旅游学院的,学校办旅游管理等专业已有十多年历史,但师资很分散,在地处“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都江堰校区办旅游学院具有相当明显的区位优势。他还说,办旅游学院、办好旅游学院是他的一个梦想。旅游学院院长杨启智说,明确的方向是行动的指南,全体师生拧着“旅游”学科这根绳子,齐心努力,才会有后来的追赶与跨越。
城乡建设学院在2011年已经形成了土木、规划为重点的专业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学院名称与学科没有衔接,在招生、学生就业深造时,都遇到很多限制。2014年,学校大刀阔斧推进学院调整,城乡建设学院一分为二,新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更是形成村镇建设土木类和建筑规划类两个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撑的方向。
至此,校区所在的学院全部对应学科门类,开始了“以办专业而办学院,以办学院而办学校”的专业建设之路。
基本建设:从弱到强的平台基础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朱占元回忆,2011年初刚从雅安校区调入都江堰校区时,实验室的设备还十分陈旧,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更不用说用于科研。学院在申报校级重点学科时,实验室的设备完全拿不出手,申报团队里只有1个博士。当时学院副教授有15人,但有11人都是由原来林校的高级讲师转化来的,科研成果少。老师们对科研的热情也不高,培养目标修订过程中,有教师觉得学生最终达到的要求是到施工单位从事施工,而去设计院搞研究、继续深造读研究生,还不成气候。
仅仅2011年到2015年,学校在土建类专业上投入就达到2000多万以上,建成“村镇建设防灾减灾”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学院就有结构工程中心、工程力学、道路与桥梁、岩土工程等10个实验室,建筑面积6000余平米,仪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成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首批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为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点。
土木工程学院的条件建设不是个例,学校共拨出2600万专项资金支持灾后教学实验设施恢复重建,仅仅2010-2011年,都江堰校区灾后资金新购计算机多达780台,多媒体教室数量覆盖全部课程。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升级了城乡规划与设计实验室、农林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等设施设备,旅游学院建成了旅游管理实验室等5个综合性实验室,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学院建有灵岩山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实习酒店等校内实训基地2个,还与省内外近3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5个,给人才培养营建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商学院建成财务管理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资产评估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建成电子商务与营销虚拟实验室、财务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室等2个虚拟实验室,建成电子商务创业中心,供学生教学实习、模拟企业管理、财务决策,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同时,学院还与商业银行、农机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
“自然学科如果没有仪器设备平台是根本不可能做出成果的。像我们博士毕业了找工作的,第一就是看平台,如果没有平台的,没有实验条件的,我们来了没有任何意义,就只能教学,但教学仍然有学生需要做实验,也莫法,搞科研都需要必要的设备条件。”旅游学院罗燕说。仅仅2011到2012年两年,罗燕主研的论文被SCI收录的就有4篇。这些研究都是在配置了脉冲长电泳、倒置荧光显微镜等的实验室里产生的。邹立扣在实验平台的基础上,主持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被SCI、CSSCD等收录,2012年参与完成的研究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转型:从林类到非农非林的学科起步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旅游学院是按照“林学——资源环境系——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旅游学院”顺序演变而来。刚刚成立时,共有旅管、旅教、林学、教技四个专业,既有工科、也有管理类、还有教育类专业。加上林学老基础雄厚,在凝练旅游学科方向的过程中,阻力重重。
学院的师资有部分是早前从开办旅游专业的中南林学院等学校引入的本科生,也有从雅安校区调入的森林旅游类、微生物等专业的师资。
为了向旅游方向靠拢,一方面学校全力支持学院申报新专业,按照学科目录学院先后申报了旅游资源保护与森林游憩专业,酒店管理、产品设计(旅游管理方向)、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后2012年教育部更改旅游类目录,取消旅游资源保护与森林游憩专业,学院相应取消,归并于旅游管理类专业)。另一方面,也从一校三区的大格局中调整相应的专业,逐步转移或取消教育技术、林学、应用化工等专业。到2016年,学院全部专业面向一本招生,包含的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3个专业覆盖了旅游管理本科门类的下设的全部专业。从早先教育学、林学、农学、管理学等庞杂学科门类中“精简”为管理学的专业性学院。走出一条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特色之路。
学院引进的第一个旅游管理博士郭凌,三年时间完成CSSCI论文12篇,2014年度全国入选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省内只有2人入选),主持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系列成果引起大家的关注。郭凌说,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校院重要平台的支持。学院不断凝练专业特色,自己的研究也紧扣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学科发展,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和旅游学院一样,商学院09年刚成立时,专业繁多,包括信息科学技术、财管(专)、应用化工(专)、应用电子技术(专)、计算机科学技术(专)、财管(职)等6个专业,专科多,门类杂。除了学科性弱,商学院还承担了60%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对商学院招聘计划极力支持,在专业调整的过程中,协调商学院、经管学院两个学院专业分布,一方面停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另一方面停止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二本方向等专业在原其他学院的招生。商学院形成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特色鲜明的清一色“商”科专业。
