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陪父旅游,不忘雅茶传佳话
古往今来,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传统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茶已成当代一种具有艺术品味的高雅文化,不仅在居家独品佳茗,也不仅对客人来访奉上一杯清香浓茶,更是相约到茶楼雅座品饮。漫步在康养的洪山雅水间,处处都呼吸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深厚的紫笋与雅茶气息,苏东坡的诗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苏东坡“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诗句的流传,仿佛苏东坡一直活着,看着滔滔流淌的青衣江水,笔者感慨万千,遥想几千多年洪州的文脉以青衣江流域为主,产生了独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而七百多年前苏东坡陪父亲去雅安旅游从岷江至青衣江达雅安,路竹箐坝发现紫笋与雅茶,当时苏东坡已在江西做官,不管一生怎样艰难,都守护着文化,发扬着诗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锲而不舍的文化精神,值得雅茶人发扬光大,是敬孝还是观光,是增进情谊也好,是洽谈生意亦罢,注重的是一种韵味,营造的是一种心境,追求的是一种情致。纵观现代都市盛行起来的茶楼、茶馆或茶屋,都为市民提供一方宁静的憩园和几缕温馨的氛围,让人赏心悦目。
苏东坡一生爱茶如命,人尽皆知,在他的诗词歌赋中,与茶相关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七律《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茶叶比喻成佳人,初读略感轻佻风流,细品方觉生活情趣流露,事实上茶中何止有佳人,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说茶有千百态亦不为过,众所周知,中国雅茶以绿茶闻名,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历来因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引古今中外无数茶人竞折腰,当然如果你以为中国雅茶的形态仅止于绿茶,那就太低估雅茶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被大文豪苏东坡称为紫笋〈雅茶〉,深厚的紫笋与雅茶文化气息,汇聚了洪山雅水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这里湿润多雾,土壤肥沃,林木葱郁,保持着原始的康养生态自然环境,雅茶是该县的产业支柱,全县茶叶面积达32万亩。这里是“中国雅茶”基地的核心区,85%的茶园分布在海拔700-1800米的山区。其茶叶绿色环保,品质上乘,如中山乡的 “雅雨露”,罗坝镇的“正蓉白茶”,东岳镇的“玉屏露芽”,柳江镇的“桃源仙芽”嘉州“绿竹翁”眉山“东坡云茗”雅安荥经“西康茗芽” 三宝镇的“三宝供茶”, 汉王乡“雅自天成”等,均色味纯正,口感胜佳,令消费者欣喜盛赞。
苏东坡一生的嗜好,想必也正是茶之百态、百味,让爱茶之人深深为其痴迷并不断尝试探索,因为每一次的赏茶、品茶,都是全新的视觉、味觉惊喜之旅,以茶会友,默契天成,尽管这世间茶有千百态,但因中国雅茶而汇聚在一起的芸芸茶友却无一不对其赞不绝口,目前中国雅茶在业内备受关注,各个系列产品屡次斩获重量级荣誉,中国雅茶亦得到文化艺术领域多位茶道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依序比较,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似乎更趋向于物质范畴,中国是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若追溯和探究旧时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物流、商贸的兴衰历程,茶对民间贸易、民族交往、兴家强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引领、促进或影响作用,更大程度地表现为它积累、丰富和延展、提升了人类的精神境界。如果说川茶在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中国茶叶历史中享有浓墨重彩的突出地位,那么洪雅茶叶就堪称川茶家族中的一枝秀雅奇葩,苏东坡一生游历了祖国大好河山,吟咏了许多名山大川的不朽诗篇,他对家乡的山水更是钟爱,包括了对洪雅山水的情怀。可以肯定地讲,苏东坡情系洪雅,到过洪雅,登上过瓦屋山,并且是春天登上的。这在他的名诗《寄黎眉州》中得以记叙。
雅茶对于东坡居士来说,是牵挂一生的嗜好,无论何种境地之下,苏东坡都是那样的爱茶,以至于,他不仅会品茶、泡茶,更会种茶、采茶。据考证,苏东坡诗词中的“紫笋”就是现在的“雅茶”,雅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种营养成份。具有解毒、提神、明目、利尿、助消化等功效,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历来深受国人的青睐。难怪古人有“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与“茅斋独坐茶频煮,竹榻斜眠书漫抛”的豪兴了。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才酷爱雅茶,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专门有人研究东坡茶文化,而其研究成果早已经带动了许多地方茶产业的发展,遗憾的是,东坡茶文化在眉山的茶产业的运用上却很少,为了探讨苏东坡以及眉山雅茶文化的关系,如何将东坡茶文化运用到眉山的茶产业之上,“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走进眉山,一群雅茶文化爱好者齐聚一起做了一次有意义的探讨。