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自流井》 一部乡土题材的力作
现代文学作家王余杞,是我们自贡老乡,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自流井》,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34年,王余杞回故乡自流井探亲,对家乡的感触颇多,由于盐业生产的发达,商业资本抬头,他便以“从四川办井烧灶的新材料,少年时代对家族的片断回忆,乃至商业资本侵入的具体情”作为小说的素材,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天津创作了《自流井》这部长篇小说。先是在专栏连载,后于1944年3月由成都东方书社单行出版。长篇小说书中除了详实记述了自贡这一时期盐业生产的环境、状况、过程、规模、工艺等外、还生动地揭示出自贡当时盐工与盐商,盐商与盐政、官府、军阀、兵匪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而这其中值得研究的是,他还通过对各种社会生活的细腻描写,惟妙惟肖地向人们刻画出了一幅盐文化、灯文化、民俗文化交织荟萃的人文景观图。让人读后不仅能了解到许多有关自贡的盐史知识,还能了解到不少自贡文化的特色和底蕴。
王余杞出生于自流井一个家道中落的盐业世家,复姓王余,系“王三畏堂”后裔,故他对井盐的生产过程,对自身王氏家族的情况,应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作家在该书的《序》中写到:“当人们惊异地注意到自流井的时候,我便也记起了自流井,因为我生长在自流井,自流井原是我的故乡,对于故乡,我自信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不仅知道,而且认识了解——关于当地的特殊出产和特殊的社会情形。”“我的家本是一个封建组合……家里的一些人物,我倒不仅看见他们的面貌,而且清楚地看穿了他们的内心,他们的习性,他们的见识,他们的信仰。”作家认识到他的家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新兴资产阶级金融集团的控制下必然破产的必然趋势。因之才“努力地写,并且写出在变为天堂以前的‘魔窟’中的一角,那一角,正可以反映出中国社会今日内地的一般情形。”
《自流井》正是以作者自己的家族为原型,描写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情形下,“富压全川”的盐业世家“王三畏堂”由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形象地揭示了凭借旧式原始井盐生产方式来维系其生存的封建盐业家族的兴衰。王余杞说:“人都爱着他的故乡,我自然是热爱着自流井,每因为爱之深,望之切,责备求全,在所不免。”作者以他对故乡的眷念,在《自流井》中写出了自流井独特的民俗:新年正月夜里的灯会游艺,吸引着一直汹涌到东方发白的人们;春日里“呜嘟嘟”的过山号和扑向彩云的风筝,把童年的梦幻引向天际;端午节的粽子、盐蛋、雄黄酒,以至门上挂的菖蒲和艾叶,散发出略带苦涩的异香;盛夏时节,去水塘浮“狗扒搔”、浮“仰天推”、踩“假水”、栽“汩斗”,更把少年的情趣和故乡的山水交融一体。真是一副多姿多彩的川南民俗风情画!
作者还以他对故乡的熟悉,描绘了自流井独特的盐场生活情形:无数的天车井架高耸云际;每家井都供着井神,每家灶都供着灶神;盐井的主人们,乘着碧绿的藤小轿,飞一般地进出于他们拥有的井灶间,镇日吃喝嫖赌抽,奔走于军阀权门,垄断当地公事。坐在茶馆里说女人,曲着指头挖鼻孔,考虑如何削减工人的工资,增加工人的工作,蔑视工人的利权,拒绝工人的要求;封建家族神奇的祭祀、热闹的宗祠月会、舆马的排场、抽大烟的讲究;工人整天呼吸着煤灰,“苟延残喘的挣扎于辛劳的苦工和满布烟尘的包围里”;以及“相因”、“行市”、“背时”、“灭隔”、“丘二”、舔肥、“棒客”、“涮坛子”、“清丝严缝”、“塞炮眼儿”等自流井方言土语,无不生动形象,乡土味十足。
对王余杞这位作家,现时的家乡人恐怕熟悉的不多,读过他作品的人也很少,就全国范围来看,对王余杞生平及作品的研究也还十分有限,其零星见于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陈青生《王余杞和〈我的故乡〉》,黄小同、常勇《王余杞与〈当代文学〉》陈裕容《王余杞考论》;颜同林、谭琳妃:《小说《自流井》与盐文化》等。我市对王余杞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和介绍,始于1990年代初,据我所知,除王余杞的女儿王华曼外,王发庆、张国钢、李咏胜、钟子、夫子等人先后都不同程度地对作家作品有所研究和触及。一些在校研究生,在现代文学课中,也选取王余杞作为作家作品的研究课题。1990年王发庆经潜心阅读和研究,写出《王余杞和他的长篇小说,<自流井>》的长篇论文,并由我在《盐都艺术》期刊以头条位置推出,随后在自贡召开的盐都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王余杞以本埠的乡土作家,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后来我也向期刊、网络媒体写了万字文章《自贡籍左联作家王余杞》并在台湾《国语日报》上对王作了绍介。2005年,我和发庆应左联纪念馆和王华曼女士之邀,出席上海王余杞100年诞辰纪念活动(我因故未能成行)。与此同时,张国钢也发表纪念王余杞百年诞辰的文章评介小说《自流井》——《自贡盐业与民俗的瑰宝》。2007年,李咏胜在研究盐业历史和乡土文化中,进一步发掘出王余杞这部长篇小说的人文价值,发表《尘封的历史文化瑰宝》——从王余杞的长篇小说《自流井》谈起;以后自贡在京的网络作家钟子,发表《自流井的彷徨》——乡土作家王余杞故乡行,认为《自流井》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民国时期与李劼人《死水微澜》、沙汀《淘金记》齐名的四川乡土题材力作。
此次已故左联作家王余杞的小说《自流井》的再版,是我市文化文艺界的盛事、喜事。它能使许多读者,读到这位著名乡土作家的代表作,更深刻地了解本土盐业生产历史和民风民俗,激发我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再版《自流井》,也是作家本人和后辈的宿愿,也是珍珠寺宝善祠堂整个王氏家族的愿望,王家能出这样的文学大家,这是家族光荣,也是我们自贡的光荣!当然此书的再版,对进一步研究作家及其作品,对扩大作品的影响力,乃至对自贡整个城市的知名度,都是不无好处的。《自流井》的成功再版,说明市政府及文化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人员的热心努力、通力合作,克服了多方面的困难,终于使这本装帧精美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对有关领导、本书的编校人员谨表深深谢意,并对《自流井》再版和隆重发行,表示热烈地祝贺,谢谢大家!
注:此文为东田先生在《自流井》再版首发式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