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71|评论: 16

[以文会友] 巴中积庆寺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一段历史
据双竹堂“初建双竹十万丛林万古碑志”和双竹堂牌坊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前,岳家寺既无寺宇,又无场镇,更无牌坊。
公元1573年(明朝万历),达县石桥河有一个“幼小失父母,全凭耕耘、苦力成家。平素好善、不染尘缘的岳仲魁,因晚年崇信佛教而游览上下百余里,择地修建寺院。最后选中岳家寺后的双竹堂左侧的塔子坪,独自捐资,同其弟岳仲声、岳三弘、买办九木,鸠工创建佛刹一所。左右金楼,天王山门,周围偏厦,全堂金像,并不外化一草一木,一分一文。寺院功课诸事告竣后,喜得亲孙慧明、慧亮出家为僧,承顶香火。共买施田地百余(背谷子,即今岳家最大的“和尚大田”,解散放后土地改革,4背谷子合现时1亩)。四至界畔,南北约五里,东西约四里,寺院建成后名曰“积庆寺”。清嘉庆年间,积庆寺一长老和尚,增建殿宇,在该寺的右侧建立禅堂,将该处的“关圣夫子”神像移动。不慎使神像倒塌,发现神像腹内有一块白绸,上面写着“岳仲魁、岳仲声、岳三弘化三年立”。由此得知,积庆寺原是岳家三兄弟所建,即改积庆寺为岳家寺。
公元1830 (清道光十年)4月8日(农历,传说为佛祖诞辰),在山腰处发现林生一竹,竹干离地面一人高处,分叉长出两枝粗细一样的枝干,生长十分茂盛。此竹人间稀有,世上少见,一时远传千里,名震四方。时四川保宁府上报朝廷,皇帝欣喜降旨“敕修双竹堂牌坊”。牌坊建立后,即改“积庆寺”为“双竹堂”。
“双竹堂”修建诸事告成后,远传四方,名蜚川北,数百里外来这里烧香拜佛者很多。长老和尚为了朝庙、拜佛者有所居息,便在该寺庙产地的猪市梁下,沿河边修建庙宇四座,即“文昌宫、禹王宫、万寿宫、关帝庙”及少许几间瓦房。当时这里是“长安古道”上汉中的要道(现称“米仓古道”),来往行人颇多,因而附近有钱人在此又修了一些房屋,从事饭店、栈房、卖茶、卖酒、卖盐等商业活动。到乾隆中期,才有乡绅商议在此建场,由自愿来这里的人自行建房,建房基地从寺院内老和尚处买来或与该寺院的庙产相接壤的土地调换,陆续建起了十几间瓦房。规定每月三、六、九为集场天。附近的人户可在集场上买卖东西,这样逐渐形成了场镇。因此时的“岳家寺(三宫一庙)”又修在庙产范围内的,便习惯称为岳家场。总之“积庆寺”名称最早;“岳家寺”名称在中(至今仍习惯把“岳家场”叫成“岳家寺”);“双竹堂”名称出现在最后,而双竹堂牌坊只是岳家寺或岳家场(乡、镇)的一个附属建筑。
二、一个传说
公元1573年,达县石桥河人岳仲魁修积庆寺后,后人修双竹堂牌坊前,有一位来自陕西不知姓名的“地迁先生”(会看“阴宅”),为给自家择得一棺好地,游走大巴山三年多才到达双竹堂处,觉得此处是一绝好地形。前山金斗寨蜿蜒至赵家坪,如仙人撒网;后面观音山延伸至双竹堂,似凤凰展翅;左边玉皇阁如玉顶;右边六角亭像金印,便在此埋下一个麻钱作标记。数年后,先生再返大巴山,又一次来到双竹堂,顿感此地在大巴山数独一无二,心中十分满意。便将杵路的一根干竹棒插在地上作下明显的标记,他把一根干竹棒正好插在第一次埋下麻钱钱眼中。于是大喜,认为已找准了大巴山脉真正的龙脉穴位,赓即返回家中,变卖家产,准备携家人迁去他插竹棒的地方建房定居,死后就埋“龙脉”上。
谁知到公元1830年某天,人们发现当年地迁先生插下的干竹棒不知何时长出一根竹子,竹干离地面一人高处又分叉长出两枝粗细一样的新竹,长势茂盛,一时轰动远近。人们称为瑞竹,上报道光皇帝后即刻下旨,“修建双竹堂牌坊”。积庆寺长老和尚也随之将禅堂建到双竹堂牌坊后面,即改“积庆寺”为“双竹堂”。几年后,等“地迁先生”变买了家产,携家来到双竹堂,这里正在修建牌坊和殿宇,他又不敢与菩萨争地盘,竹子又是自已插的,而且干竹发新竹,都是“天命”,只得自认“命薄”,被活活气死,民众见其可怜,将其葬于牌坊后右侧约100米处,即今天老幼皆知的“气死坟”。
三、一方瑰宝
石牌坊是汉族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封建社会为表彰近臣功勋、科举仕进、德政社会以及忠孝节义独有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用以标明地名,又名牌楼;还有很多祠堂也奖其作附属建筑物,以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石牌坊在海外被当作汉族文化的象征和汉族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
双竹堂坐西朝东,石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X角,三门(前后)四束柱。高7.90米,宽6.3米,厚2.5。上有92个物及花草图案,它与其他牌坊不同的是,它实是一座诗碑。全坊汇集有诗词、楹联  首(幅),碑序碑记2处,约2000字。坊顶上设龛,内刻“双竹堂”3字(边配花纹)。柱基石柱两侧,各有石鼓架支撑,牌坊前1.5米处左右两侧各立须弥座石匠狮1尊,通高1.9米,座长2米,宽0.7米,石柱两侧配迥有石狮。牌坊之人物、花草皆运用浮雕、透雕等手法,工艺精湛,风格迥异。古朴浑厚,细致入微,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刀法独特,内涵深远,刀法浑然独特,人物栩栩如生。碑上诗词源出60多位(岳家周围县、乡)科举进士、举人、生员;学子、乡耆、贤达所赠刻的诗(联)。它们用诗词的语言、高雅的格调,不同的墨迹,为岳家的山水人文文化谱写了近百首赞歌,使这些古代的传统文化、石刻艺术文化,经历180多年的岁月沧桑,到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其哲匠的造诣和长久的生命力,影响了岳家十数代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具有很高的民俗史料价值和完美的艺术价值。只要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它的艺术和文物内涵一定能得到释放,得到升华。
