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的荔枝道
唐天宝年间,荔枝道进入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一度被定为国家驿路。按唐代驿路建设制度,唐王朝当对这条道路进行过修复开凿,以改善和提高道路的通行条件。据蓝勇先生考证,当时荔枝道是在所谓“洋(州)万(州)涪(州)道”和“洋(州)渠(州)道”之间取直而行,路程因此大大缩短,仅一千公里左右,成为由四川盆地前往长安的捷径。如此一来自然加快了荔枝传送速度,可以保证荔枝更加鲜美。(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随着荔枝道驿路的修复开凿,沿途驿站、栈道等交通设施也建设起来。唐代荔枝道上置有多少个驿站,其具体名称和位置已难一一索考了,但唐代一度设有驿站,则是无疑的。《舆地纪胜》卷一七九《梁山军》载梁山军有梁山驿和唐玄宗御制碑。蓝勇先生实地考察,达县、万源、镇巴一线山势,古代行路必应多有设栈。(蓝勇:《四川古代栈道分布和特点研究》,见《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唐代荔枝道驿路和交通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了通行效率。《方舆胜览》卷六八引《洋川志》载:“杨贵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涪州志》则称自涪陵到长安的荔枝道需行七日。严耕望先生分析说,涪州至长安,陆路不过二千二百数十里,少或不逾二千里,唐代急驿日行五百里,为杨贵妃特嗜,可能更增加速度,故“人马毙于路者甚众,百姓苦之”。若需要七日夜,则一日夜只行三百里,何致人马倒毙耶?或云七日者,正为由岭南贡荔之日数欤?然七日驿到,荔枝已败坏矣。(严耕望:《天宝荔枝道》,《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篇贰柒,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6年)可知三日说法较为合理。其运送方法则是利用当时严密的驿站系统,紧急动员大量驿卒,换人换马接力传递,昼夜飞驰以进。苏轼《荔枝叹》道出了当年荔枝道上的情景:“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由此可知,涪陵贡荔任务所以能在三日内完成,也是发动沿途驿道上许多差役协同运送的结果。唐时置驿密,驿站多,畜力储备充足,组织严密,办事效率高,所以速度快。 荔枝道在唐代是为满足杨贵妃的特殊嗜好而开辟的驿路,但在唐代也是从陕南到川东的最重要的交通线。蓝勇先生据《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的记载,认为隋末义宁元年(617年)左光禄大夫李孝恭从金川(今安康)入巴蜀招抚山南,即是取此道而行。安史之乱后,荔枝道虽失去驿道地位而渐趋衰落,但私人行旅仍多。 唐以后的荔枝道
《旧五代史》卷四二《明宗纪》载:天成三年(928年)四月,“洋州上言,重开入蜀旧路三百余里,比今官路较二十五程而近”。《五代会要》卷二五《道路》亦载,“洋州重开入蜀旧路,比今官道近二十五驿”。所谓“旧路”,显然是指唐代已有的道路,当是在唐洋州兴道县(今洋县)之南,开通了通往西乡、通州,以连接荔枝道通向川东的道路。这是此一时期对荔枝道少有的整修史例。 入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政治重心的东迁、北移,使整个蜀道系统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但包括荔枝道在内的蜀道系统在宋代却继续呈现发展之势,荔枝道仍是一条连接长安的重要的常行交通线路。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涪州”条载至上都(长安)道路里程:“从万州北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太平寰宇记》卷一二○“涪州”条记至长安道路里程:“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三百四十里。”