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内江非遗“活”在当下(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遗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可以是劳动时疏解疲劳所传唱的歌曲,也可以是制作美食的“秘方”,还可以是传统手工艺制作。 非遗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是人们过去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活态体现。随着时代的推移,很多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歌曲面临失传,即使是作为非遗“留”下来,多数也进了展览馆、博物馆,走向“被观赏”的命运。 的确,非遗产生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很多已经与现在的时代格格不入,如果“照搬”进现代生活,完全跟不上时代潮流,内江的非遗也是如此。比如古时船工拉纤时吟唱的船工号子,不可能再用在现代行船过程中;在使用机器高效率织布的时代,不可能再推广用古老的织布机手工织布。 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为现代人所接受?在笔者看来,“非遗+文艺表演”就是一种不错的传承形式,既能展示古老的民俗文化,又能寓教于乐,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内江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艺术创作工作,以非遗为创作题材,推出了一批思想深刻、格调高雅、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包括资中木偶《俏花旦》、隆昌夏布《夏布悠悠》、制糖技艺《糖工图》、《沱江船工号子》等,这些节目既展示了内江的民俗文化,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多赢”。 此次受邀参加央视录制的3个节目《家园家乡》《蜜饯糖》《板板桥的油炸粑》,只是“内江非遗+文艺表演”的代表而已,内江还有一大批这样的精品文艺节目,它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内江非遗,更是内江独特的地域文化。 我们衷心期待,有更多的内江民俗文化活跃在时代的舞台,更多的内江非遗能好好地“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