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35|评论: 18

[散文随笔] 苏东坡陪父旅游,不忘雅茶传佳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东坡陪父旅游,不忘雅茶传佳话


古往今来,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传统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茶已成当代一种具有艺术品味的高雅文化,不仅在居家独品佳茗,也不仅对客人来访奉上一杯清香浓茶,更是相约到茶楼雅座品饮。漫步在康养的洪山雅水间,处处都呼吸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深厚的紫笋与雅茶气息,苏东坡的诗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苏东坡“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诗句的流传,仿佛苏东坡一直活着,看着滔滔流淌的青衣江水,笔者感慨万千,遥想几千多年洪州的文脉以青衣江流域为主,产生了独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而七百多年前苏东坡陪父亲去雅安旅游从岷江至青衣江达雅安,路竹箐坝发现紫笋与雅茶,当时苏东坡已在江西做官,不管一生怎样艰难,都守护着文化,发扬着诗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锲而不舍的文化精神,值得雅茶人发扬光大,是敬孝还是观光,是增进情谊也好,是洽谈生意亦罢,注重的是一种韵味,营造的是一种心境,追求的是一种情致。纵观现代都市盛行起来的茶楼、茶馆或茶屋,都为市民提供一方宁静的憩园和几缕温馨的氛围,让人赏心悦目。




苏东坡一生爱茶如命,人尽皆知,在他的诗词歌赋中,与茶相关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七律《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茶叶比喻成佳人,初读略感轻佻风流,细品方觉生活情趣流露,事实上茶中何止有佳人,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说茶有千百态亦不为过,众所周知,中国雅茶以绿茶闻名,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历来因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引古今中外无数茶人竞折腰,当然如果你以为中国雅茶的形态仅止于绿茶,那就太低估雅茶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被大文豪苏东坡称为紫笋〈雅茶〉,深厚的紫笋与雅茶文化气息,汇聚了洪山雅水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这里湿润多雾,土壤肥沃,林木葱郁,保持着原始的康养生态自然环境,雅茶是该县的产业支柱,全县茶叶面积达32万亩。这里是“中国雅茶”基地的核心区,85%的茶园分布在海拔700-1800米的山区。其茶叶绿色环保,品质上乘,如中山乡的 “雅雨露”,罗坝镇的“正蓉白茶”,东岳镇的“玉屏露芽”,柳江镇的“桃源仙芽”嘉州“绿竹翁”眉山“东坡云茗”雅安荥经“西康茗芽” 三宝镇的“三宝供茶”, 汉王乡“雅自天成”等,均色味纯正,口感胜佳,令消费者欣喜盛赞。




苏东坡一生的嗜好,想必也正是茶之百态、百味,让爱茶之人深深为其痴迷并不断尝试探索,因为每一次的赏茶、品茶,都是全新的视觉、味觉惊喜之旅,以茶会友,默契天成,尽管这世间茶有千百态,但因中国雅茶而汇聚在一起的芸芸茶友却无一不对其赞不绝口,目前中国雅茶在业内备受关注,各个系列产品屡次斩获重量级荣誉,中国雅茶亦得到文化艺术领域多位茶道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依序比较,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似乎更趋向于物质范畴,中国是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若追溯和探究旧时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物流、商贸的兴衰历程,茶对民间贸易、民族交往、兴家强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引领、促进或影响作用,更大程度地表现为它积累、丰富和延展、提升了人类的精神境界。如果说川茶在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中国茶叶历史中享有浓墨重彩的突出地位,那么洪雅茶叶就堪称川茶家族中的一枝秀雅奇葩,苏东坡一生游历了祖国大好河山,吟咏了许多名山大川的不朽诗篇,他对家乡的山水更是钟爱,包括了对洪雅山水的情怀。可以肯定地讲,苏东坡情系洪雅,到过洪雅,登上过瓦屋山,并且是春天登上的。这在他的名诗《寄黎眉州》中得以记叙。




