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一项“重要科技发现”面临四面楚歌

[复制链接]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11-20 00:07
本人一气呵成看完此帖,此帖应算帖中精品。其反映的不仅是学说无端之嫌。更反快了利益之链!弊制之深!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立此存照。希望是真的:

093714oj7sms5jirke7daz.jpg
“《自然》的这篇新闻报道引述韩春雨的话说,他现在已发现一个不容易引起注意的问题,
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别人很难重复他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他目前正在进行实验来进一步
确认,有了结果后他会把数据以及相关资料公布出来。他告诉《自然》,自己还需要一
点时间。”

韩春雨.jpeg
自网上下传的韩副教授做实验的照片;P。据他自己说,其"Ng阿狗"实验需要“高超的技巧”!

韩春雨-手套.jpg

这些照片不知是否摆拍。您看出有什么问题莫有:shutup:?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研究团队论文遭自然旗下杂志撤稿,仅20天完成学术纠错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67115

当地时间11月21日,《自然》杂志旗下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
发布消息,宣布撤回一台湾地区研究团队已经发表的论文,该论文此前在科学网站
PubPeer上被匿名网友指出涉嫌图像造假。从11月1日出现质疑声,到11月6日研究团
队主动联系期刊要求撤稿,再到期刊宣布撤稿,仅20天完成学术 “纠错”,不可谓不
快。

在撤回声明中,论文作者写道:“我们注意到,有些图像的图形是通过不恰当的方式
生产出来的,并复制在论文的几处图像中,包括图1d、2d、3b、5a、5f、6h和8f。基
于这些错误,我们对论文所报道的数据的准确性不抱信心,论文的结论可能受到影
响。因此,我们希望撤稿。对此我们感到深深的懊悔,并向科学共同体道歉。”

094605hjser081wf2qa0me.jpg

541.jpg

今年8月,来自台湾地区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第一作者台湾大学系统生物学博士后查诗婷、通讯作者台湾大学生命
科学院生化科学研究所教授杨明良和台湾大学医院副院长林明灿,宣布已经成功破解
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G9a)如何调控大肠癌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分子机制,并提出了
新的治癌方法。


发表于 2016-11-2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现曲折:

112618ixvmzrb6t35oi3b6.jpg

《自然-生物技术》还发表了一篇“编辑部关注”,用来“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韩
春雨课题组论文)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当地时间11月28日,英国国际期刊《自
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负责人
Toni Cathomen及同事针对韩春雨课题组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评论通信文章,表
示利用NgAgo技术未能检测到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同时,《自然-生物技术》
还发表了一篇“编辑部关注”,用来“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韩春雨课题组论文)
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

《自然-生物技术》表示:“今天,我们不仅发表了Cathomen及同事的通信文章,这
可能会否定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一主要发现”。

===============================================================

《自然-生物技术》声明全文:

他们都设法去重复韩春雨及同事发表在原论文中图4的结果,这一关键图表展示了
对哺乳动物细胞内源性基因位点的编辑。这些团队无一能在任何位点,或在任何
高于检测方法敏感度的条件下观察到NgAgo所诱发的变异。

《自然-生物技术》已审慎考虑过所有关于韩春雨及同事原著论文的评论。在任何
情况下,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遭到批评,我们都会对各种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
的评估,此次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不仅发表了Cathomen及同事的通信文章,这
可能会否定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一主要发现;而且我们还连同
原论文一起发表了“编辑部关注”,以确保读者知晓Cathomen及同事的论文,以及另
外一篇在别处发表的论文(doi:10.1007/s13238-016-0343-9)所提出的担忧。目前,原
论文的作者中有两位,即韩春雨和沈啸,同意我们发表的“编辑部关注”,而高峰、
姜峰和Yongqiang Wu则认为这并不合适。

《自然-生物技术》认为,让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
担忧展开调查,并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
们将继续与原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
成其调查。届时,我们会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

“编辑部关注”全文:

