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67|评论: 3

[你评我议] 政府造假民众买单:“高明”的数据注水贻害无穷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1-19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政府造假民众买单:“高明”的数据注水贻害无穷
前天,辽宁省省长首次公开承认经济数据造假,重点提到财政收入,引发公众关注。据人民日报报道,2011至2014年,辽宁省所辖市县虚增财政的比例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经济数据“注水”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皇帝新衣”式造假肆无忌惮发生,而这次终于有官方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要点速读

  • 1
    这次的官方发声称不上新鲜,因为经济数据造假一直是“皇帝新衣”式的存在,辽宁省更是典型
  • 2
    虚增财政收入的花样不少,最后都是民众吃亏。“挤水分”之后还要解决真问题



经济数据造假,辽宁省是典型,官方回应并不新鲜

去年前三季度,在全国GDP增速排名里,辽宁省垫底,2.2%的增速下滑也让它成为全国唯一出现负增长的省份,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季度。难以挽回的颓势,意味着各项经济指标也不容乐观。不过,财政收入增速这项指标争气,1月17日,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省人代会上提到“财政收入增长3.4%,超额完成目标”。而在去年,辽宁省财政收入呈现“断崖式下跌”,增速下降33.4%。对此,陈求发解释为,2011年-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而“挤水分”让经济数据变得难看。


101421ttlb930ovum53t2k.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次的官方发声实在称不上是新鲜事,因为经济数据造假一直是“皇帝新衣”式的存在,辽宁省更是典型。早在2010年就有媒体揭露辽宁省财政造假的“潜规则”,一名县委书记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上级下多少指标就能完成多少指标,并且下什么指标都绝对能完成。”2014年和2016年两次中央巡视组巡视均反馈辽宁经济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一个时期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而且审计署还曾经查到,2013年辽宁省的一个县虚增的财政收入超过其实际财政收入1倍多。

也就是说,辽宁的经济数据造假是长期“遗留问题”,新一届的领导没有责任包袱所以才“公开表态”,2015年才调任辽宁的陈求发,更是自上任起即反复强调给经济数据挤压水分。

那么数据“水分”是怎么来的呢?

101538zto5i3i3s35x9zk9.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体合谋促成数据造假,虚增财政收入的花样不少,最后都是民众吃亏

财政数据造假是集体合谋产生的。地方官员想要漂亮的数据来装点门面,因此向财税部门下达税收指标,接着上级再向下级要成绩,如果不具体考察地方的经济情况,就容易出现“忽悠”“造假”的情况。而且“注水”的数据报上去,只要不是凭空失真,上级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数据造假也有讲究。凭空直接修改数字的手段太过低级,也很容易露出马脚,因此必须玩点花样。

最省事的是征收“过头税”。即预收一年或者几年的税款,或者利用各类名目加重当年的税收。据半月谈报道,辽宁某地的县委书记就曾透露为了完成税收指标,存在“寅吃卯粮”的情况——“对一家企业今年应征300万元税款,但政府要征400万元,提前把下一年的部分税收也征了。”这种手段被广为应用,据2013年的新华社报道,山东省审计厅发现,截至2012年末该省有11个县的地税部门对40个纳税单位多征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5.7亿多元;5个市县的地税部门对6户企业提前征收税费1.4亿多元。

征收“过头税”本来就是违规,而且不考虑企业运转的实际情况,就将完成税收指标的压力转移到企业身上,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

101614vb3z0bthyvszqoo5.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利用“税收空转”达到虚增财政收入的目的。简单来讲就是财税部门将一笔税收上来后,再通过其他渠道返还给企业,以反复征收来达到纸面上合规的增收。2014年经济参考报曾报道,北方某市财政局预算科人士称,该市财政“空转”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率达到15%,而且这一现象在县级政府更为严重。具体做法简单却隐蔽,比如企业接受银行贷款用于向区政府缴税,之后区政府会以财政补贴、税收返还等方式将资金还给企业,企业再归还银行贷款,完成虚增地方财政收入。还有地方利用国资公司“倒卖”土地,钱从政府的左口袋进,右口袋出,但是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税收。

一旦虚增了财政收入,这一注水的数字就会成为下一年的基数,对政府来说,下一年的财政收入一定要更大,造假的链条只能循环上去。如果可以一直“拆东墙,补西墙”倒也可以做到风平浪静,但是一旦经济下行,税收搞不定,就会戳穿财政虚假繁荣的泡沫。况且,一旦虚增的部分是和上级财政共享的项目,那么地方就要硬着头皮把资金交上去,而这些钱又是从其他地方想方设法弄来的,也就是“政府造假民众买单”。比如,学者贺蕊莉调研发现,许多乡 ( 镇) 政府在依靠上级对农村的各级专项转移支付维持运转。

挤水分非常必要,不过需要警惕将一切问题都推给数据造假

统计数据是一个地方的“晴雨表”,展示的是真实经济的运行状况,差数据能反映真问题。但是财政收入造假、统计数据失真的存在,无疑会让高层在宏观上产生误判,耽误地方经济问题的解决。正如国家审计署对辽宁财政数据造假的评价——“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从失真数据中的短期获利远远弥补不了长期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损害。因此,当下“挤水分”十分必要。

但要挤出水分,真实的经济数据注定会很难看,这个时候在任者不该把“断崖式下降”的锅都推给以往的数据造假,而要关注造假以外的因素。对辽宁来说,经济衰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企业经营严峻,去年东北特钢违约9次欠债58个亿。还有超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经济缺乏增长的根本动力。面对不好看的数据,承认造假问题是个进步,但是不能以此掩盖掉其他问题。



戳破经济虚假繁荣的泡沫,是辽宁省找准经济问题的第一步。但财政数据注水、统计数据失真,并不单单是辽宁省的问题,其余的省也该“没病出来走两步”。


101756bca7f7ygo3miww79.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