雅茶对于东坡居士来说,是牵挂一生的嗜好,无论何种境地之下,苏东坡都是那样的爱茶,以至于,他不仅会品茶、泡茶,更会种茶、采茶。据考证,苏东坡诗词中的“紫笋”就是现在的“雅茶”,雅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种营养成份。具有解毒、提神、明目、利尿、助消化等功效,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历来深受国人的青睐。难怪古人有“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与“茅斋独坐茶频煮,竹榻斜眠书漫抛”的豪兴了。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才酷爱雅茶,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专门有人研究东坡茶文化,而其研究成果早已经带动了许多地方茶产业的发展,遗憾的是,东坡茶文化在眉山的茶产业的运用上却很少,为了探讨苏东坡以及眉山雅茶文化的关系,如何将东坡茶文化运用到眉山的茶产业之上,“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走进眉山,一群雅茶文化爱好者齐聚一起做了一次有意义的探讨。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将所吟的这首诗寄赠给时任家乡眉州的知州黎錞,这首诗是这样吟诵的: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馀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苏东坡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八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则深情地抒写了因时遭贬谪际遇,只饮“三碗”好茶便肠枯难以承受的悲郁心怀,把采雅茶、焙茶、烹煎、品饮的情景写得维妙维肖,大有清香扑人之感,两诗均形象动人,栩栩如生。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想象出当年苏东坡对家乡的名山之情怀。他在诗中告诉赴任他家乡的朋友,您可以去游历我苏东坡家乡的两座名山。一座瓦屋山,一座峨眉山,在北宋时代,这两座山同属眉州,同是苏东坡的家乡。他在诗中为朋友还指明了去这两座山的最好时节。去登瓦屋山,可选择春天,即时瓦屋山上的雪尚存,沏一壶“紫笋”赏雪景在瓦屋山更觉美妙。去峨眉山则在春后的夏季雨后,那是一片翠绿,又是另一番风韵。




那么,苏东坡是如何来洪雅的?可以断定,他到洪雅当时乘船是便捷的,他应当是乘船从岷江转青衣江,从青衣江上行到达洪雅的,因为在他的诗中记载了这事,苏轼曾经在洪雅县的青衣江畔拜访过当地的茶农,还曾购买、品茶过当地种出的茶叶,而这让苏东坡在外为官多年依旧挂念不已写下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的诗句,很多人误认为诗中的紫笋是一种笋子,其实不然紫笋,一种名茶,因其鲜茶芽叶颜色呈微紫色、嫩叶背卷如同笋壳而得名。可以说,苏东坡与眉山茶的故事丰富多彩,更值得被人们挖掘,这样能让眉山的茶更具东坡的神韵。在苏东坡给叔丈的诗中提及到了。这首诗题为《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薄、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秦少游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这有近80个字的诗名实为一个记载,说我苏东坡的叔丈,当过洪雅主簿等官职。当年当官为人为官处事待人好。如今退休回到家乡,很潇洒快乐,来信求红带。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为此作诗相赠。还请朋友黄庭坚、奏观也赋诗赠之,为这位长辈助兴光华!其中在诗中有:“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不仅如此,苏东坡在另一首《寄蔡子华》诗中仍有“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也提及到了青衣江畔。可见他的心中系挂着这条家乡的河流,记挂着去洪雅在青衣畔的美景美食,而且食用当地的“白鱼、紫笋”美味可口,价钱也超便宜。特别是对叔丈庆源为人为官的由衷赞赏敬重,他的《寄蔡子华》一诗也特别叮嘱给庆源叔丈一阅!足见苏东坡对这位长辈在洪雅主簿任上的褒扬。


苏东坡对洪雅先贤田锡特别敬重,视为未曾见过面的恩师。田锡是洪雅罗坝人(今槽渔滩),是北宋真宗朝的重臣。他当朝时,敢讲真话,直言不讳,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正人”。田锡辞世后,真宗皇帝盛赞他,名臣范仲淹为他写了墓志铭,司马光为他作了神道碑。苏东坡与田锡未曾见过面,属晚辈。可心中十分敬重这位前辈先贤,视为心中的楷模和恩师。专为田锡的文集作序,即《田表圣奏议叙》。苏东坡在文中称这位天下第一正人为“古之遗直”,视为榜样。“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谓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忧治世而危明主,法当如是也。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112447o6t92x18aofoof8t.jpg
苏东坡究其一生的成就,伟大的依然是“紫笋”“雅茶”诗词,其“紫笋”“雅茶”诗词璀璨闪烁,苏东坡在他的文字的叙言中,表明了他对乡友先辈田锡的敬仰,决心效仿他,忠臣直言,即使不为当政者采纳,故而后世继承其志,对国家、对百姓的治国安邦之良言妙策,也会得到采用,造福于国家民众,而且我向世人推崇田锡的文章奏议,就相信后来之士,定会有很多的像田公一样的忠义直臣涌现,也是我苏东坡忠臣孝子的志向,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对“紫笋”〈雅茶〉一往情深,对洪山雅水故人的情谊满怀,他的“紫笋”〈雅茶〉诗,他的“紫笋”〈雅茶〉魂无不呈现出生命主义的人文景观,这种景观就是东坡的诗魂,他的诗魂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以食为天,茶以雅为先,中国雅茶文化高级研究员,眉山市文史专家王仿生从雅茶茶叶的发源与眉山雅茶的渊源、为雅茶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以雅茶会友,以友辅仁;以茶入道,以道汇艺;以茶通人,以文化人;传承经典,荟萃人文。雅茶人,雅茶事,雅茶艺,雅茶生活;品雅茶,品雅艺,品禅雅茶,品雅茶人生。雅茶,几千中国文明的一颗耀眼之星,1300多年中国雅茶,中国符号,已经蔓延至球各个角落,时至今日,带动雅茶文化爱好者以中国西部生态绿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所涉及的相关科学和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中国雅茶文化产业链的发展。王仕彬〉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陪父旅游,不忘雅茶传佳话