《自然-生物技术》的编辑就上述论文发表“编辑部关注”,以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
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此次,我们发表三个团队的实验结果
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他们都设法去重复韩春雨及同事发表在原论文
中图4的结果,这一关键图表展示了对哺乳动物细胞内源性基因位点的编辑。这些
团队无一能在任何位点,或在任何高于检测方法敏感度的条件下观察到NgAgo所诱
发的变异。另外一组作者在《蛋白质与细胞》期刊也报告了类似结果
(doi:10.1007/s13238-016-0343-9)。

我们和论文作者进行了沟通,他们正在调查造成可重复性缺乏的潜在原因。我们向
其告知了这一声明。尽管调查仍在进行中,但韩春雨和沈啸同意我们发表的这一编
辑部关注,高峰、姜峰和 Yongqiang Wu则认为目前并不合适。这些调查一旦完成,
我们会向读者提供最新信息。


发表于 2016-11-30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春雨成果”遭质疑,真正尴尬在哪里?
2016-11-30 11:08:15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封寿炎

从今年5月开始,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就深陷舆论风暴中。尽管争议持续了半年,
但真相仍扑朔迷离。日前,当初发表韩春雨团队科研成果的《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
明称,他们最新发表的文章,可能否定韩春雨团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
一主要发现。《自然·生物技术》 方面将让韩春雨团队对来自同行的质疑展开调查,并
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自己的原论文提供依据。这项调查将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届
时将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这则由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的声明,表明主流学术界已经接受对于韩春雨团队科研
成果的质疑,并就此展开调查。相信到明年1月底,这起激烈争议了几个月的事件,应该
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权威说法了。可消息一出,有些人不那么淡定了。那些争先恐后给
韩春雨送上巨额经费、耀眼头衔、显赫职位的有关部门,那些将声誉形象和韩春雨捆
绑在一起的机构和个人,以及舆论场上那些坚定的“挺派”和“倒派”,也许有人像等待一
场裁决一样焦虑不安。

一项科学研究、一项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最终却引发现实社会巨大的尴尬。这起事件
也提醒我们,在科学研究(理论研究)、媒体传播、公共政策,这些不同领域之间应有适当
的区隔和阻断。因为不同领域具备不同的行为逻辑,如果彼此之间无门槛地跨界,就可
能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冲突,以及令人尴尬的实际后果。

科学研究是一个犯错率高发频发的领域,相应地,这个领域也有它的试错机制、容错机制,
更有它的纠错机制。实验能否重复、实验结果能否被反复验证,这是检验科研成果是否
真实可信的重要标准。来自学术共同体中同行专家的质疑追问,以及当事人对于这些质
疑追问的回应,反复的争论、诘难、辩驳,最终都可以使“真理越辩越明”,不断推动科学事
业向前发展。韩春雨团队研究成果引发争议,这在科学领域应该是很正常、也很正当的
事情。一个团队声称取得了某项成果,其他团队却无法重复其实验去验证,由此要求公布
更多数据和实验过程。这种科学界的对话机制,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可是,跟科学研究领域的机制和逻辑不同,媒体传播就没有这种高弹性的试错机制、容错
机制了,媒体一旦犯错,纠起错来也没那么容易。对于一项自己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的
前沿科技成果,不少媒体不吝赞誉,直接奉上“诺贝尔奖级别成果、中国下一位诺贝尔奖获
得者”这样的高帽。在韩春雨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质疑之后,又有不少媒体
或明或暗地讥讽韩春雨“三无”副教授的身份,即无名校身份(非985、非211大学)、无名气
(几乎没有任何人才头衔称号)、无职位(没有行政职位)。言下之意充满了不信任,甚至直
言他的团队有可能学术造假。

一些政府部门、有关机构就更尴尬了。韩春雨团队的论文发表,并轰动国际学术界之后,
一些手握资源和权力的部门迅速行动,或锦上添花,或捆绑营销,或跑马圈地争夺政绩。据
不完全统计,在短短几个月内,原来默默无闻的韩春雨,已成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2016年
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候选人。此外,当地还迅
速安排财政性资金2.24亿元,用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建设。在
韩春雨团队的科研成果尚未获得学术界公认的情况下,这些利益格局已被牢牢绑定。如
果这项研究成果被学术界证伪,这一地鸡毛又该如何收拾?

