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茶人:思念叫乡愁,幸福叫过年
俗话说有一种思念叫乡愁,有一种幸福叫过年,春节在年尾的深处召唤,幸福在酝酿在升腾,离家在外的人,就像是风筝,不论飞多远,总有扯不断的线,每当新年临近,背上行囊不远万里,返乡与家人团聚过年,这种幸福哪怕有千山万水也总是难以抵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曾记得有一年春晚上的这首歌唱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怀念故土,盼望团圆,想着回家,无论我们走在哪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春节时我们总是希望回家过年。
一年的漂泊,一年的奋斗,一年的渴望,都汇集在这样的日子里,化作感动与思念,特别是远在异乡的游子,除夕守岁,阖家欢聚,围炉畅饮是我们记忆中最温馨的场面。为了尽孝道,为了与家人团聚,我们会提早买到车票,盼着启程,想着见到亲人的温馨时刻,其实千百年来,回家过年这几个字一直在国人心中默默传唱,无论从谁的口中唱出,都让人感到分外亲切,眼瞅着又是一年春节临近,对于漂泊在异乡的人而言,家乡是永远的根,就像天上的风筝,即使飞得再远,也总有一根“亲情线”牵着,有一种幸福叫回家过年,这种幸福让你我共享。 春节为什么要回家,不回家不行吗?是啊就那么几天假,大家不管路途多遥远,行程多辛苦,都挤着抢着,哭着喊着要回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根本用不着回答,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重要传承方式和载体,蕴含着人们的智慧结晶和情感寄托,传承着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这种习俗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演变,早已镌刻在人们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愫,成为一种沉淀在基因里的信仰,或许有人会以“想挣更多的钱,让父母早点享享清福作为不回家的理由,实际上父母在乎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儿女能经常回家,给予精神上的慰藉,或许有人会感慨年味儿渐淡,吐露出一句又一句的回家没意思,其实年味儿的浓与淡不在周边的氛围,不在年货的多寡,而在于心中的牵挂。
儿时的记忆里,每当迈进腊月的门槛,我们就开始天天板着手指头盼着过年了,其实当年盼望过年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只有过年才可以吃到甜甜的糖果,喷香的饭菜,才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更重要的是,终日忙碌的父母只有过年了才有时间陪我们,那段时间才可以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简单的生活,纯朴的愿望,让我们对“幸福”有了最简单的定义--幸福就是过年的感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下我们已无需再为吃穿而烦恼,但是激烈的竞争加快了生活的节奏,让我们都负重前行。为人父母的我们,同时还扮演者多重角色,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很少有时间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似乎只有等到过年了,才有闲暇和亲朋好友聚聚会聊聊天。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大家一起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聚会中相互鼓励,共同祝福,这一刻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信心和希望,春节像一根忘忧的丝带,连接你我,传递真爱,而幸福,就是劳累后的一种轻松,人到老年,他们的幸福其实也很简单,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在他们看来不管有钱没钱,只要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年复一年,他们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为儿女们祈祷祝福。就拿年夜饭来说,每一道菜都有它深刻的意义,比如:餐桌上的鱼要吃一半留一半,代表着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红火;最普通的青菜和萝卜,都有它一定的意义,希望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再有除夕吃芋头是祝愿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能多“遇”好人;吃葱蒜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聪明会计算,也许这只是一些没有根据的习俗,但这些美好的祝愿饱含着父母对儿女深深的爱,餐桌上一家人有说有笑,父母的心里比什么都甜,其实老人们的愿望很简单,只要一家人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举杯欢庆,共度新春那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光。 有一种思念叫乡愁,有一种旅行叫回家,有一种幸福叫过年,家是一种温暖,一份责任,一丝牵挂,家是灶头跳着火焰的红烛,是飘散着馋人香气的满桌菜肴,是父亲染霜的鬓发,母亲望穿的眼眸。离家再远,家永远是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又是一年春节至,异乡游子踏归程,有一句话这样说团圆是一道长长的线,这一头系着一个叫家的地方,另一头系着一种叫爱的真情,而春节就是这条长线上那个最有历史意义的刻度,生活总在重复,日子总在继续,在无数的重复中,有一种幸福叫过年,因为这个节日的主题是团圆,而团圆的名字就叫幸福,年是季节更替的一座界碑,它对于每个家庭的意义非同寻常,对年轻人来说年是个小憩的驿站,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讲年是一个团圆的节点,就像有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丝线,无论是浪迹天涯还是漂洋过海,不管是腰缠万贯还是行囊空空,它总是在过年的时刻串起游子的无限思恋,牵引着人们义无反顾地加入流动的人潮,踏上回家的旅途。〈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