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邛崃十方堂邛窑遗址周边的传说与思考(一)
凡 丁
前言:
十方堂邛窑遗址位处史称的铜官山(曾称:古城山、邛崃山、崍岭、今名土地坡)山麓,山麓有一条集:白沫江、火井江、䢺江而形成的南河,至西向东流至彭山江口汇入岷江。
先秦时期,在秦惠文王“蜀有……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由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同时,即通正了“岷江水系的邛崃白沫江、火井江……乃至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和宜宾境内的大滩礁岩。”此后形成为长江水上丝绸之路,上游码头可分别溯源至邛崍西部山区的夹关和火井两乡。
南河历史上曾有水陆交通枢纽的码头数座,著名的邛窑遗址便在流经市区的南河码头南岸之上,是处地名为十方堂(寺庙名),邛窑遗址因以十方堂冠名。
司马迁《史记》记载:“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卓氏夫妻推辇而行……遂家临邛,即山铸铁;
又汉文帝当尝(回想)梦欲升天,有黄帽郎推之甚力,时邓通棹船为黄帽郎也,有相者曰:‘通当饿死’。帝曰:‘富贵在朕。’乃赐铜山,令自铸(铜钱),即此山也。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今无矿。”
由于邛崃紧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商贸和战略性地位十分重要,加上朝代更替,历史上的邛崃战乱频仍,至使许多史料散失而至语焉不详,笔者试图从民间的各种传说中发掘线索,推导还原出业已支离破碎的十方堂一带的历史原貌。
由于篇幅较长,计划分为:冠顶山的传说、将军碑与桂花井的传说、金牛与金牛庵的传说、卓王孙陶铸遗迹的传说、侍臣观的传说、民间发掘的传说、分析与思考、综合推论——总共八节,并依顺序逐日发表在成都论坛,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让邛崃的冶铸历史文化达到光大和传扬!
冠顶山的传说——
在十方堂邛窑遗址南面的胡山碥(土旁,下同),有一座山头因形如头冠,故名冠顶山。山上原先有寺名冠山寺,与鹤林寺、竹叶寺、文笔山寺、云居寺呈一线排列。
冠山寺大约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寺内曾有砖塔一座,至今山顶还可见古青砖碎块随地散落,据说山脚下有人修房时还出土过刻花的大柱石墩。
冠山寺前坝中有一带烂田,其中正对冠顶山的一块烂田,有人曾用脚探到过烂泥中有一段石梯,可能是登上冠山寺的石梯坎,并有可能是南河故道的一处码头。
在有“石梯坎”烂田的以北三、四百米处,还有一个“龙凼子”的泉眼,旁边一块烂田名叫“泉水烂”,在此烂田中,据说有一扇水磨坊中的大磨石,此扇大石磨似乎在向现代人暗示:南河故道在此一线。
严坝84岁的杨本遇说:
“冠顶山的出名是上了志书(县志)的。相传有一个风水师,从雅安按脉气撵到此处,留下七言诗共八句:
雅州一脉吊临邛,横有烂田二三丘,西河南河朝海水,鹤林文笔锁咽喉。
中间铁牛九州镇,还用冠顶做枕头,如果哪个来葬到,保他代代出王侯。
陈巷子86岁的黄树明亦有相近内容的诗口耳相传:
雅安一脉吊临邛,吊到烂泥二三丘。左有西河锁斗口,右有鹤林锁咽喉。
上有冠顶做枕头,下有文笔作案头。谁人葬到这处地,儿子儿孙出王侯。
土地坡83岁的邓大友又曰:
雅安一脉吊邛州,吊在邛州烂泥沟。前有金牛对竹叶,后有黄鹤做枕头。
右有文笔锁水口,左有鹤林镇九州。如若有人得此地,儿子儿孙做诸侯。
(注:黄鹤 指下封营的寺庙黄鹤堂后山。)
但究竟此穴在何处?没有人能猜得透。有人曾问后来的风水先生:“怎么不寻找此穴?”先生言:“诗都说破了,没意思了。”
笔者也无意宣传封建迷信,只是借用这个传说,来说明十方堂一带确实是一处风景风水宝地,挖掘这一带的历史、传说、景点、景观,能提升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的整体形象,带动杜山碥、徐山碥、胡山碥一方的旅游!
下一节:将军碑与桂花井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