一项科研成果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那么多人置身于进退维谷的尴尬中,使这起事件看
上去有点像一出荒诞剧。不管最终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它所留下的教训,都值得各方深思。
(封寿炎)


发表于 2016-12-6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文(XYS20161204)节选:

......

  总结一下:可被别人重复的,才能被学界认可,才有科学性,这是辨别学术
成果真假的金标准。科学的道路有时很曲折,但真正的科学会在质疑中不断修正
前行,经不起检验的只能被淘汰。事实上,无论韩的事件是真是假,都已经对中
国科学的声誉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国内许多人反映,近期投稿国外学术期刊的难
度明显加大,要求提供的材料更多,二三梯队院校所受的影响尤其显著。几年前,
曾经有几条鲜活的生命接连因酒驾逝去,震惊了国人,换来了如今的严格执法和
全民守法。如果韩春雨事件能够提升我们对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的重视程度,促
使我们的学术纠错机制更加完善,或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2014年1月29日,理化研究所(RIKEN)的小保方
晴子团队成功发现了新万能细胞STAP细胞,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上,两
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小保方晴子。由于过程非常励志,人又长得漂亮,她立刻
成为了日本全民偶像。

  可是就在当天,就有美国的学术权威出面公开质疑其成果不可以重复。随后,
美国各研究组开始重复实验,但都未能重复出小保方晴子的结果。2月17日,
RIKEN就启动了相关调查行动。3月14日,RIKEN方面发布了中期调查报告,称小
保方晴子受质疑的图片“确有不自然之处”,但“不能断定是否故意为之,因此
无法判定为学术不端”;并宣布继续调查。4月1日,RIKEN宣布小保方晴子在研
究中存在捏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7月2日, 《自然》杂志将两篇STAP论文
撤稿。

  RIKEN是日本顶尖研究机构,但在发现自家的问题后行动十分迅速。文章发
表后不到二十天就成立了调查组,调查过程非常严格,处理也异常严厉。最终,
小保方晴子被开除并需退还研究经费;她的导师一位自杀,一位停职。RIKEN发
育生物学中心虽侥幸躲过了撤销的命运,但经费预算被削减了40%,所属实验室
半数被关闭、合并或划拨,负责人被替换。事件处理完毕后,RIKEN负责人、诺
奖得主野依良治引咎辞职。

  日本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严苛态度,一方面源于社会各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
的零容忍,一方面源于政府监管的压力。4月初,RIKEN的报告一出,首相安倍晋
三就要求日本科学与技术政策理事会(CSPT)制定一套针对学术造假的防范与应
对措施。RIKEN如不痛下杀手,有任何的犹豫和护短行为,就得面临被政府严厉
处置的后果。道德与制度双管齐下,威慑着今后更多的铤而走险者。日本的做法
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与之对应的是,今年10月3日,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因其细胞
自噬机制研究,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2000年以来日本人摘取
的第17个诺奖,仅次于美国。

  大洋彼岸的我们,只能一声叹息。

(XYS20161204)


发表于 2016-12-6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假与否,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发表于 2016-12-8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yuescbeing 发表于 2016-12-6 17:32
真假与否,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自然·生物技术》 方面将让韩春雨团队对来自同行的质疑展开调查,
并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自己的原论文提供依据。这项调查将在2017年
1月底之前完成,届时将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tieba.baidu.com/p/4921203 ... ala=1&tpl=5&isgod=0

韩春雨论文上了Retraction Watch,要被撤稿的节奏么?

