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南京会举办公祭仪式,公祭三十余万死难同胞的英灵。公祭体现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体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之所以设计“国家公祭日”,就是要让国人留下这个痛苦的记忆,让民族常念这个屈辱的惨状,也是让世界正视这个罪恶的污点。用国家公祭的形式将这段灾难记忆固化,对全民族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一次全民族的集体补课,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南京大屠杀历史已过去近80年,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每逢12月13日临近,无数国人仍会感到阵阵刺痛,历史的伤疤难以愈合。两年多来,近2000万人次参观者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万人坑”遗址上的累累白骨和一件件诉说伤痛的历史铁证,让参观者感到悲痛与震惊,由此不断强化的警醒意识,是公祭日设立效应的有力体现。 在悼念逝者、缅怀历史的特殊时刻,国人应从灾难记忆中汲取家国情怀,以更加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重演。这也是国家公祭的要义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