通过专业调整,建设师资队伍,四个学院建成名符其实的专业性学院,为学科建设铺下坚实基础。 2011年,商学院农业信息管理硕士学位点正式通过省教育学位委员会评审,打破了都江堰校区硕士点的零记录。2014年,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通过,校区的全部学院都有了硕士学位点。2016年,我校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若调整方案若最终获审批通过,我校将形成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新格局,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将覆盖都江堰校区土木工程学院、旅游学院、商学院等,新增专业学位类别将覆盖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学科建设有了质的飞越。
补短:从“求”师资到“引”人才
师资力量原是都江堰校区专业发展的短板。刚刚成立时,校区自身培养的博士不足10人,教授只有1个人。专业起带头作用的少,甚至基本教学的师资也是捉襟见肘。曹云忠说,2011年初刚从雅安校区调到商学院时,他担任电子商务系的负责人,当时一门电子商务课程校区能够上课的就只有他一个人,第一学期,他联系了雅安校区两位老师,赶上长途大巴不远千里前来支援。不过接替他的专业负责人高伟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师资充足,安排上没有遇到困难。”
2009年,校区在编人数为333人,到2011年底,成都校区建成后,先后调整到成都校区75人,包括调离、退休等原因,校区教职工显得紧缺。学校大力支持原有师资的培养深造。校区第一位取得留学基金委西部计划项目出国访问的罗燕老师回忆,当时参与省教育厅、留学基金委面试、到川大集训等费用全部得到报销,对教师的发展十分关心。
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学校又采取“外引内调”等方式加大校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一方面在灾后恢复重建时期,优先考虑校区的进人计划;一方面从雅安校本部调入校区急需的教师。2011年,公招硕士11人,引进博士5人,由雅安校本部调入7人。截止到2011年4月25日,校区教职工264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0人,副高57人,教授2人。
旅游学院杨启智粗略统计,基本每年申报的教师计划都没有被“砍”,2014年,旅游学院已经由最初的“0”教授增长到“3”位教授,博士较刚刚成立时翻了一番。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朱占元,对人才招聘的跨越更是记忆犹新。尽管学校给了充足指标,但是最初因为害怕流产,许多急需专业不得不在申报时放宽招聘条件。为了招聘毕业于哈工大的郭子红博士,朱占元利用校友关系、师生情谊,用学院的专业方向发展前景千方百计的挽留他。2015年,学院第一个引进人才肖维民报到,肖维民说,之所以选择川农,主要是感觉学校重视土木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来到学校后,学校全力支持破格评聘副教授,学院还为其科研起步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了岩石力学方面的实验设备。2016年,更是有院士的学生,留学五年的人才积极应聘,“有了平台方向,优秀人才都愿意来了”。缺老师,还缺氛围。当时学院许多老师自身精于施工,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也倾向于土建施工,对土建设计涉及得少,教师们自身的科研氛围也不强。
“以前我们原林校的几位老师主要在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上还可以,但理论高度不够,也没有要做科研的意识,他们来了以后慢慢把大家的科研热情带动起来了。”见证了土木工程专业整个发展历程的一位老师如此感慨道。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行政办主任赵晓云说,在质量工程、学科申报等方面,“团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对校区来说也一度是个较大的限制。2015年,2016年,学院先后有两位获得教学质量特等奖(每年全校共评10名),除了学院的层层选拔重视以外,与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密不可分。学院有40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其中国际性奖励1项。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五年来,校区陆续招聘博士硕士学历教师70余人,数量基本和2010年持平。新增教授7人。其中土木工程学院教师的教授、副高占在编在岗的专兼职教师比例将近50%,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旅游学院、商学院高学历教师比例都超过64%。
在学校双支计划等政策的激励下,2009年到2015年,都江堰校区所在各学院的不到300位在编在岗教师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EI收录的136篇,SCI收录54篇,CSSCI收录68篇,CSCD收录73篇。影响因子最高的达到5.4。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农业部及其他部委等国家级项目就达21项。仅仅2014年一年,各学院的突破引人注目,土木工程学院第一个土木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立项。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旅游学院有3项国家类基金项目立项。商学院彭卫博士担任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第一主研人,商学院吴秀敏教授负责的企业对外农业投资信息采集暨跟踪研究(四川部分)受到农业部表彰,课题组调研成果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发展报告(2013)受到农业部领导的批示。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师资队伍正发挥着数量、结构的优势,书写崭新成绩。
    六十余载风雨兼程,这片美丽的校园经历了从中专极盛时期到向大专、本科转型,从林学专门学校向非农非林的优势学科靠近,从“不像一所大学”到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在学校的延伸管理下,校区实现了跨越型追赶式发展,并在更高的起点迈向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10-11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肯定是川农大都分校的,:lol:handshake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10-12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农大都江堰校区的发展有目共睹。祝越来越好,欣欣向荣。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0-12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