作者:解螺旋.麦子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从今年5月初NgAgo技术发表至今才半年光景,韩春雨的事迹不停地在各大科学、公众媒体上被
争来吵去。纵然大家普遍不看好,但其实支持者也不少。然而现在,国外知名的报道撤稿事件
的网站Retraction Watch也把这件事挂了出来。

前不久《Nature Biotechnology》(以下简称NBT)发表的编辑部声明(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EOC),称将对来自各方的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的评估,同时也给韩春雨等原论文作
者提供机会展开调查,并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同时还刊登了另一篇通讯,3个研究
组进行了多项实验,都未观察到由NgAgo诱导的基因突变。这则EOC也引起大家纷纷猜测,有
人说这几乎就是给韩春雨的原作下了拘魂令了。

然而猜测归猜测,如今连Retraction Watch也刊登了这则消息,瞬间觉得这魂都快掉没了:
125622r8nxxp0elgnfvev5.jpg

发表于 2017-1-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果还是没有结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网站
韩春雨专利撤回.jpeg
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 韩春雨基因编辑专利被视为撤回

该专利的核心内容是韩春雨课题组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因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一家实验室宣布能重复NgAgo实验,技术的可重复性备受争议。2016年11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表示将在2017年1月底完成调查并公布结果。

澎湃新闻联系上该专利的第一代理人——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郑海峰,郑海峰表示是韩春雨和沈啸告诉他让专利自动撤回:“这是申请人的决策,他们是知道撤回这件事情的,他们愿意让这个专利自动期限到了撤回。他们没有选择去答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和“视为撤回通知书”的提示,韩春雨和沈啸可在两个月内提交恢复权利请求书,说明理由,并办理权利丧失前应当办理的相应手续。当事人因其他正当理由延误期限而请求恢复权利的,还应当缴纳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如果在规定的两个月内不进行上述操作,该专利申请将失效。

被问及是否会在两个月内进行恢复权利程序时,郑海峰表示“不太清楚”,但他表示:“沈老师和韩老师既然愿意让这个专利撤回,那他们肯定有一些别的策略在里面的”。

一位专利代理人告诉澎湃新闻,“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作为尽量拉长审查进程的一种策略,但申请人究竟何意目前尚无法确定,两个月之后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

一直关注该事件的方舟子在推特上就这一最新进展发表评论称:“韩春雨、沈啸的专利申请被撤销了,原因是不答复专利局提的问题。他们是不是觉得对专利局也无需自证清白?还是觉得已经被揭露是假的了,有专利也没用了?”

随着NgAgo实验可重复性争议不断升级,NgAgo技术的专利问题因涉及商业利益也被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仍处于可重复性争议旋涡的NgAgo要想获得专利授权恐怕还要接受“实用性”的考验。

资料显示,2015年12月21日,在距离向《自然-生物技术》投稿已经过去整整半年后,关于这篇论文的专利才开始申请。2016年5月11日,该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2016年6月6日,就这项专利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文“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

郑海峰解释,在第一次审查意见中,审查员会把就该项专利申请相关的问题、疑问或认为需要沟通的内容,通过审查意见通知书,告知申请人,涉及的问题各种各样。但郑海峰没有透露韩春雨和沈啸收到的第一次审查意见书具体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澎湃新闻关注到,该专利的申请人/专利权人已经从浙江大学更改为浙江大学和河北科技大学。此前,作为通讯作者的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未在申请人/专利权人之列,仅第二作者沈啸所在机构浙江大学作为唯一申请人/专利权人,这引发不少猜测。

2016年9月,当澎湃新闻询问沈啸,为何只有浙江大学一所学校作为申请人时,沈啸说“就是忘记了”,“专利人是要写两个,但是不知道申请单位也要写两个”,“这个是当时疏忽的。(专利写得)非常急非常急,因为时间不够,要马上把它办好”。

在公开的这份专利文件中,澎湃新闻还发现,权利要求书中所列的9种核酸酶中,有两个核酸酶的基因序列号重复,实则只有8种核酸酶被列入,可见专利申请的忙乱。

责任编辑:fisheeliu

发表于 2017-1-17 17:2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08-04 01:23:29 来源: 华商报(西安)

(原标题:韩春雨团队主动撤回论文)


    据新华社电 围绕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有关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论文的争议
持续一年多之后,韩春雨团队主动撤回论文。
  韩春雨团队去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
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
术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术相比,NgAgo-gDNA技术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
后中国及其他国家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
多方质疑。
  韩春雨团队2日在撤稿声明中说,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但是没有独立
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
完整性。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与此同时,《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一篇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中
说,“如今尘埃落定,这也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的大
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证明”。社论还强调,韩春雨等人的研究被撤回“显示了论文
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1:2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比韩春雨造假更可怕的是对假的宽容
2017-08-06 方舟子 方舟子

