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经纬》 万石坝、圣化舖、大通街 蔡友仁
万石坝、圣化铺、大通街,是邛崃境内三个古地名,很值得介绍。邛崃境内有很多古地名,为什么只介绍这一个坝、一个舖、一条街呢?有三个原因:一、万石坝、圣化舖、大通街地名历史久远,长者千年,短者亦数百年,这些地名,至今仍然不变。二、万石坝、圣化舖、大通街在历史上对邛崃的文化、区域、经济有较大的影响。三、万石坝、圣化舖、大通街,这些地字都不生僻,但如果用平常的读音去念,就错了。那么这些地名该念什么,在什么地方,在历史中又有哪些故事?
万石坝 万石坝的“石”字,不是石头的石(sni),而是念旦(don)。石,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万石坝在原君平乡,今并入桑园镇境内。清邛州八景有“万石农耕”即在此。嘉庆《邛州志》:“万石农耕,州东十五里,万石坝,严君平故里也。”清熊维芳《雨化堂诗集》又称《邛州胜景诗集》君平里诗:“卖卜垂簾快此心,好将故里说君平。铭成座右千秋誌,宅住田间万石耕。姓字已登高士传,家声不让古人名。罗冲抱愧催车马,那识冰心一片清。”严君平,汉代临邛人,卖卜於成都,《汉书》、《高士传》中载其事迹。
圣化舖 圣化舖的“化”字,不是文化的化hua`,而是念花(hua′)。川北有昭化县,1959年并入广元县(市),“化”也念花。圣化舖,《邛州志》:“圣化舖,州东三十里。”在今前进镇拾龙村。舖,递舖。《元史》兵志四:“设急递舖,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顾炎武《日知录》:“今时十里一舖,设卒以递公文。”又,明代邛州划分为十个乡,即平乐上乡、平乐下乡、圣化上乡、圣化下乡、盘石东乡、盘石西乡、曲泽上乡、曲泽下乡、移风乡、在城乡。《邛州志》只记载明代邛州十个乡的乡名,没有记载十乡的所在方位。从“圣化舖,州东三十里”一语中,则可知圣化上乡,圣化下乡在邛东部区域。
大通街 大通街的“大”字,不是大小的大(do`),而念代do`l,北方人称医生为大夫,“大”也念代。大通街在南河南岸十方村,《邛州志》中不载,熊维芳《雨化堂诗集》南门杂景对中载有大通街。大通街是一条幽静偏僻的小巷,可是在一百多年前,却是上川南道通往云南、西藏途中喧嚣繁华的通衢。旧时,邛州城内有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城外亦有四条街。东门外为文星街,南门外为玉带街,西门外为瑞云街,北门外为拱辰街。文星、瑞云、拱辰、街道长度皆不足一里,玉带街则从南门起至南河,街道最长。然后乘船到对岸大通街。过去南河有渡口,嘉庆《邛州志》卷十四有记:“南河义渡,州南二里许,为上通省城,下往炉鑪、藏要路。其水上通夹门关、镇西山,在州西二十里齐口交合;又通䣢水,在州西二里许两河口交合,下达新津河。嘉庆八年,知州胡廷章集阖州绅耆酌议,招募渡夫八名,每名月给工食钱一千二百文,每岁用船自四月初一日起,至十月初一日止。冬搭浮桥。凡往来商旅行人,概不准取钱,两岸勒碑,遂为义渡”。清人罗衡斋绘有“川南第地桥图”(胡立嘉2004年临本,见《邛崃文史资料》第十八辑),图中南河南岸有“义渡”字样石碑,河边有牌坊。村老言,牌坊在大通街前,大通街街头有空坝,是南河南岸上下游的码头,从火井、夹关等上游山区的木材、五面山的木柴(俗称火把柴,把松木截成长一尺二寸,劈为二、三寸宽厚的小块,以二十斤为一捆,供成都居民作炊爨用)及其他农产品皆荟於此,为物资贸易集散地。实地查看,大通街宽约一丈许,由北往南到至支农桥,今新建邛窑大道处,分为二路,一条继续往南至土地坡,通名山、雅安。一条往东至文笔山,是过去邛州到蒲江县的主道。道光十二年,川南第一桥建成后,道路略有改变,从玉带街顺河东行,过桥,又沿河西行至大通街,河边建有街道,面河,亦称大通街。谭光前《临邛风物赋》:“大通街面,半边临水人家”(《邛崃文史资料》第一辑)即此。光绪十四年,川南第一桥毁於水。光绪二十五年,重建南桥(今名老南桥),道路改道,从东门外文昌宫直往土地坡,不再经大通街。民国《邛崃县志》卷一:“建南大道,由土地坡来,过大东街,街头有凤公祠,祠下过平桥,故桥头有川南第一桥大碑,桥毁於水,今为平桥,桥之下游不半里有渔唱庵。……新修马路在其右,通东大道於文昌宫前。”这条道路就是后来通往西藏的318国道,又称川藏公路。 南桥建成改道后,大通街街名未变,民国二十九年,建置乡保行政机构,南河南岸为大通乡,即以街名为乡名。1955年,大通乡与东安乡合并,以大通、东安各取一字为乡名,名大东乡,后又名双江公社,1961年,双江公社搞撤销,恢复东安乡(公社),大通乡改名南河公社,不知从何时起,大通街更名为大东后街,而在民间则仍以大通街称之。 大通街始建於何时,史无记载。临邛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所经之地,过去,南门外不但街道长,牌坊亦多,玉带街有五座牌坊(一说有七座)。南河南岸除了大通街前的牌坊外,土地坡亦有二座牌坊。一石一砖(其一因有砖雕花卉,故又名花牌坊。)由此可知大通街年代久远,然以时代变迁,道路改道,街道更新,昔年的玉带街,大通街南段(由邛窑大道至土地坡),及南门外所有牌坊,皆已无存,只有大通街北段,因光绪二十五年南桥建成后改道,而得以保留,至今未变,为了解研究上川南道在邛州所经路线,及古代道路街道宽度,房屋建筑等,都具有历史价值。以上是对大通街的相关介绍,至於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与大通街有无关系,则有待专家的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