四、一幅奇画
双竹堂的诗碑还有个最大的看点——竹叶诗(见图)。署名进士杨菁华:“两歧瑞竹世间稀,枝节双双等样齐。想是菩提愿力足(注),丛林第一数巴西”,它是七言绝对名诗,它镌刻于牌坊正面左边立柱上端。
经查,全国最早知名的竹叶诗碑是奉节县白帝城的那一幅(见图“丹青正气图”),它取竹有经风寒不凋之意,赞其“高风亮节”。诗碑高115厘米,宽64厘米。远看是三株傲然挺拔,刚健俊秀,婷婷玉立的竹子,构成了一幅丹青五言绝句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是光绪六年(元1880年)浙江绍兴人曾崇德带着他的儿子和徒弟,游览白帝城时所作.用永不凋零的竹子来赞扬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高风亮节,君明臣忠,它暗示刘备托孤的感人事迹永不凋零的竹子一样,传世人间,永垂千古。这幅融诗、书、画一体的丹青正气图,史称我民间艺术中不朽之佳作(洛阳、咸阳也报道有竹叶诗但无岁月记载);潮州澄海市的武庙内原也嵌有一块高110厘米、宽60厘米的“关公竹”碑,是清同治辛未年(1871年)当地一位秀才捐勒的。
举例的两处竹叶诗碑,奉节碑是对竹的颂歌;岳家的竹叶诗,则寓意其有仙风道骨之体,有古巴地(连接今汉中、巴中、阆中)之奇的意境。而且比奉节碑早50年,比潮州碑早40年。
五、一域翰风
岳家因有竹而寺,有寺而场(镇),因去米仓古道的支线“长安古道”穿场而过,从清康熙以后,随“填川”人口的增多,人文文化来源更大,尤其是南来北往的行商客贾,东去西归的官吏等,都因有观赏瑞竹的幸趣在岳家场住下,听一听岳家的来历和后来一竹双岐的奇事,加大了东西南北文化在岳家的交融与揉合,同时又把岳家场先辈们宜耕则耕,可读则读的“学风、士风、家风”事例传播出去,使岳家的尚文之名、科举之名、耕读传家之名远播蜀、陕、渝、楚,造就了近220多年来这里是巴州(中)出人才最多的山区乡镇
100259hcvm1ttirv8kuiyu.jpg
100252giufff3n1tua3zfu.jpg
100246b4somslzh4tc8rhr.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5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7-3-9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凝重的沧桑感!

发表于 2017-3-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鬼

发表于 2017-3-15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

发表于 2017-3-16 17:1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牌匾,文革之前的巴中不少,只因被当成四旧破坏,保存至今的实在是宝贝。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3-1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原创。

发表于 2017-3-17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发表于 2017-3-17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位置在哪?

发表于 2017-3-17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右金楼?应该是经楼吧

发表于 2017-3-19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历史的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平昌岳家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yunzhonghe 发表于 2017-3-16 17:17
这样的牌匾,文革之前的巴中不少,只因被当成四旧破坏,保存至今的实在是宝贝。

四川平昌岳家,依然屹立不倒,已申请保护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平昌岳家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参与的大侠们,为 了不忘历史,积庆寺目前正在积极准备重建,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继续关注和支持

发表于 2017-3-31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所云,开篇即应用一、两句话介绍地理位置,你笔者知道。不等于读者都知道你介绍的是位于哪一个地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