  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在去年五月发表了一篇关于基因编辑新技术的论文,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但是全世界的实验室除了上海神经所仇子龙实验室没人能够重复出他的结果。在遭到一年多的质疑之后,发表这篇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现在宣布撤稿了。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时,都重点突出是韩春雨主动要求撤稿,有的媒体甚至称赞他主动撤稿很有勇气很严谨很有科学态度,好像韩春雨的形象反而因为撤稿变得更加高大了。

  这一年多以来,韩春雨一直在狡辩、撒谎、威胁揭露者,从来就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高大上呢?韩春雨在撤稿声明里并没有承认自己有错误,而是说要继续研究别人不能重复的原因,提供一个优化方案。也就是说,他仍然认为自己的论文是成立的,别人重复不出来是因为实验方法还没有优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更明显地声称他的方法是有效的,还会继续发表论文。他撤稿是迫不得已的:《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说得很清楚,撤稿的原因是韩春雨提交的新数据不能反驳别人的质疑,也就是说他的论文是不成立的,只能撤下。根据程序,论文作者可以先自己提出撤稿,否则就要由杂志强行撤稿。所以韩春雨是很不情愿地被迫撤稿,他如果不撤稿也会被杂志撤稿。

  不管韩春雨承不承认自己的论文能不能成立,不管他是自己提出撤稿还是被强行撤稿,论文既然撤下了,就说明这项研究已经被学术界否定了。这个事件是不是就此告一段落了呢?并没有。韩春雨团队发表在河北科技大学网站上的声明还在声称“在满足一些关键条件的情况下”,其系统可以进行有效的基因编辑,虽然对究竟是什么“关键条件”,语焉不详,他已经不好意思再说别人重复不出来是因为细胞被污染了,他的实验室已被曝出脏乱得就跟垃圾场一样。而河北科技大学网站发布的消息称,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其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河北科技大学一年前就说要找第三方实验室开展实验,一年过去了,还在找,不知道还要找多少年。全世界几十家实验室都试图重复过韩春雨的实验,除了仇子龙一家,全都失败了,这还算不上第三方实验室验证?河北科技大学怎么保证他们找到的第三方实验室就比这几十家实验室更有研究资质、更加可靠?难道是要找全世界唯一一家与韩春雨实验室同一水平的仇子龙实验室验证?这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继续拖下去,拖到大家把这事忘了。

  河北科技大学校方现在要做的,不是找什么第三方实验室验证,也不是启动什么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第三方实验室的验证、国际学术界的评议结果,早就出来了。河北科技大学校方应该做的,是启动韩春雨学术造假的调查,从查核实验原始数据开始。诚然,就像新华社找的“专家”说的,论文被撤不等于就是造假,也有可能是失误。但是正如我在一年前就已经指出的,从韩春雨论文中违反常识的电泳图、他以前就有造假前科(其博士学位论文有明显的图片造假)、他面对质疑的各种狡辩、撒下的众多谎言以及他声称由于实验室太穷没有保留原始数据判断,可以认为就是造假,我也是因此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报韩春雨造假,既然有人实名举报,而且提供了有根有据的疑点,那么就应该从学术造假的角度进行调查、处理。查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要韩春雨交出实验原始数据供分析,如果他交不出来,按照学术界管理就可以认定是造假。

  我当然不指望河北科技大学真会去调查韩春雨是否造假。如果他们有这个学术道德水准,早在一年前就应该调查了。但是河北科技大学已因韩春雨的造假获得了两个多亿的投资、入选“双一流”项目,其利益已与韩春雨绑在了一起,必然会千方百计维护韩春雨,河北科技大学变成了河北科假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是指望不上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对我的实名举报置若罔闻,违反自己的规定,连给举报者一个回音都没有。韩春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主任亲自给的,他们的名声也与韩春雨绑在了一起。