《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唐中期,记载的是唐中期的行政区情况。《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北宋初,记载的是北宋初行政区的情况。两书所记唐宋时期涪州至长安道路情况完全相同,而两书在记载涪州以南诸州至长安道路时,除取水路外,往往亦记万州、开州、通州、洋州一线陆路道里情况。严耕望先生认为两书于各州并书水陆两程,颇为例外,而详记去长安路程所经之州县尤为少见之例外,知此诸条所见之由万州北经开、通、洋抵长安之陆路,必为一重要常行之道路无疑(严耕望:《天宝荔枝道》)。但由于荔枝道所连接的地区,地处边远山区,政治、经济地位都不太重要,加之通过的分水岭又相当高峻,道路艰险,所以入宋以来,荔枝道常年失修,呈“废坏”之势。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金之间著名的饶风关之战,主要发生在子午道旧线上,但战前王彦从西乡前去饶风关,战争过程中金兵由蝉溪岭绕攻饶风关背后,当分别取道子午道新线和荔枝道的一部分,说明荔枝道仍具有一定的军事价值。但终因隘寨颓坏,久不修整,结果“绍兴以来,南北兵出入并不由此路”(魏了翁撰,方回续:《续古今考》卷九《汉王从杜南入蚀中》,邢凯撰:《坦斋通编(外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但这并不是说此道废弃,而是成为区域内商贸活动的重要通道,商贾负贩之路。
明清以来,这条古道再度重要起来。严如《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称:“陕省入川之路,其由宁羌、广元栈道而前者,正道也;而奇兵往往由西乡而进。”明崇祯五年(1632年),革里眼、蝎子块起义,越大巴山到东乡太平(今四川万源)活动。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将左良玉自西乡、汉阴入蜀追歼张献忠起义军,曾经在这条路线及其附近的任河谷道发生过一次战争,史称“玛瑙山之战”。此战左良玉从西乡取渔渡坝,迫使张献忠退守太平县北七十里的玛瑙山,左良玉两军夹击,大败张献忠。明清以来荔枝道的再度重要,更突出体现在其区域商贸交通作用的进一步加强。 大巴山南北的川东北、陕南,历史上盛产茶叶,号称秦巴茶区,其中巴州、南江、通江等县和达州、开县、东乡(万源、城口等)称为“万源茶区”或“川东北茶区”。四川还是重要的盐产地。明、清两代禁止私贩盐茶,大路均设关置卡,严行查禁。正德年间,米仓道设巡检司,凡贩私茶和盐者同罪。于是商贩就利用荔枝道私贩盐茶。明万历年间又在渔渡坝设立府佐,率领州、县官兵防止“私茶”出境。但商贩还是越老林,绕过关卡,无论如何险峻,都挡不住逐利动机驱使下人们的商贸行为。 蓝勇先生考证,清代陕西商人用船将盐运到绥定(今南充),再换小舟运到罗文坝(今万源罗文镇)。罗文坝与达县、宣汉交界,历来为川陕交通孔道。因滩多难于行船,盐运多由此弃舟沿陆路而行,北上陕西。故当时罗文坝盐店林立,号为一商埠。渔渡坝位于陕南的镇巴县南、大巴山脉与米仓山脉之间的缺口处,南通万源、通江二县,位于川陕间山区交通要道上。故石泉先生曾说:“从这一带的地理条件看,也应是陕东南地区(大巴山北)古代巴人为秦所迫而南迁入四川盆地的较为便捷之途。”(石泉:《楚郢都、秦汉至齐梁江陵城故址新探》,《石泉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清代发展成川陕交界处的一个重要商业城镇,有称:“当秦蜀之交,实负贩往来要道。承平时,人烟凑集,居然巨镇。”(光绪《定远厅志》卷二五《艺文志》)渔渡坝南的滚龙坡,是川陕古道交界的一处重要关卡,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卡后,每年十月初一川陕总镇都要在此会哨,商谈军务和商务。 清代西乡至川东的道路经常都有维修。咸丰三年(1853年)唐祖友修治今镇巴北打更坝、羊鼻梁、陈家滩、学堂坝四十余里古道。咸丰十一年唐祖友又整治今镇巴北温水峡石路。同年同知沈际清筑滚龙坡关卡。光绪三年(1877年)同知余修凤整修镇巴南小豆坝至杨家河道路,次年又整治镇巴南鱼洞坝、高脚硐石路十里。(河南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转自:巴中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