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跃,男,彝族,系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王所乡响地村二社的村民,属王所镇55户贫困户之一,从大儿子沈嘉权患白血病导致家庭一贫如洗,到积极跟随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扶贫政策的指引,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生活中重重困难,以坚强意志,身体力行为其他贫困户做出了表率,书写了一段平凡家庭不平凡的脱贫致富之路的故事。
一、脱贫攻坚前基本情况
2014年,沈正跃户家庭人口4人,人均纯收入2457.63元,房屋属危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一是住房情况:房屋属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共有4室,因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墙体有裂痕,椽子、望板、飞椽、连檐处的木质材料明显被雨水朽蚀腐烂,墙体基础周围无排水沟,汛期雨水长期积在墙体基础周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属于危房。二是收入状况:2014年全家收入合计12830.52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8990.52元(主要来源于种植烤烟、核桃、板栗等),转移性收入3840元。家庭生产经营性支出3000元,人均纯收入2457.63元,仅能维持家庭基本生活。三是交通状况:沈正跃家距德昌县县城有8公里,未硬化的道路有6.7公里,出行及其不便,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四是安全饮水:从房屋背后水沟处用黑胶管引到门口饮用,未经任何处理,水质安全无任何保障,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五是生活用电方面:所在自然村用原始电户较多,电量超负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六是家庭成员基本情况:2015年2月18日,沈正跃家大儿子沈嘉权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进一步加剧了家庭贫困情况。
二、克服脱贫路上的艰难险阻
大儿子沈嘉权身患白血病,多处求医救治未果,于2016年4月22日不幸辞世,沈正跃家为儿子治病不仅花光家中所有积蓄,更是欠下巨额外债。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时,他夫妇俩怀揣着失去儿子的痛楚,振奋精神,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为还清外债、为脱贫致富继续努力。不管烈日炎炎、不管风雨交加,在烤烟地里、在核桃林间,时常都能看到他俩日渐消瘦的身躯在坚强地忙碌着。顽强的意志、坚韧的努力,支撑着他们一家从悲痛之中走出,奋发努力,积极发展生产,一步步走向脱贫致富的彼岸。
三、脱贫致富主要办法和措施
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及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指引下,沈正跃户全力配合党委、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政策红利实施安全住房改造,同时积极参与种养殖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会,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以贫困户“四个好”为标准,自觉摒弃铺张浪费的坏习惯。沈正跃家脱贫致富的主要办法和详细措施如下: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不良风俗习惯。积极投身产业发展,杜绝“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脱贫致富“打铁需要自身硬”的榜样,形成奋发努力、自主脱贫致富的好风气。二是主动学习,提升支付能力。积极参与各类产业就业培训会,切实提高自身产业技能、就业技能,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帮扶下,沈正跃参与了烤烟种植、核桃嫁接、黑山羊养殖和焊工、厨师等培训会,为自主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积极听取本村农民夜校开设惠农政策宣讲、移风易俗引导、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等课程,在各类惠农政策的引领下,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生产。三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种植业。2016年种植烤烟6亩,预计产量1800斤,产值24000元;种植核桃5亩,2亩已挂果,产值约3000余元,另外3亩预计明年开始挂果。四是积极配合响地村核桃园区建设工作,助推园区建设的同时坐享项目红利,切实增加脱贫致富的筹码。在园区建设中,沈正跃共流转出承包地5.7亩,流转金700元/年/亩,年收益合计3990元。五是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沈正跃在响地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农网改造等项目建设中,积极投工投劳,配合土地流转,为项目实施贡献应有的能力,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效保障。现其入户道路未硬化的仅100余米,已通安全用水,已进行农网改造,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六是完成安全住房改造,住上了好房子。2016年沈正跃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贷款、自筹等方式完成建房款的筹措,新建一砖混青瓦房,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四、脱贫现状
通过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及脱贫攻坚相关工作部门的指导,沈正跃一家以“四个好”家庭建设为目标,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积极跟随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克服脱贫路上的艰难险阻,积极发展烤烟、核桃等产业,切实增加收入;截止到目前为止,家庭人均年收入已逾8000元,预计年底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全家人已经住进了新建的安全住房,4岁的小女儿在响地村,目前正在响地村“一村一幼”幼教点上幼儿园。不向命运低头、不被贫困打败,坚韧不拔、奋发图强,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一定会拥有幸福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