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百度的普贤骑月象和无梁砖殿的资料,有兴趣可以参看一下。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的镇山之宝——宋代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供奉在千年古刹万年寺内。铜像通高7.35米,净重62吨。那头戴五佛金冠的普贤菩萨,安详地趺坐于灿若黄金的莲台上,莲台下的六牙白象蒲耳下垂、长鼻勾卷、造型逼真,比例匀称,粗壮有力的四脚踏在四朵红色莲花上,似欲启步远行,动感强烈。
以细部来看,含冠3.64米高的普贤通体敷金,面部丰满,两眼微合,唇角稍敛,神态优美,给人以慈祥、庄严、肃穆之感;袒胸饰缨珞,所披金黄袈裟衣纹线条流畅;左手执金如意,右手置胸前,手心向上。高1.07米、直径0.83米的双层金冠,边缘四周塑着佛像,花纹剔透镂空,雕饰精美,两条冠带自然垂于肩前。贴金的莲台最高处1.39米(其中普贤座下1.28米),最宽处2.22米。象身高3.13米,长5.23米,外涂白漆,背负雕鞍,华丽的彩带辔头成“中”字形饰于象首;六牙各长0.9米;鼻围最粗处1.48米,最细处0.8米;象耳纵长1.35米;四蹄所踏红莲蹬高0.3米,磴径1米。佛身、象体和莲座均中空,平均厚约0.1米。象身的肉皱真切清晰,完全是写实的风格。普贤、莲台、白象、红莲四部分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形象生动,精致而朴实。
1983年,国家文物局曾经组织专家,对这件国宝进行深入考察。据参与其事的重庆学者胡昭羲在《四川古史考察札记》一书(重庆出版社1986年)中披露,当时发现莲台以上为黄铜、白象为青铜,系分块浇铸,每块均有子母扣,施以铆钉,再用铜汁焊缝,但是现在看不出焊痕来。象脚是分段铸造的,而象肩内有铜制的宽约20厘米、高约70厘米的井字形扯架。象鼻内安有直径约3厘米的铜条4根以支撑之。
中空的象腹、莲台和佛体装有经书,僧人称作“装脏”。1949年,五台山吉祥寺住持高僧能海(解放后任中国佛协副会长)曾率徒众20多人,来万年寺与住持普超一同为火灾后的铜像“装脏”。专家们推测,这尊精巧的铜像,可能是在成都分块铸造,再运到峨眉山来焊接组装的。也有学者认为,青铜的象身和红莲是在峨眉山就地浇铸,莲台、佛身和金冠是在成都铸造的。总之,如此庞大沉重而且结构复杂的艺术精品是如何铸造的,如何运上山的,用什么工具和工艺焊接得这样天衣无缝,成为至今尚未破解的三个谜。它反映了宋代四川工匠高超的铸造技术和巧夺天工的雕塑艺术水平,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僧人聪明智慧的精湛结晶。
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正月,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今万年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现在介绍这一文物的资料,都据此说是铸于980年。但专家们考察后指出,象这样构造复杂的大型金属铸造工艺精品,一年之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其中要经历反复设计、采购铜料、物色良匠、制作沙模、熔铜浇铸、打磨敷金、运送上山、组装焊接等程序,技术性又那么繁杂艰难,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有专家估算,大约完成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之间,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万年寺的前身普贤寺,系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慧持大师(慧远之弟)创建的,为峨眉山有史可稽的第一座佛寺,因塑供普贤像而命名,峨眉山后来成为普贤道场,其源盖出于此。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高僧慧通重建之,改名白水寺。北宋这尊普贤铜像的安奉,是峨眉山普贤道场形成的标志,也是官方对峨眉山普贤道场的正式确认。据清蒋超编修的《峨眉山志》记载:“太宗……后遣张仁赞携黄金三千两,于成都铸普贤大士像”,说明是大宋皇家出资铸造的。有了这铜像,改称白水普贤寺。
普贤与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华严三圣”。文殊主智,称作“大智菩萨”;普贤主行(实践),称作“大行菩萨”。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骑象。”普贤曾在佛前发誓要广修愿行以普渡众生,使世界清净无垢。《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将其誓愿归纳为“十大行愿”,赞誉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因此又被称作“愿王菩萨”;所骑白象,称作“象王”。这样,普贤也被称为“象王菩萨”了。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曰:“普贤菩萨生东方净妙国土……从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有六牙……从象耳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校具,于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校饰成宝台,台中有一莲花,其莲花须百宝共成,其莲花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萨结跏趺坐,名曰普贤。”可见,这尊铜像的整体结构和部位形制,都是依照佛经的记载而精心设计的。真可谓仪合天表,制侔神工,莲开慈颜,月满毫相,一件完美精妙的佛教艺术品。它具有重要的佛教史料价值、冶金浇铸工艺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