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61|评论: 2

[情感故事] 票证年代里的布票与穿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6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冷啊,今年的冬天来势汹汹啊!衣柜里好像缺了一件羽绒服......”当下,我们对待身上所穿着的衣物,有了更多的选择,当然也产生了更多的挑剔,无论是从衣服的品牌、材质、做工、款式......我们显然具备了必要的鉴别能力。
尤其是爱美的女性,抛去衣物最基本的御寒遮体的功能性质,衣物更多的意义是在于衬托女孩们的气质与美丽,一个追求美与个性的时代,自然少不了层出叠涌的极具创意的衣物,我们在优越环境里对待衣物的选择权利也得到了最大化的突显。
不过人类在衣物上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在恶劣的环境里人们对于“穿”什么,只需要最基本的御寒功能,顾不上衣服的创新与创意。
倒退半个世纪,票证年代里的中国人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吃要靠粮票,穿要靠布票。在这种吃不过瘾穿不称心的日子里,人们仅仅追求能够“遮羞蔽体”与“防寒保暖”。

http://www.anguinj.com/uploads/allimg/161216/152PSV0-0.png
1954年9月,布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按人定量,凭票供应。当时规定居民每人每年布票15.5市尺,婴儿补助10市尺;新婚男女补助25市尺;死亡人头补助30市尺。与布票同时发行的还有棉絮票,每个人大概每年领到几两的棉絮票,一家几口凑足一年可以做一件棉衣或者弹一床棉花被。
布票根据每年棉布产量,定量波动很大,最高的时候是在1956年,每个居民24市尺,最低的时候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人不足2市尺,当时我们被苏联人嘲笑“五人同穿一条裤子”。

http://www.anguinj.com/uploads/allimg/161216/152PW957-1.png
在苦难把人逼到绝境的时候,往往也是人的潜能爆表之时,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传统之后,还必须思考其他继续延长穿着的方法。
缩衣减食的岁月里,女人们的理想受限于一枚小小的布票,但这样的限制却被女人们宽大的创新力与持久的耐力所挣脱,她们那些朴素的理想依旧如同岩罅里的杂草,再用力扯去也会不断蓬勃生长。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12-16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国家人民都困难!我们在在那个时代还发过每年每人发三尺布票呢!

发表于 2016-12-25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基本上一年就是几套衣服吧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