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谋促成数据造假,虚增财政收入的花样不少,最后都是民众吃亏财政数据造假是集体合谋产生的。地方官员想要漂亮的数据来装点门面,因此向财税部门下达税收指标,接着上级再向下级要成绩,如果不具体考察地方的经济情况,就容易出现“忽悠”“造假”的情况。而且“注水”的数据报上去,只要不是凭空失真,上级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数据造假也有讲究。凭空直接修改数字的手段太过低级,也很容易露出马脚,因此必须玩点花样。 最省事的是征收“过头税”。即预收一年或者几年的税款,或者利用各类名目加重当年的税收。据半月谈报道,辽宁某地的县委书记就曾透露为了完成税收指标,存在“寅吃卯粮”的情况——“对一家企业今年应征300万元税款,但政府要征400万元,提前把下一年的部分税收也征了。”这种手段被广为应用,据2013年的新华社报道,山东省审计厅发现,截至2012年末该省有11个县的地税部门对40个纳税单位多征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5.7亿多元;5个市县的地税部门对6户企业提前征收税费1.4亿多元。 征收“过头税”本来就是违规,而且不考虑企业运转的实际情况,就将完成税收指标的压力转移到企业身上,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