   苏东坡陪父旅游,不忘雅茶传佳话



古往今来,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传统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茶已成当代一种具有艺术品味的高雅文化,不仅在居家独品佳茗,也不仅对客人来访奉上一杯清香浓茶,更是相约到茶楼雅座品饮。漫步在康养的洪山雅水间,处处都呼吸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深厚的紫笋与雅茶气息,苏东坡的诗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苏东坡“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诗句的流传,仿佛苏东坡一直活着,看着滔滔流淌的青衣江水,笔者感慨万千,遥想几千多年洪州的文脉以青衣江流域为主,产生了独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而七百多年前苏东坡陪父亲去雅安旅游从岷江至青衣江达雅安,路竹箐坝发现紫笋与雅茶,当时苏东坡已在江西做官,不管一生怎样艰难,都守护着文化,发扬着诗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锲而不舍的文化精神,值得雅茶人发扬光大,是敬孝还是观光,是增进情谊也好,是洽谈生意亦罢,注重的是一种韵味,营造的是一种心境,追求的是一种情致。纵观现代都市盛行起来的茶楼、茶馆或茶屋,都为市民提供一方宁静的憩园和几缕温馨的氛围,让人赏心悦目。





苏东坡一生爱茶如命,人尽皆知,在他的诗词歌赋中,与茶相关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七律《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茶叶比喻成佳人,初读略感轻佻风流,细品方觉生活情趣流露,事实上茶中何止有佳人,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说茶有千百态亦不为过,众所周知,中国雅茶以绿茶闻名,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历来因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引古今中外无数茶人竞折腰,当然如果你以为中国雅茶的形态仅止于绿茶,那就太低估雅茶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被大文豪苏东坡称为紫笋〈雅茶〉,深厚的紫笋与雅茶文化气息,汇聚了洪山雅水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这里湿润多雾,土壤肥沃,林木葱郁,保持着原始的康养生态自然环境,雅茶是该县的产业支柱,全县茶叶面积达32万亩。这里是“中国雅茶”基地的核心区,85%的茶园分布在海拔700-1800米的山区。其茶叶绿色环保,品质上乘,如中山乡的 “雅雨露”,罗坝镇的“正蓉白茶”,东岳镇的“玉屏露芽”,柳江镇的“桃源仙芽”嘉州“绿竹翁”眉山“东坡云茗”雅安荥经“西康茗芽” 三宝镇的“三宝供茶”, 汉王乡“雅自天成”等,均色味纯正,口感胜佳,令消费者欣喜盛赞。





苏东坡一生的嗜好,想必也正是茶之百态、百味,让爱茶之人深深为其痴迷并不断尝试探索,因为每一次的赏茶、品茶,都是全新的视觉、味觉惊喜之旅,以茶会友,默契天成,尽管这世间茶有千百态,但因中国雅茶而汇聚在一起的芸芸茶友却无一不对其赞不绝口,目前中国雅茶在业内备受关注,各个系列产品屡次斩获重量级荣誉,中国雅茶亦得到文化艺术领域多位茶道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依序比较,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似乎更趋向于物质范畴,中国是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若追溯和探究旧时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物流、商贸的兴衰历程,茶对民间贸易、民族交往、兴家强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引领、促进或影响作用,更大程度地表现为它积累、丰富和延展、提升了人类的精神境界。如果说川茶在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中国茶叶历史中享有浓墨重彩的突出地位,那么洪雅茶叶就堪称川茶家族中的一枝秀雅奇葩,苏东坡一生游历了祖国大好河山,吟咏了许多名山大川的不朽诗篇,他对家乡的山水更是钟爱,包括了对洪雅山水的情怀。可以肯定地讲,苏东坡情系洪雅,到过洪雅,登上过瓦屋山,并且是春天登上的。这在他的名诗《寄黎眉州》中得以记叙。





