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54|评论: 3

[原创] 告诉你一个原汁原味的“蜞蚂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告诉你一个原汁原味的“蜞蚂节”

在我祖居地一带有一个“蜞蚂节”,也称“十四节”,现嘉陵区三会乡搞的“蜞蚂节”民俗活动就是由此传承演化而来。临近此节之际,为让更多的人能回味并感受祖辈的生活情趣、一窥当年那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现将笔者1990年发表于四川人民出版社《龙门阵》杂志1990年第四期(总58期)上的一篇文章附录于后,告诉你一个原汁原味的“蜞蚂节”

家乡的“十四节”

在川北西(充)、南(充)、蓬(溪)三县相邻方圆不过百里的一片地方,有我的家乡。她虽无山水木石之名胜,但却有一个奇怪而古老的节日,就是每年旧历正月十四的“十四节”。说奇怪,是因为他不像元宵、端午之盛传于世,也从未见载于文字,虽与元宵在时间上接近,但内容却又大不相同;究竟起源于何时,老人们也无从说起,只知道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其不见传,也许是大人们的疏忽,因为这个节日几乎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节日。
春节一过,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盼望“十四节”的到来。既是过节,中午照例有一顿牙祭。但真正体现节日气氛是在傍晚。午饭一过,大人们便去砍来竹子,七八岁以上的孩子则自己动手,大多是扎制一个灯笼,孩子人手一个。其制作方法是将竹子裁成四尺左右的竹竿,把一头的一节竹筒敲破(相邻两端的节巴不能敲破)并划成宽窄均匀的几片,再编一个口径约三四寸大小的圆圈,把敲破的那节竹筒从里面鼓起来,用线扎牢,外面湖上白纸,并留一个小口,里面安上装有燃油、纸捻的小瓶或小竹管(在困难时期也有用铁丝穿上几粒桐子仁的),到用时点燃即成灯笼。十二三岁以上的大孩子则多用平常收存的干树皮(虫蛀过的柏树皮最好),加稻草包上锯末,捆成手腕粗细、一尺长短的一小捆,再与竹竿扎成丁字形状,名之曰“火把”;使用时两头点燃手持竹竿上下挥动,燃烧的树皮、锯末随空飞舞,火星串串。
一到夜幕降临,孩子们便喜气洋洋地举起灯笼,舞着火把,从各自院子走出来;呀呀学舌的乳子也由大人抱起,扶着灯笼加入行列。人们一边走一边唱“十四节,送蜞蚂(青蛙俗称),蜞蚂公蜞蚂婆,把你蜞蚂送下河”的歌儿。站在远处,只见一圈圈火花在飞舞,与那星星点点的灯笼辉映成趣。谁的灯笼亮得最久,谁的火把舞得最圆,当然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这些队伍走到相沿成习的地点(一般都是当地水土归流的最低处)时,他们边唱边将灯笼火把扔进河沟或水田里。到此,称之为“送蜞蚂”的活动即告结束。于是人们都相信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将家中以“蜞蚂瘟”为首的所有瘟神都送出了家门,一家老少(主要是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不会生疮害病,合家也就安泰了。
“送蜞蚂”回来以后,孩子们就钻进竹林中去寻找一根高大挺拔、未长枝叶的嫩竹摇晃起来,并唱着“十四节,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zhang),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妇女们则在院坝里升起一堆大火,把一种叫做“爆格蚤”的树枝(一种与白腊树相像的野生树)放在火上,这种鲜树叶在燃烧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名之曰“烧跳蚤”(跳蚤被烧时也有轻微的响声)。她们边拨弄火边唱道:“十四节,烧跳蚤,昨年多,今年少。昨年用筲箕纳(装),今年个都没得……”。但乐观的村民们往往把歌唱成“沟对面多,沟这边少;沟对面用筲箕纳,沟这边个都没得……”。当然还有唱“对门院子多,我们院子少”、“你家里多,我家里少”的,无非即兴编唱罢了。
每当这时,整个山沟的每一院子都竞相编唱起来,伴随着一阵阵欢笑声,那些吧哒着烟杆的男人们,也停止了天南地北的闲吹,为妻儿们的欢乐所感染,脸上充满少有的喜意。火堆上的青烟似乎也贪恋这欢乐,不愿升空离去,弥漫在整个山村。孩子们当然更是兴高彩烈,为本院子的大人们呐喊助兴,围着火堆笑啊跳啊!随后,大人们开始悄悄地回家做晚饭,把后面的欢乐留给孩子们。此刻山坡上也会不时跳动着几点火光,那大多是妇女或孩子们拿着一束燃烧的稻草,在菜地里晃来晃去,也唱着一首“十四节、少菜虫”的古老的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