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将所吟的这首诗寄赠给时任家乡眉州的知州黎錞,这首诗是这样吟诵的: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馀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苏东坡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八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则深情地抒写了因时遭贬谪际遇,只饮“三碗”好茶便肠枯难以承受的悲郁心怀,把采雅茶、焙茶、烹煎、品饮的情景写得维妙维肖,大有清香扑人之感,两诗均形象动人,栩栩如生。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想象出当年苏东坡对家乡的名山之情怀。他在诗中告诉赴任他家乡的朋友,您可以去游历我苏东坡家乡的两座名山。一座瓦屋山,一座峨眉山,在北宋时代,这两座山同属眉州,同是苏东坡的家乡。他在诗中为朋友还指明了去这两座山的最好时节。去登瓦屋山,可选择春天,即时瓦屋山上的雪尚存,沏一壶“紫笋”赏雪景在瓦屋山更觉美妙。去峨眉山则在春后的夏季雨后,那是一片翠绿,又是另一番风韵。
那么,苏东坡是如何来洪雅的?可以断定,他到洪雅当时乘船是便捷的,他应当是乘船从岷江转青衣江,从青衣江上行到达洪雅的,因为在他的诗中记载了这事,苏轼曾经在洪雅县的青衣江畔拜访过当地的茶农,还曾购买、品茶过当地种出的茶叶,而这让苏东坡在外为官多年依旧挂念不已写下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的诗句,很多人误认为诗中的紫笋是一种笋子,其实不然紫笋,一种名茶,因其鲜茶芽叶颜色呈微紫色、嫩叶背卷如同笋壳而得名。可以说,苏东坡与眉山茶的故事丰富多彩,更值得被人们挖掘,这样能让眉山的茶更具东坡的神韵。在苏东坡给叔丈的诗中提及到了。这首诗题为《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薄、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秦少游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这有近80个字的诗名实为一个记载,说我苏东坡的叔丈,当过洪雅主簿等官职。当年当官为人为官处事待人好。如今退休回到家乡,很潇洒快乐,来信求红带。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为此作诗相赠。还请朋友黄庭坚、奏观也赋诗赠之,为这位长辈助兴光华!其中在诗中有:“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不仅如此,苏东坡在另一首《寄蔡子华》诗中仍有“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也提及到了青衣江畔。可见他的心中系挂着这条家乡的河流,记挂着去洪雅在青衣畔的美景美食,而且食用当地的“白鱼、紫笋”美味可口,价钱也超便宜。特别是对叔丈庆源为人为官的由衷赞赏敬重,他的《寄蔡子华》一诗也特别叮嘱给庆源叔丈一阅!足见苏东坡对这位长辈在洪雅主簿任上的褒扬。
苏东坡对洪雅先贤田锡特别敬重,视为未曾见过面的恩师。田锡是洪雅罗坝人(今槽渔滩),是北宋真宗朝的重臣。他当朝时,敢讲真话,直言不讳,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正人”。田锡辞世后,真宗皇帝盛赞他,名臣范仲淹为他写了墓志铭,司马光为他作了神道碑。苏东坡与田锡未曾见过面,属晚辈。可心中十分敬重这位前辈先贤,视为心中的楷模和恩师。专为田锡的文集作序,即《田表圣奏议叙》。苏东坡在文中称这位天下第一正人为“古之遗直”,视为榜样。“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谓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忧治世而危明主,法当如是也。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苏东坡究其一生的成就,伟大的依然是“紫笋”“雅茶”诗词,其“紫笋”“雅茶”诗词璀璨闪烁,苏东坡在他的文字的叙言中,表明了他对乡友先辈田锡的敬仰,决心效仿他,忠臣直言,即使不为当政者采纳,故而后世继承其志,对国家、对百姓的治国安邦之良言妙策,也会得到采用,造福于国家民众,而且我向世人推崇田锡的文章奏议,就相信后来之士,定会有很多的像田公一样的忠义直臣涌现,也是我苏东坡忠臣孝子的志向,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对“紫笋”〈雅茶〉一往情深,对洪山雅水故人的情谊满怀,他的“紫笋”〈雅茶〉诗,他的“紫笋”〈雅茶〉魂无不呈现出生命主义的人文景观,这种景观就是东坡的诗魂,他的诗魂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以食为天,茶以雅为先,中国雅茶文化高级研究员,眉山市文史专家王仿生从雅茶茶叶的发源与眉山雅茶的渊源、为雅茶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以雅茶会友,以友辅仁;以茶入道,以道汇艺;以茶通人,以文化人;传承经典,荟萃人文。雅茶人,雅茶事,雅茶艺,雅茶生活;品雅茶,品雅艺,品禅雅茶,品雅茶人生。雅茶,几千中国文明的一颗耀眼之星,1300多年中国雅茶,中国符号,已经蔓延至球各个角落,时至今日,带动雅茶文化爱好者以中国西部生态绿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所涉及的相关科学和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中国雅茶文化产业链的发展。〈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