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晚报记者 祝真珍 文/图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和弟弟很想你!”10月30日,家住营山县明德乡清平村的张玲玲在电话里哭着说……这位让张玲玲朝思暮想的“妈妈”,其实和她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一位名叫何君的“80后”美女医生。刚结婚不久的何君, 却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10月31日,记者联系上在湖北恩施工作的何君,听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A父母离家兄妹俩吃“百家饭”长大
1985年, 何君出生在嘉陵区李渡镇,家中还有一个比大她4岁的哥哥何松。兄妹俩在父母的呵护下,幸福成长着。但就在何君7岁那年,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出现了变故, 对自己疼爱有加的父母留下50元钱、两件新衣、一封信后,双双离家而去。
幸运的是,兄妹俩在大姨的帮助下,继续在学校读书,可该如何生活下去?却成了难题。“为了不让我饿肚子,那时身高还没灶台高的哥哥就学着做饭。”何君回忆说,一次不小心,滚烫的米汤从灶台上洒下, 溅了哥哥何松一身,疼痛难忍的他跳进水缸里蹲了4个小时,“只有这样皮肤才不会太痛。”回忆着和哥哥相依为命的困难时光,电话那头的何君不时哽咽着。
年幼的何家兄妹相互照顾,他们举步维艰的生活,被全村人看在眼里,为了帮助兄妹俩, 村里30户人行动起来,轮流照顾他们的一日三餐,这一照顾就是4年。直到1996年,何君的母亲回家,兄妹俩才结束吃“百家饭”。
年幼时的艰难生活,让何君变得格外要强,她奋发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川大学。2006年大学毕业后,何君留在了成都某医院工作,她终于能靠自己养活自己了。
B学会感恩“苦难时我得到了帮助”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我领到了800元,买了各种好吃的东西。”何君把将这些食物全部带回村里,挨家挨户送到乡亲们的手中。尽管乡亲们不少已经搬离原来的村庄,30户人只剩10多户,但何君依然坚持每月回到当地派送礼物,感恩乡亲。
何君的感恩故事也一直被身边的同学、同事津津乐道,于是他们送给何君“小恩”的外号,寓意“知恩图报”,这个外号也一直用到了现在。
2012年, 从成都回到南充工作的何君在网上了解了南充市金彩虹公益协会的公益故事,并加了该协会。从小怕疼的何君克服恐惧, 勇敢地成为了一个无偿献血志愿者,目前她献血次数已超过20余次。她总是说,“苦难时我得到了别人帮助,有能力了也应该回报社会。”
“也许, 年轻人的骨子里都有一股闯劲,所以我又选择了到外地工作,希望能在事业上有好的发展!”2015年, 何君再一次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但即使身在外地,她依旧默默地在做公益。“前几天, 我还‘忽悠’医院的同事们买了200副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何君在电话里笑呵呵地说。
C回报社会 给4个孩子当“妈妈”
成为金彩虹公益协会志愿者的这4年时间,何君的公益足迹遍布南充各地,而最让人感动的是, 年纪轻轻的她已经在顺庆、嘉陵、营山三地资助了4名孩子,成了他们的“妈妈”。每年,除了给4个孩子准备好学费外,每隔一段时间,何君还要亲自带着礼物去看望他们。
家住营山县明德乡清平村的张玲玲、 张海军姐弟是何君于2012年开始资助的, 同父异母的姐弟俩一直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两个孩子都没有妈妈,爸爸又常年在外打工, 资助他们也没有别的什么想法, 就是想让他们感受母爱的关怀。”何君说。
还有一位在顺庆区某中学读初中的陈文欣, 是何君在2015年开始资助的。“孩子母亲去世,父亲失联,她和患有眼疾的奶奶相依为命。”何君告诉记者,特殊经历让小欣不爱说话。为此,何君常常带着她参加公益活动或者去郊游散心, 不管碰见谁问, 何君口中的小欣都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虽然生活艰难,但孩子成绩很好,我们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 我希望她不要被现实打败,而是变得更加优秀!”
何君告诉记者,她资助的4个孩子都很懂事,每周都会在电话里和“妈妈”聊聊天,“问得最多的就是我什么时候回家看他们,听得我心里甜滋滋的。 我打算下个月回来一趟,去看看几个孩子,我也很想他们!”
做公益, 何君每年的支出早已突破万元, 这对于工薪阶层的她来说算是比较大的开支。“我有一段辛酸的童年,但这段经历,已经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时刻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心存感恩的人。”
2016.11.01《南充晚报》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