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成果”遭质疑,真正尴尬在哪里?
2016-11-30 11:08:15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封寿炎
从今年5月开始,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就深陷舆论风暴中。尽管争议持续了半年,
但真相仍扑朔迷离。日前,当初发表韩春雨团队科研成果的《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
明称,他们最新发表的文章,可能否定韩春雨团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
一主要发现。《自然·生物技术》 方面将让韩春雨团队对来自同行的质疑展开调查,并
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自己的原论文提供依据。这项调查将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届
时将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这则由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的声明,表明主流学术界已经接受对于韩春雨团队科研
成果的质疑,并就此展开调查。相信到明年1月底,这起激烈争议了几个月的事件,应该
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权威说法了。可消息一出,有些人不那么淡定了。那些争先恐后给
韩春雨送上巨额经费、耀眼头衔、显赫职位的有关部门,那些将声誉形象和韩春雨捆
绑在一起的机构和个人,以及舆论场上那些坚定的“挺派”和“倒派”,也许有人像等待一
场裁决一样焦虑不安。
一项科学研究、一项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最终却引发现实社会巨大的尴尬。这起事件
也提醒我们,在科学研究(理论研究)、媒体传播、公共政策,这些不同领域之间应有适当
的区隔和阻断。因为不同领域具备不同的行为逻辑,如果彼此之间无门槛地跨界,就可
能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冲突,以及令人尴尬的实际后果。
科学研究是一个犯错率高发频发的领域,相应地,这个领域也有它的试错机制、容错机制,
更有它的纠错机制。实验能否重复、实验结果能否被反复验证,这是检验科研成果是否
真实可信的重要标准。来自学术共同体中同行专家的质疑追问,以及当事人对于这些质
疑追问的回应,反复的争论、诘难、辩驳,最终都可以使“真理越辩越明”,不断推动科学事
业向前发展。韩春雨团队研究成果引发争议,这在科学领域应该是很正常、也很正当的
事情。一个团队声称取得了某项成果,其他团队却无法重复其实验去验证,由此要求公布
更多数据和实验过程。这种科学界的对话机制,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可是,跟科学研究领域的机制和逻辑不同,媒体传播就没有这种高弹性的试错机制、容错
机制了,媒体一旦犯错,纠起错来也没那么容易。对于一项自己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的
前沿科技成果,不少媒体不吝赞誉,直接奉上“诺贝尔奖级别成果、中国下一位诺贝尔奖获
得者”这样的高帽。在韩春雨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质疑之后,又有不少媒体
或明或暗地讥讽韩春雨“三无”副教授的身份,即无名校身份(非985、非211大学)、无名气
(几乎没有任何人才头衔称号)、无职位(没有行政职位)。言下之意充满了不信任,甚至直
言他的团队有可能学术造假。
一些政府部门、有关机构就更尴尬了。韩春雨团队的论文发表,并轰动国际学术界之后,
一些手握资源和权力的部门迅速行动,或锦上添花,或捆绑营销,或跑马圈地争夺政绩。据
不完全统计,在短短几个月内,原来默默无闻的韩春雨,已成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2016年
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候选人。此外,当地还迅
速安排财政性资金2.24亿元,用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建设。在
韩春雨团队的科研成果尚未获得学术界公认的情况下,这些利益格局已被牢牢绑定。如
果这项研究成果被学术界证伪,这一地鸡毛又该如何收拾?
一项科研成果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那么多人置身于进退维谷的尴尬中,使这起事件看
上去有点像一出荒诞剧。不管最终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它所留下的教训,都值得各方深思。
(封寿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