  和韩春雨绑在一起的还有众多当初炒作韩春雨的中国科学界大佬和媒体。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曾在《知识分子》发表长篇文章肉麻吹捧韩春雨,认为“韩春雨的成功对中国的科研模式和科研体制颇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声称韩春雨式的“小作坊”更利于原创性发现,涌现出更多的“韩春雨”“正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当韩春雨们频繁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中国成为真正的科研强国的时候。”《知识分子》发表此文时加了个编者按:“更多的‘韩春雨’在哪里?中国科研正在发出革新的召唤。”该文至今挂在河北科假大学网站上,为韩春雨骗取巨额经费和巨大荣誉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大佬狡辩当时是根据“学术界的共识”做出的评论。他们以为发表了论文就等于成果得到了学术界认可、有了学术界共识,就等于韩春雨“成功”了。可怜这些科学界大佬,搞了一辈子科学,却还没搞明白发表论文只是争取获得学术界认可的第一步,能不能得到学术界认可、是否有了学术界共识,还要看别的实验室能不能独立地重复出该论文的结果。可重复性才是判断成果是否被认可的金标准,而韩春雨的论文恰恰没能通过这个标准的检验。

  然而在韩春雨骗局败露之后,与当初迫不及待地吹捧韩春雨相反,这些科学界大佬突然变得极为慎重,不敢轻易对韩春雨说个“不”字。邵峰院士只是在接受采访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公道话”,直到韩春雨论文撤下后才开始表示对韩春雨论文的怀疑,但是没撤回当初对韩春雨的吹捧,更没采取实质行动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同样地,《知识分子》一年前反复炒作韩春雨、把韩春雨当成末流大学做出世界一流成果典型,然而在韩春雨遭到揭露时却冷眼旁观,甚至为韩春雨开脱,直到韩春雨撤稿前夕才突然发表一篇文章呼吁“规范调查韩春雨事件”,让人怀疑是预先打听到了韩春雨要撤稿,匆匆忙忙变脸,却又说发表该文“与韩春雨主动撤稿一事估计纯属时间上的巧合”,是不是巧合自己不能确定,还要“估计”,这说话的艺术和韩春雨有一比。

  更有科研人员更为直截了当地表示对韩春雨的理解甚至支持。韩春雨的难兄难弟仇子龙说:“这是学术争论,必须通过学术途径解决,而不是由社交媒体或社会媒体上的争吵来解决。”仇研究员难道那么健忘,忘了自己当初就是在社交媒体上宣布重复出了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而且对质疑的人骂骂咧咧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教授陈力称:“虽然不清楚韩春雨的实验过程,但是实验无法重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这是一个复杂的实验,要把DNA切开,进行编辑修饰,然后再接上。到这里大部分人认为就结束了,但是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保证DNA的稳定性等。”暗示别人重复不出韩春雨实验,是因为水平不如韩春雨,忽视了这是个“复杂的实验”,没有“保证DNA的稳定性等”。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不能重复不等于造假,也不等于这个发现不存在。只不过是当前不能重复。”听这口气,是坚信以后能够重复的,不知华大基因会不会也投资韩春雨项目?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则干脆表扬韩春雨撤稿“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进步”。这些人要么就有造假前科所以善解人意,要么也是准备好了学习韩春雨先造假再撤稿,然后中国学术界就不断进步了。撤下论文本来是极为丢脸的丑事,但是这些人就有把坏事变好事、把丧事当喜事办的超能力,仿佛怕人们不知道中国学术界已经烂到了何等程度。

  烂掉的不只是学术界。官方媒体报道韩春雨撤稿一事时,还发表了评论,声称“科学的成功是偶然,不成功才是常态,实事求是与宽容失败应并重”,要人们宽容韩春雨的失败。有这么多的部门、媒体、学界大佬的名誉和利益都和韩春雨绑在一起,主动为他开脱,他没啥可担心的,可以继续顶着荣誉,拿着巨额国家经费,无限期地“研究别人不能重复的原因”。中国依然是学术骗子的天堂,骗得越大,绑上的利益越多,风险也就越小。

2017.8.5

发表于 2017-8-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3_41:}
发表于 2017-8-2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玩意还有待深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