雅茶对于东坡居士来说,是牵挂一生的嗜好,无论何种境地之下,苏东坡都是那样的爱茶,以至于,他不仅会品茶、泡茶,更会种茶、采茶。据考证,苏东坡诗词中的“紫笋”就是现在的“雅茶”,雅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种营养成份。具有解毒、提神、明目、利尿、助消化等功效,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历来深受国人的青睐。难怪古人有“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与“茅斋独坐茶频煮,竹榻斜眠书漫抛”的豪兴了。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才酷爱雅茶,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专门有人研究东坡茶文化,而其研究成果早已经带动了许多地方茶产业的发展,遗憾的是,东坡茶文化在眉山的茶产业的运用上却很少,为了探讨苏东坡以及眉山雅茶文化的关系,如何将东坡茶文化运用到眉山的茶产业之上,“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走进眉山,一群雅茶文化爱好者齐聚一起做了一次有意义的探讨。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将所吟的这首诗寄赠给时任家乡眉州的知州黎錞,这首诗是这样吟诵的: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馀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苏东坡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八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则深情地抒写了因时遭贬谪际遇,只饮“三碗”好茶便肠枯难以承受的悲郁心怀,把采雅茶、焙茶、烹煎、品饮的情景写得维妙维肖,大有清香扑人之感,两诗均形象动人,栩栩如生。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想象出当年苏东坡对家乡的名山之情怀。他在诗中告诉赴任他家乡的朋友,您可以去游历我苏东坡家乡的两座名山。一座瓦屋山,一座峨眉山,在北宋时代,这两座山同属眉州,同是苏东坡的家乡。他在诗中为朋友还指明了去这两座山的最好时节。去登瓦屋山,可选择春天,即时瓦屋山上的雪尚存,沏一壶“紫笋”赏雪景在瓦屋山更觉美妙。去峨眉山则在春后的夏季雨后,那是一片翠绿,又是另一番风韵。





那么,苏东坡是如何来洪雅的?可以断定,他到洪雅当时乘船是便捷的,他应当是乘船从岷江转青衣江,从青衣江上行到达洪雅的,因为在他的诗中记载了这事,苏轼曾经在洪雅县的青衣江畔拜访过当地的茶农,还曾购买、品茶过当地种出的茶叶,而这让苏东坡在外为官多年依旧挂念不已写下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的诗句,很多人误认为诗中的紫笋是一种笋子,其实不然紫笋,一种名茶,因其鲜茶芽叶颜色呈微紫色、嫩叶背卷如同笋壳而得名。可以说,苏东坡与眉山茶的故事丰富多彩,更值得被人们挖掘,这样能让眉山的茶更具东坡的神韵。在苏东坡给叔丈的诗中提及到了。这首诗题为《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薄、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秦少游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这有近80个字的诗名实为一个记载,说我苏东坡的叔丈,当过洪雅主簿等官职。当年当官为人为官处事待人好。如今退休回到家乡,很潇洒快乐,来信求红带。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为此作诗相赠。还请朋友黄庭坚、奏观也赋诗赠之,为这位长辈助兴光华!其中在诗中有:“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不仅如此,苏东坡在另一首《寄蔡子华》诗中仍有“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也提及到了青衣江畔。可见他的心中系挂着这条家乡的河流,记挂着去洪雅在青衣畔的美景美食,而且食用当地的“白鱼、紫笋”美味可口,价钱也超便宜。特别是对叔丈庆源为人为官的由衷赞赏敬重,他的《寄蔡子华》一诗也特别叮嘱给庆源叔丈一阅!足见苏东坡对这位长辈在洪雅主簿任上的褒扬。



