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年,我国第三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这是年度的纪念,更是永恒的心结。关于屠杀、关于屈辱,那段不堪的回忆,不忍回首。以国家公祭日之名,集体回想那关不远的历史,共同分担那份沉重的苦难。国家公祭日,首先是对南京大屠杀同胞的沉痛哀悼,同时也是对近代以来所有为民族独立付出生命代价的同胞的深切还念。这是一种基于生死庄严感的道德决断,而非一种基于复仇的记恨;这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历史反思,而非一种以牙还牙的历史清算。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祭奠历史,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苦难中汲取智慧,从耻辱中迸发力量,奋发前行。这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情绪扩散,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在不同代际、不同群体之间,生成一种强烈的共鸣,增强国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强化国人对情感归属的界定。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也不是人类和平之计。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不容否认,"韬光养晦"的战略选择仍需继续坚持。
死者安息,生者坚强。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终身难以摆脱的梦魇。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冲淡记忆,而是让人铭记于心,不忘国耻。国家公祭日,绝不仅仅是创建一套纪念仪式,它还为我们提供了审读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新视角。通过参与国家公祭日,我们不仅掌握了千真万确的史实,而且能够培养起真正热爱和平、守卫和平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