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的一天,我到过城西市场 。虽然是下午,但看起来,就是刚修起的一样。
没有喧嚣的痕迹。
观之,叹惋。
一个(农贸)市场的兴旺,不仅是政通,还得天时地利人和。
有水源的地方好打井,交通枢纽处好搞经营,人多的地方好看热闹,小区楼下好开超市,居民多的地方建市场。
这,都有其自然规律。
一个市场的兴起,大抵不离这几个步骤。首先就是自然形成。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下,自然形成的,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人为产生的。以人口多寡、区域优势、产品特色、交通环境、住宅区距离等因素来说话。就如前几年,卫生局、城管局向钢厂处那一片的街边,早上就有十多二十家卖菜的,甚至还有卖肉的在那里。这里就有需求,可能形成市场。
二就是市场培育。人为的,就是市场培育,人为引导。就如水源多的地方,有人去打井,就会有更多更好的水产生,有人来汲取,洗衣淘菜。在古代水草丰盛、地势的地方,才易形成城市。
三是市场建造。经过考查论证后,结合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之需,建造市场,让更多的经营者入驻,引导物流,形成商业气氛,积聚人气。
四是管理营运。市场开办者即业主是第一责任,管理运营,清洁卫生,划区分片,安全运行,收费考核;政府部门进行指导,搞协调,工商食药城管负责市场内外经营秩序、违法行为监管、假冒伪劣查处;五是协同发展。市场建设与商业、服务业、房产、物流、农牧水产业等共同发展,形成体系,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那回到本题,城西市场为什么未能繁荣兴旺?
说“未能”,不是说“不能”,是因为将来可能“能”。这就是时间节点的问题。
一是时间节点。早修呢,江枫国际那些楼盘还没修,人气不旺;现在建好呢,也许人入住得还不多。况且有的还没修好。要知道,现在人口红利消失了,这可不只是影响房地产。可能随后要好些;
二是自然因素。看消费内需,附近的居民,消费旺不旺。人都说在家的只剩下老人小孩,是节约型消费。楼盘离市场远不远;还有就是附近超市多不多,多了也形成“狼群”效应,蚕食了原有的消费份额;
三是市场管理。到位没,水电管理,安防措施,摊位设置;还就是引导入驻,不再在门口路边、走街串户卖菜;入驻市场费用高不高、优惠条件够不够;
四是市场定位。有没有特色,区域优势,特色定位等等,假如说,城西市场整成全县最大最好的渔业市场,干鱼活鱼批发集散中心,没有的鱼都能买到,贵的便宜的鱼蟹都有,那就有不一样,人家送礼时就会想到城西市场的好鱼;
五、行业影响。其他业态的影响。现在不是农业社的时候了,你不可低估“超市”的力量。大型超市、社区超市、杂货铺各有其生存之道,分销了我们的消费能力。超市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农贸市场了。也看到,铧厂市场改名为“华美昌盛”之意的高大上的“华昌”市场,也未能真正兴旺昌盛,有的经营者吃了前一二年的优惠,看到市场不旺,就要写信给政府了提要求了。我曾看到一个,竟然说要把“华昌”重新改成“城东”市场,以老百姓更容易知晓。真是应了那个古话:没饭吃怪筲箕。
你要看到楼上那个百惠超市的影响。农贸市场如果只是一个农民出售生鲜菜蔬、杀鸡宰鸭的地方,那也就难以见到兴隆的气氛。
群众和舆情说,城西发展不错,一个老百姓卖菜买盐的地方就没得。就在网上闹,有的投资人也想修,又想附带搞房地产,于是找政府,于是在考察后,修。但是等等,看看是不是伪需求。就如卫生局对面那几年的散摊,也许是人们不想走远路,临时产生的需求,后来政府引导一下,城管管一下,就消失了;还要看看是否有商家疏流,后来鸿福超市修起了,有生鲜菜蔬;还有百盛超市也主做生鲜(可见人家的眼睛尖,做蔬菜生鲜和消费频次高的副食,而不象以前百货居多)。后来路边卖菜的人影都没有了。
修起了,人们仍然不想进去,市场不兴旺,于是人们又在网上闹:可惜的纳税人的钱,好端端的市场,连个人影子都没有,拿来喂蚊子。于是我们的同志又有人说:政府不引导、市场管理不好、收费不合理,等等。
不修也要说,修好了也要说,修了不兴旺也要说,人丁兴旺了埋单大了也要说。
这是一个不能求全的问题。都有难处。
政府做一些民生工程,有时,是让渡了一部分公共资源,而市场兴建者也投了资,我们不能仅看市场的的公益成分,是有成本的,是要收费的。就如房地产,政府也得让渡一些资源给开发者,以兴建公益建筑,也要成本。
再加上管理成本,年年农贸市场都需要补贴才能维持。
在“自然生成——培育引导——规划建造——管理营运——和谐发展”的发展链条中,政府不是也不应全占主导地位。
区域经济体量小了,群众消费力弱,布局不合理,其他行业影响大,政府再是引导,也是巧妇难为无米炊。培育规划后,由业主修建,自主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指导和监管。但市场自身的发展壮大,要靠自身的管理、引导和输血造血。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认知、消费频次,是不能完全由市场培养和决定的。俗语:接了媳妇,还不一定包生孩子。
如果这个地方修超市能赚钱,那么经营市场才有可能成功。注意,是有可能。
可以考虑减少农贸市场的新建扩建,而增加超市的功能。超市是业主自行完全管理和运行,政府的指导和干预也更小,相关职能部门也易履行职责。
也许,随着产品的丰富、服务的细化,农贸市场会消失吧。
结语:
(1)市场的兴旺与否,有其自身因素。如果一个市场免费都没人进,或者收费很少亦不能兴旺,那就有其先天因素和客观原因了,“命苦也不能怪政府”。
(2)明确职责。政府不是(市场的)运动员,要当好裁判员。要起到很好的协调疏导。
(3)把市场交给市场。但农贸市场不是纯粹的市场化,有公益成份,属民生工程,政府应做好引导监管。
(4)强化业主管理。这很重要。可以说,农贸市场不是赚钱的生意,业主不一定很上心,管理也可能会有疏漏。
(5)重民意,更重调研。有的民意或说舆情也只能代表一部分人,信息也许会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