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33章:灵魂归道有居所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心解]
能够清楚地认识别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是明白的人。
能够战胜別人是有力量的人,能够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知道满足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是有志的人。
不丢失灵魂安放之所的人才能生命长久。身死而精神不亡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会意]
本章重点讲人生之道,讲一个人怎样通过自我修炼达到圣人的人生境界。老子提出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等八大人生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伟大的道德精神,既是我们的生存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哲理;既是我们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的人生境界。既指出了圣人人格的修炼方法,也指出了心志、心性的修炼功法。
先说 “知人”与“自知”。俗话说,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知人”是主体认识客体。要准确辨识他人善恶贤愚、德才心性,需要智慧。但是“知人”与“自知”相比起来,“自知”更难。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贵有自知之明,能清醒认识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当年楚庄王要讨伐越国,问计于庄子,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自见之谓明。”用现在的话说,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准确评价别人,而在于他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明白之人。庄王听庄子之劝,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再说 “胜人”与“自胜”。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量,能够超越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人生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与自己这个敌人作斗争,这个敌人就是自己的私欲,自己的弱点,自己的功利心、是非心,自己的思维定势,自己的心态模式,自己一切从自我出发的人生观、价值观。人都是被自己打倒的,人一旦战胜了自己,谁也无法把他打倒。
接着说“知足者富”和“强行者有志”。人生究竟有多少钱才算富?一百万、一千万,还是一个亿?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对金钱的追求永无止境,永远不会满足的,他们成了金钱的奴隶,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着魔似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式的疯狂追求之中,他们不知道天下的钱是永远挣不完的,他们往往因为追求财富而失去了比财富更加宝贵的东西,失去了婚姻、家庭、子女,失去了快乐、幸福甚至生命。说到底,富足不过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心态,真富不一定要那么多钱,只要温饱就已经非常满足了。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因为知足就不感觉还缺什么,而不感觉缺什么就是富裕。金钱、财富和快乐、幸福往往是不成正比的,一些身家亿万的富翁为什么若有所失? “知足”是一种人生姿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知足的心态来源于参透了人生的价值,有了这种心态,才能带来精神上、心灵上的大富有。人能知足心常泰,我们不要把幸福的指数建立在钱财的数量上,只求平常的生活标准,平平淡淡 、简简单单、自自在在走过生命的历程,就会常怀喜悦心,幸福享不尽。庄子一生清贫,但他是精神上最富有的人!悟道的最佳状态是温饱而足,为什么道士自称贫道?因为他们是安贫乐道之人,是耐得住清贫的精神富翁!所谓“强行者有志”,是说能够在修道路上千磨不退志,百折不回心,坚强不屈、久持不懈、自强不息的人才是真正有志的人。说到强行者有志,不能不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进德修业,永不停止。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最后才能了道、得道。
最后说“不失其所”和“死而不亡”。所谓“不失其所”,我的解释是不丢失灵魂安放之所,不偏离人生根本,依天地之道行事,以高尚道德标准修身。人要达到灵魂与肉体的和谐统一,必须使自己的心灵有一个安放之所,用老百姓的话说,心得有地方搁。根据卫生部门调查数据,我国现有1亿多各类精神障碍者,其中重度精神病人大约有1600万人。一项针对20岁到40岁的大城市“漂族”的调查显示,九成人内心充满了焦虑,病情严重的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些人很大一部分就是心没地方搁,灵魂没有安放之所,信仰迷失时,我们需要用老子文化帮助人们树立起人生的信仰,回归大道这个人生的根本。
所谓“死而不亡”,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活着,但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精气神,等于已经死去。有些人虽然已经死去,但他们是为了正义为了大众的利益,牺牲了生命,这些人虽死犹生,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古人曾有三不朽之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三者都是说人死了,但他们的美德和言行,他们的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将永垂不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我们的道祖老子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肉身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灵魂、他的道德文化却每时每刻都不曾离开我们,并早已化成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老子才是真正的长寿长生之人。
“死而不亡者寿”,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这就是老子发明并亲身实践了超级养生法。如同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那样:“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进行了“返于无名之朴”的生命实践,也就是在自己的生命中从事了为“无为”的实践,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深度地放松入静,“致虚极,守静笃”,达到超级低觉醒状态,让生命中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原动力得到激活和强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及时有效地修复生命内环境,以“无为而治”实现生命世界的圆融和谐,从而达到与天地为一,与太虚同体,与造化同寿,与大道合真的永存境界。
大道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们为人处世的细枝末节之中。所以我们倡导人生道学、生活道学,主张把道学精神圆融于生活,运用大道的智慧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从而觉悟人生、升华人生、圆满人生。道学是生命的营养、生命的能量,道学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把一首六年前写的《延熹道人退休歌》献给道友,与大家共同参悟如何将大道融通于生活的细枝末节。
情注新闻四十年,假也不闲,节也不闲。
职业良心重如山,病也得干,累也得干。
早盼退休这一天,得也无怨,失也无怨。
今日终于卸重担,身也清闲,心也清闲。
从此自己说了算,来也随便,去也随便。
陈年往事如云烟,宠也不言,辱也不言。
清晨散步八里半,静也舒坦,动也舒坦。
家有藏书三千卷,早也翻翻,晚也翻翻。
以素为主粗茶饭,咸也香甜,淡也香甜。
布衣布鞋不挑拣,新也能穿,旧也能穿。
高堂老母八十三,孝也自然,敬也自然。
结发夫妻老来伴,真也永远,情也永远。
儿女回家绕膝前,节也来看,假也来看。
内孙外孙一般远,嬉也不烦,闹也不烦。
院内翠竹种几竿,直也喜欢,节也喜欢。
窗台养盆君子兰,花也好看,叶也好看。
门前种个小菜园,烹也新鲜,调也新鲜。
几只鸡鸭常下蛋,炒也爱啖,腌也爱啖。
二两小酒来佐餐,抿也悠然,品也悠然。
经典笑话短信传,雅也开颜,俗也开颜。
泳友常聚沙河边,游也心欢,谈也心欢。
亲戚朋友多串串,富也相安,贫也相安。
道学道教两论坛,这边管管,那边管管 。
明道修真悟三玄,道也钻研,易也钻研。
百字道文日一篇,老也谈谈,庄也谈谈。
闲暇问道访名山,宫也转转,观也转转。
尘心消尽道心宽,名也看淡,利也看淡。
月月都发养老钱,吃也不难,喝也不难。
无忧无虑养天年,顺也乐观,困也乐观。
退休生活似神仙,福也无边,寿也无边。
[道歌]
自知之人能自胜,
知足何须钱物丰。
灵魂归道有居所,
精神不死是寿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