苏东坡对洪雅先贤田锡特别敬重,视为未曾见过面的恩师。田锡是洪雅罗坝人(今槽渔滩),是北宋真宗朝的重臣。他当朝时,敢讲真话,直言不讳,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正人”。田锡辞世后,真宗皇帝盛赞他,名臣范仲淹为他写了墓志铭,司马光为他作了神道碑。苏东坡与田锡未曾见过面,属晚辈。可心中十分敬重这位前辈先贤,视为心中的楷模和恩师。专为田锡的文集作序,即《田表圣奏议叙》。苏东坡在文中称这位天下第一正人为“古之遗直”,视为榜样。“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谓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忧治世而危明主,法当如是也。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苏东坡究其一生的成就,伟大的依然是“紫笋”“雅茶”诗词,其“紫笋”“雅茶”诗词璀璨闪烁,苏东坡在他的文字的叙言中,表明了他对乡友先辈田锡的敬仰,决心效仿他,忠臣直言,即使不为当政者采纳,故而后世继承其志,对国家、对百姓的治国安邦之良言妙策,也会得到采用,造福于国家民众,而且我向世人推崇田锡的文章奏议,就相信后来之士,定会有很多的像田公一样的忠义直臣涌现,也是我苏东坡忠臣孝子的志向,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对“紫笋”〈雅茶〉一往情深,对洪山雅水故人的情谊满怀,他的“紫笋”〈雅茶〉诗,他的“紫笋”〈雅茶〉魂无不呈现出生命主义的人文景观,这种景观就是东坡的诗魂,他的诗魂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以食为天,茶以雅为先,中国雅茶文化高级研究员,眉山市文史专家王仿生从雅茶茶叶的发源与眉山雅茶的渊源、为雅茶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以雅茶会友,以友辅仁;以茶入道,以道汇艺;以茶通人,以文化人;传承经典,荟萃人文。雅茶人,雅茶事,雅茶艺,雅茶生活;品雅茶,品雅艺,品禅雅茶,品雅茶人生。雅茶,几千中国文明的一颗耀眼之星,1300多年中国雅茶,中国符号,已经蔓延至球各个角落,时至今日,带动雅茶文化爱好者以中国西部生态绿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所涉及的相关科学和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中国雅茶文化产业链的发展。王仕彬〉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115722wq66im6y3x1rwxqm.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6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不求辉煌,但求丰盈。若累了,就停一停,让心卸负;若殇了,就静一静,让情释怀;若苦了,就缓一缓,让爱调整;若忙了,就调一调,给忙碌一份轻松;给自己一个假期,倦怠的身心来一次远游,释放一下疲惫的心灵;轻轻走进自然,闻一闻泥土散发的馨香,看一看锦绣山川婀娜多姿的秀容;生活,还是平淡最好;感情,还是真实最暖;幻想中的未来,是那么遥远;回忆里的过去,是那么沉痛;温馨的一个家,踏实的一份爱,干净的一颗心,就是生命的圆满;不求富贵荣华,只愿快乐平安;不求激情浪漫,只愿一生相伴;想的太多,睡不好;要的太多,是负累;心简单,就容易快乐;心知足,就感觉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陪伴默默无语,一种懂得心有灵犀。相遇于人潮拥挤,相伴于不离不弃。你的岁月里有我的印记,我的人生中有你的回忆。至纯至诚让时光飘逸,唯美唯心让生命美丽。包容体贴给予疼惜;真心真意给予真情;相知相守给予珍惜。一起体味冷暖共经风雨,一起经历人生漫漫老去。且行且惜唯爱相依,此情在心,一生不移。爱,其实就是一次旅行,用真心去寻觅幸福的真谛;爱是心心相映,用甘愿去陪伴彼此时光的剪影;爱是灵魂的默契,心语倾听无需刻意,天涯咫尺无需会意;爱是一种坚持,默然相依寂静的欢喜。爱在心动中浪漫,在心灵中穿梭,在拥有中温暖,在疼惜中包容,在生命中灿烂。点点滴滴以心换心,平平淡淡以真情换不移,一切尽在取暖,一切尽在珍惜。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树上的叶子还未落尽,枫红的、杏黄的、枯色的,挂在树上,飘在半空,落在地上,飘扬在多彩的图画里。深秋,似乎还未离去,在这落叶的轻声细语里,她满含深情地回头,再回头,脚步缓慢依依不舍。不期然与迎面而来的冬撞个满怀,站在季节的路口,秋与冬的一场邂逅,明媚了时光的眼眸。此时的风,已经夹杂着冬的气息,寒冷的因子开始四处流窜。街上,大衣、棉袄已经随处可见,艳丽的围巾也已经圈起了姑娘们纤细的脖子。时光渐冷,秋未央,冬初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人期盼着一场雪的降临,来成就冬的生命。可我更愿意守候在现在的时光里,秋未央,冬初至,雾霾还不那么经常光临,户外还不那么寒冷,抬头还能看到蓝天,低头还能看到绿地。在这柔情仍在的季节里,深情地守候着秋和冬正交错的时光,掬一把暖阳下的温度,温暖平凡而美好的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黑是黑,白是白,让时间去证明。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宽心做人,舍得做事,赢的是整个人生;多一份平和,多一点温暖,生活才有阳光。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的目标是质量,人生的追求是无悔,生命的成本是健康,房子的意义是温馨,车子的需求是平安,穿着的自然是合体,漂亮的目的是顺眼,优雅的气质是内涵,微笑的魅力是自信,亲情的温暖是惦记,爱情的美丽是默契,友情的纯粹是真诚,前行的脚步是动力,幸福的有无是感觉,快乐的心态是平常。莫辜负这似水流年,活着就是一种精彩,勿漠视身边平凡,相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走过的就当成风花雪月,日子需要装扮,见到的就权为稀世绝景,知足方能行远!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时候,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解释再多无用;放下也不是不珍惜,因为有的事不值得珍惜;生活中伤害最大的,都是最执着的东西;心灵上刺痛最深的,常常是最在乎的感情;有些缘,结着无花的果,有些爱,难诉无言的痛;对于缘,不要一味的去真诚,付出太少,心会很累,因为现实世界,总是浪费着最美的缘;对于爱,不要一直去迁就,重心不稳,撑不了太久;因为浮燥年代,挥霍最多是珍贵的爱;一颗真心,一份情,以心交心,以真换真,才能与知己相遇;一份真爱,一世守,以情换情,以爱暧爱,才能与幸福同行!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文字,却更喜欢文字般的生活,而生活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一个人安静的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喜欢倚在轻风里,感受春暖花开;喜欢候在雨亭里,遥望夏雨滂沱,喜欢藏在稻香里,感悟秋高气爽;喜欢凝在晨霜里,遥想冬雪银城。每当在自然中有一丝小小的感悟,我就习惯性的将这种感悟编织成生命的碎语。然后,安放在流年里,相信在岁月的温婉中,总有一天,这一段段的莫失莫忘,将会在某一个黄昏中成为幸福的花开。

