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下高晓松。
当年的高晓松更像个文人,像大多数其他文人一样,热爱漂亮姑娘,而且是带着个人风格的那种热爱。
他夸徐静蕾是北京大飒蜜:光好看还不行,还得带着那个范儿。他还极力称颂民国时期的女明星,那种气质风华,非当今女星可以比拟。
年轻时候的高晓松,据他本人描述,在清华雷达专业读到第三年,觉得自己不适合当个科学家,于是毅然退学——连手续都没办。打这之后才有了和老狼在一起将近一年的流浪生涯,之后一起创办“太合麦田”都是后话了。
背着吉他到厦大混吃混喝,自称“流浪艺人”的高晓松,凭着一身才华跟“诗意”,即使是在在“远方”,也颇受女生们喜欢。那个时候的他更像个单纯的艺术青年,无论是思想还是外表还没有现在这样放飞自我。
那首人人会唱的《同桌的你》据说就是怀着对厦大初恋女同学的“革命友谊”创作而成的。
———世界很小,有些人却走散了———
仔细想来,当年听着“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了嫁衣”的少男少女,多数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以前说“中年人”算是自嘲,现在却变成实打实的年纪。
拿着不像曾经那样瘦弱的钱包,走进超市,却再也找不到喜欢吃的零食。
手机里的歌单很久都没有更新过,那些反复聆听的心头好,开始被媒体和年轻人们概括为“老歌”。
爱情。
每当读到《诗经》里说的那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脑海中总会浮现的那个白衣飘飘的身影,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在你的副驾驶上。
当年那个“同桌的她”还好吗?
曾经,世界很小,我们一起向往诗和远方。
有些人,却在前行的路上走散了。
家庭。
家庭由一个关于未来的想象,变成一滩复杂的现实。
你习惯每天下班后在车里独自待上一个小时,听音乐、玩手机,更多时候什么也不干,发呆。
但这并不代表你心存他想,不过是想要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哪怕每天只有那么一小会儿。然后走出去继续承担起整个家的责任。
———年少不懂高晓松———
然后在某个偶然的行程中,你匆忙打开车上的收音机,耳边再次传来那首既熟悉又陌生的《同桌的你》。你突然回忆起那年的操场,那年的黑板上的题目,还有那年的她。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未必是真实发生的场景。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却道出了很多人懵懂的、再也回不去的少年时光。
主持人用温柔的声线告诉你,这是一首1994年发行的歌曲,距离2017年的现在,已经过了23年。你突然意识到,现在的你,早已经过了在高晓松的歌里,幻想着诗和远方的年代。
就像那个时候20岁出头的高晓松,只是怀念着他的“同桌的你”,却没想到一不小心就成为一代人青春里不可磨灭的回忆。
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啊。
———前方请直行———
前几天高德地图官微公布了首席采集娱乐官的线索,作为多年的老粉,马上猜到这个人就是曾经那个拿着吉他,白衣飘飘的少年——高晓松。
他还即将推出个人语音导航包。23年后,高晓松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你的身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前方请直行,不要转弯”
诗和远方一直都在,只要你还愿意上路。
还有,当年歌里唱的那个“同桌的她”现在怎么样了?
4月20日的高德地图发布会,想听下高晓松会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