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大学生姐弟俩返乡酿酒 “寒冰掌”测温丝毫不差
2017-04-18 18:46:14 来源:川报观察
郭安平 川报观察记者 伍力
在节奏和压力不断加快的当下,保持一颗“匠心”去工作尤为可贵。在南充市蓬安县,成春梅与成春辉这对姐弟,大学毕业后传承酿酒家业,还把酿酒过程搬上了网络直播平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酿酒匠”。4月16日,记者来到蓬州小窖酿酒基地,感受“工匠精神”在这里的传承与改变。
“寒冰掌”测温丝毫不差
走进小窖酿造车间,成春辉正挥舞着铁锹,铲起刚刚从地窖里运出的酒曲。一扭身,一上提,一挥洒,满满一铁锹酒糟均匀地铺在蒸锅里。这一串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
成春辉是这家酒厂的第四代传承人,年龄不到28岁,还是个大学生。早上8点钟,成春辉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将酒糟铲到蒸锅里。每个蒸锅容纳的酒糟量为2立方,将一个蒸锅铺满,用行话说就是“上蒸”,这个过程需要40分钟。铲、起、落、洒,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却有着专业的要求,每一铲都要做到“轻、松、匀、薄、平、稳、准”七字要诀。
相比于“上蒸”,酿酒更考“匠艺”。
“三个低温”是成氏酿酒绵柔工艺中最为独特的技艺,也就是“低温入窖,低温发酵、低温馏酒”。成春辉说,这些工序上对温度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分别低于同行企业10℃甚至更多,“比如入窖温度控制在16℃,至少低于其他酒厂10℃,入窖温度越低,发酵过程就越缓慢,发酵时间就越长,最终才能累积更丰富的微量健康物质。”
令人惊讶的是,降温过程中温度都是靠手来测量的。师傅们长期接触酒醅,手变得像雪一样白,被形象的称作“寒冰掌”。靠着这样的“寒冰掌”测出来的温度,跟温度计相比竟然丝毫不差。“这就是一辈辈酿酒人传承下来的独门绝技。”成春辉的脸上写满骄傲。
坚守品质传承匠心
两杯白酒,标注日期,外观又几无差别,如何辨别品质高低?“品酒就是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作为厂里的品酒师,姐姐成春梅有绝招,品酒时一般饮用一毫升的量,铺满舌面即可,“舌尖对甜味、咸味比较敏感,舌头的两侧对酸味感受明显,而舌根对苦味分辨更加准确。”
这位专业的品酒师,却是“半路出家”。2000年,父亲成凤权在酿酒过程中不慎烫伤。为照顾父亲,成春梅中断学业,一边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一边去酒厂偷师学艺,“父亲辛苦干了一辈子的手艺,不能在自己这里断了。”
除了手艺,成春梅学得最多的是,还是父亲的一颗“匠心”。“烤酒涉及多个环节,过程繁琐,掌握水、火、曲,不断提高熟练程度才能融会贯通。”成春梅笑着回忆。
这样的坚持正在传承。一次,白酒原材料里有一批高粱因淀粉含量相差0.23%,原本对酿酒没有影响,但成春梅当即退回,直到重新发来的高粱完全符合要求,“酿造酒最重要就是原材料,都是从山东精选的优质高粱,对淀粉含量有精确要求。”
网上直播拓展销路
在厂里的工人们看来,这对大学生姐弟不但吃得苦,还有“新花样”。
建厂之初,酒厂的门前、生产车间以及办公室内就安装了监控系统。去年,学计算机的姐弟俩发现网上的“直播”很火,便突发奇想,把监控用的摄像头接入网络,将酒厂内酿酒的过程做直播。
“将酿酒过程直播,原本是为了好玩,顺便也能让网友监督。”成春辉说,没想到网友们对此非常感兴趣,“看到是纯手工酿造的自家酒,不少人留言询问购买。”
目前,酒厂已经试水网络销售,还开设了私人定制窖藏业务。“最近又报名了南充的双创比赛,我们希望与电商平台合作,让越来越多人尝尝我们的手工白酒。”成春辉说。
编辑:张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