发表于 2016-12-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就是这样,得失无常,凡是路过的,都算风景;能占据记忆的,皆是幸福。等走远了再回首,我们才发现,挫败让人坚强,别离令人珍惜,伤痛使人清醒。你只有从过去中转身,幸福才会在明天迎接你,人最软弱的地方,是舍不得。舍不得一段不再精采的感情,舍不得一份虚荣,舍不得掌声。我们永远以为最好的日子是会很长很长的,不必那麽快离开,就在我们心软和缺乏勇气的时候,最好的日子毫不留情地逝去了,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一样;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囿于物质欲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这就是贫穷;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的富有,我们常常会因为拥有而快乐,为失去而悲伤,有时候,不知足的人拥有一切却享受不到。知福的人看似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舍与得全在一念之间转换。其实人生的实相是舍不得!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一个人,记得住前世的约定,今生就算是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也会守候在路口,等待相逢。时光的阡陌上,来来往往的人流,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草木,乱花迷人眼目的时候,一个转身就已擦肩。但有一种相逢叫缘分,缘分会将两个曾经约定的人,想方设法地促成在一起。纵是天涯,也可以灵魂相通,那种无以言说的默契,会让他们看到彼此在前世的影子,闻到熟悉的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各有爱,不能强为;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人各有缘,不能强结。放宽心态,随遇而安!不要被心情控制,前行,得靠梦想;成功,得靠奋斗;成长,得靠经历;快乐,得靠豁达;幸福,得靠知足。看轻,才会轻松;看浅,才能自在;看淡,才能愉悦;看开,才能豁达,看透,才能成熟;看懂,才能简单。人生没有完满,始终存在残缺,随心而行,随遇而安,走得累时就驻足歇会。路有短有长,事有喜有伤,味有涩有凉。走过千山万水,还是小家最美,经过姹紫嫣红,还是淡然长久。越过繁华喧闹,还是平淡最好。唯有经历,才能懂得。人生是自己的,你是唯一的掌舵人,舍什么不可以舍快乐,输什么不可以输微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淡花开清风露
雅阁墨韵诗洒瀑
邻山竹影梅情醉
香飘盏盏润茗壶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