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在巴城回风附近的郊区居民楼内,经过9 个小时的烧制,随着特制窑门的打开,700 多件琳琅满目的瓷器终于“出窑”了。烧制这批瓷器的朱杰说,“20 年前看见有人烧陶罐,那时就想自己烧一些东西,现在终于实现了。”
第一次烧制700 件瓷器 部分成品可以使用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烧陶瓷可能停留在烟火熏天的时代,其实不然,现在的烧制靠液化气也可以,而所谓的“窑”也只是一个特制的四方体“柜子”。烧制前,将塑好的模型放在“柜子”内,经过1300 度高温烧制后,就能变成成品了。
今年40 多岁的朱杰是一名雕塑师,他讲述,20 年前,城区有一个陶罐厂,市民用的坛坛罐罐都是从那儿烧制出来的,那时他就觉得很神奇,泥巴经过烧制后,就能变成精美的器物。之后,他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就一直喜欢这方面的创作,加之妻子也喜欢做一些陶器瓷器,于是两人萌发了烧制瓷器的想法。
朱杰夫妻称这为“ 玩泥巴”。两人最开始教小朋友做器物模型,后来为了能生产瓷器。朱杰父母花了近10 万元购买了一台烧制机器。
11 月19 日,两人烧制出第一批瓷器,总共700 多件。晚报记者发现,成品中一些器物很逼真,也可以使用。
妻子到景德镇学习技术所用泥土从外面运来
在外人看来,烧制比较简单,其实烧制过程中对火候的掌握十分重要。朱杰说,为了保证第一批成品能够有好的成色,妻子专门去景德镇学习了几个月,这次烧制,还专门请了老师全程监控。
朱杰说,他主要烧制的是瓷器,由于巴中本地的泥土无法烧制瓷器,现在所用的泥土都是从千里之外的景德镇运过来的。“从制作到最后‘出窑’要10来天,将泥巴变成作品,是一件很期待的事,即便作品不精美,很多人也愿意自己动手,这也正是市场的所在。”看好本地瓷器市场将制作本土特色作品朱杰说,“千里运泥,绝不是简单玩玩,无论是在巴中还是川东北,都没有烧制瓷器的,很看好这个市场前景。瓷器不仅可使用,还可当工艺品,用来装饰收藏等。”朱杰说,将来会烧制可以用作装饰收藏的作品。同时,巴中本地文化博大精深,他将结合本地文化,烧制具有巴中特色的瓷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具有浓厚本土元素的瓷器。”
(来源 巴中晚报 记者 严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