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46|评论: 0

[百家争鸣] 【代发】我们一起聊变脸 ——习艺书简·致杨跃嘉

[复制链接]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2-11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一起聊变脸

                                                ——习艺书简·致杨跃嘉

                                                            王小遂

跃嘉同学:

      谢谢你在春节回山西全家团聚之际,还给我来电致意。

      其实我们相识不过在一个月前。那是在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的学术年会上。在听了你的《川剧变脸市场现状调查及建议》发言以后,我为你这样的年轻学人能致力于传统艺术的探讨高兴,也为川剧能引起青年一代的关注高兴。从年龄看,我们之间相隔着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异代不同时”,竟然走在了同一条路上,相逢在同一片园林。是传统文脉穿越时空把我们联系起来了。你的发言也引起我对变脸的一些想法,随意写来,和你一起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吧。

      变脸一直以它特有的魅力成为川剧圈里里外外都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而且由来已久。且不说古老的北齐兰陵王戴假面破敌的故事与变脸有无关联?也不说川剧变脸是否最早始于《归正楼》的“九变化身”?仅就我所知,上世纪50年代,川剧进京演出《白蛇传》后,当时身居高位的四川老乡郭沫若,对戏中紫金铙钹童儿的变脸也好奇地询问内情,没想到居然遭到剧团带队者的婉拒。到了80年代,变脸表演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突然走红,一时间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圈内持异议者居多,还有变脸属于“国家二级保密项目”之说。足见川剧同人对变脸的自豪和钟爱,绝不允许它外传流失。更反感于有人把变脸推向各种娱乐场合,以之为敛财的手段。甚至于造成“变脸就是川剧”的误导。

      较长时间里,对变脸的商业化,我基本属于“反对派”。我固然不主张把它过度“神秘化”,但也不认可把它从剧目里剥离出去“单飞”。我认为变脸只是川剧许多特技绝招中的一种,是前辈艺人在演出中根据剧情需要创造出来的,它应该为剧情服务。把它当作一种技术出卖,进入娱乐场合,就失去乃至“糟蹋”了它的艺术价值。如果造成“变脸就是川剧”的印象,更是天大的误会。甚至使人感到号称博大精深的偌大一个剧种,只能靠一招变脸“闯荡江湖”,不免有些“悲哀”。
殊不知,时移世易,形势毕竟比人强。市场自有市场自己的规律,而且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今的变脸,有男变,女变;一人变,多人变;真人变,木偶变;圈内变,圈外变;变一张到同时变多张,等等,纷然杂陈,目不暇接。无论技巧、图案、材质、制作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提高。于是,变脸不可遏制地火起来了!尽管褒贬不一,但变脸确确实实以它变化多端的脸谱及引人好奇的技巧,受到众多粉丝的热捧。同时也给表演者带来了声誉及财富,改善了原来待遇偏低的生活。大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架势。演者与受众相互促进,自然就风行一时了。

      面对现实,我开始转换视角,调整思路,尝试对这一现象重新做一番审视,矫正过去一些认识的偏颇。

      依然要说,如果认为“川剧就是变脸”“变脸等于川剧”,绝对是一种简单化的误解。但是它能得到如此广大的人群喜爱,自有原因。我以为,除了以上谈到的变脸的魅力、演员受众的互动外,从社会大环境看:当今文化的日趋“多元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加上媒体的热心炒作,都给变脸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空间和市场。所以,说是“国家机密”也好,强调“艺术价值”也罢,统统“反对无效”。变脸终究不管不顾地“单飞”成功了!这就是规律,这就是现实,只能正视,无须“悲哀”。

      岂止无须悲哀,细加考察,不难发现其中还可能蕴藏着有利于川剧赢得观众的契机。我注意到,在变脸走红的时候,并没有数典忘祖,演出时都称作“川剧变脸”。一说到变脸就会粘贴上川剧。曾经,一位要员来川视察文宣工作,被问及是否看过川剧?答曰“变脸吐火嘛。”变脸真的成了川剧的一张名片。这就表明了变脸出于川剧,属于川剧。无疑是对川剧艺术的宣扬,也是对历代川剧艺人的智慧与创造的肯定。应当是好事一桩。合起来说成两句话:“变脸不等于川剧;变脸源出于川剧”。或能有助于我们较全面地看待当今的变脸现状。循着这样的思路,不妨设想,如果以变脸作为一种触媒,一个诱因,一个路标——“由此通往川剧”,因势利导,由此及彼,让更多喜欢看变脸的观众,能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从“看变脸”到“看川剧”,未尝不是好事?想当年,人们是通过看川剧而发现了变脸,爱上了变脸的;现在可否以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让观众因喜欢变脸而进一步去了解川剧?比如,请变脸的粉丝,去看看川剧《白蛇传》,欣赏一下变脸是如何融入剧情巧为运用的,我相信定会有更深一层的美好享受。如此这般,就是前面说到的“契机”。

      这一构想,持之有故。因为不管变脸如何红火,其艺术含量与审美价值毕竟有限。它可以短时间使观众感到惊奇,看一二三次足矣,却不经久“耐看”(“耐看”是美学家王朝闻指出的真正艺术品应有的品位)。显然不能与具有持久魅力的川剧相比。就拿变脸来说,记得已故川剧著名导演熊正堃,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戏曲研究》的川剧研究专辑中发表过一篇《变脸种种》。他谈到:“其实,川剧的变脸手法,还不止用于《金山寺》,包括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也包括文戏武戏,悲剧喜剧。”而且“种类很多,方法不同。”目前人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其中一种而已。何况,川剧还有除变脸外的其他诸多特技以及精彩的表现手段,当年川剧研究院就编著过一本50万字的《川剧表现手法通览》。而尤其重要的是川剧拥有极其丰富多彩的大小剧目,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可以给人经久不衰的审美愉悦。这种长期积淀起来的艺术资源优势及魅力,哪里是变脸这类快餐文化所能比拟的!?从看变脸进而看川剧,有如《桃花源记》里描述的武陵渔人,经由山间小道进入桃源胜境,那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帮助人们提升审美趣味与需求,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诚然,这只是一个构想,一个愿望。要使这一愿望变成现实,如何寻求、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首先自然需要川剧同人,特别是因变脸而名利双收的名家大师们,率先力行,像研究变脸一样,去研究其中的方法和途径,作为对曾经抚育过自己的川剧艺术的反哺与回报,应该是一个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希望你再上层楼,从考察变脸到研究川剧,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带动更多的年轻朋友接触、了解乃至喜欢上这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眼看未来,青年一代才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希望所在。
   
    老人老话,能否中听?希望听到你的高见。
                                                                              王小遂 2017年2月于成都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