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834|评论: 10

[玄龙门阵] 盘古王表史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0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盘古王表史考
摘要:发掘于四川盐亭天垣盘垭村盘古王表龟碑,系大禹在其出生地亲立,记述从盘古王到大禹时代的史表。有一些专家怀疑其真实性,有的说大禹是神话故事,有的说大禹没有到过四川。本文通过史证与实地考证,证明大禹本身就是四川人,黄帝与嫘祖所生的子孙。并且,盘古王表记载与后来发现的三星堆遗址等古蜀文化相似,与许多专家学者的考证相吻合。
关键词:大禹 盘古 碑表 考证


一、        大禹的故事与史籍

首先,应肯定大禹实有其人。在浩繁的史书典籍中,《水经注》《山海经》《诗经》《尚书》《淮南子》《史记》等,均对大禹治水有具体记载与描述。在《秦公簋》和《秦公钟》铭文中,都出现过禹的名字。范文澜教授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夏禹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对禹持肯定态度,褒奖有加。《史记•夏本纪第二》对禹从出生、治水经历,一直写到“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其间大量引用了先秦古籍中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司马迁作为一个严谨治学的史官,在《夏本纪》中花费若干笔墨写禹死后的所葬之处,并对其地名加以诠释,“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可见,太史公对禹死于“会诸侯江南计功”,并下葬于会稽(今绍兴)一地是肯定的。人们熟悉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鲤鱼跃龙门”等都典出大禹。还有神州大地数以几十计的禹王痕迹和故事,都在印证着禹的真实存在,叙述那场惊天动地、卓有成效的治水运动实实在地发生过。无论是《吴越春秋》《史记》,还是《竹书纪年》《越绝书》等,都认定越王世家是禹守陵人之后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亲自考证的是,前几年笔者到绍兴,见大禹陵一带仍存有姒姓的村落,一问是当年守陵人的后裔。倘若历史上本无大禹,一族人为一座空冢守几千年,于情于理于制都难说通。
其二,应肯定大禹出生在巴蜀,且是黄帝和嫘祖的后裔。大禹葬在绍兴,那么他的出生地在那里呢?《海内经》之九丘说,黄帝元妃嫘祖生青阳和昌意之九族:青阳生乔极,乔极生帝喾,帝喾生挚,挚生陶尧,陶尧生契是为商,生后稷是为周。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和蚕丛,颛顼生虞舜和鲧,鲧生禹是为夏(这里说的很清楚,夏商周的夏是四川人大禹所建),鲧又生偁,偁生老童,老童生重黎,蜀黎生昆吾,昆吾生陆终,是为楚(那么楚人的祖先也是嫘祖的后裔)。《史记》记载得更为详细:“帝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鼓叟,鼓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昌意者黄帝与嫘祖所生。由此可见,黄帝嫘祖是夫妻,嫘祖是四川人,颛顼(高阳)是嫘祖之孙、帝喾(高辛)是嫘祖的曾孙、唐尧(放勋)是嫘祖的五代孙、虞舜(重华)是嫘祖的九代孙。另外,昌意子颛顼生了鲧,鲧又生大禹。大禹,出生在四川省北川县,这是史学界所公认的。
第三,其它佐证。据四川省盐亭县远古传说和可靠的大量的史籍佐证,这里不但是古西陵氏的发祥地,出了黄帝元妃嫘祖,而且还是盘古王的故乡。据史记载,约公元前2090年,大禹受帝尧之命领导治水,回到北川他出生地附近的梓潼县,指挥民工间砍伐西陵氏第一代国君文昌封地梓潼山上的高大樟梓树木,准备造舟,以运送他在家乡发现的治水需要的天然类水泥“息壤”到灾区。这是一件造福国民的大事,但伐木工作遭到当地人的百般阻拦,在紧急情况下,大禹下令诛杀了领头人梓潼顽主。历尽千辛万苦,治水成功后,因功勋卓著,公元前2070年,舜帝将帝王之位禅让给大禹。承继帝位后大禹十分思念家乡西陵氏民众曾经做出过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于公元前2045年,亲回到盘古王的诞生地天垣盘垭村,将躺过盘母的碾盘石,命名为盘母石,并立下一方经他多年考证的王表龟碑,记下了从盘古到自己四千多年间中华帝王的更代情况,即史学家称的“盘古王表”。以昭彰盘古开创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的献身精神。此后多年该龟表研究的人很少,无人能解。直到19世纪后才有不少学者加强了对盘古王表的研究,情况如下:

二、学者对盘古王史表的考证
1、本地留日学者何拔儒的考证
时间又过去近四千年,盐亭天垣举溪河畔出了一位读书人,他叫何拔儒,对大禹立盘古王表的传说深信不疑,并多方寻求解疑的密码,力斥那些反对者的疑议。机会在1902年,他被清庭选派到日本留学,他悄悄地携带着"盘古王表"临摹文字出国,在异国他乡与众多国际友人研讨、寻求破译盘古王表的密码。四年后何拔儒从国外学成归来,进一步通过实地对四川5000多年前的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遗址的考察。同时,何拔儒从当地传教士学得一些最古老的圣经文献故事,联系古籍《山海经》和天垣的盘古传说,他把《山海经》看成是《涸海古卷》而得以保存的。他认为盘垭村天垣的盘古传说以及洪水朝天等传说的“创世纪”,与《圣经》记载的一些部分神似;因此他把《圣经•创世纪》和《涸海古卷》结合看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说明人类和人类文明的起源有两个孵抱期:一是非洲到中东的地区,一是四川盆塞海及周边的大片地区。人类的大迁徙,就在这两个方向有过多次的来回。如果说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拉特山附近,发现的《创世纪》中所描述的诺亚方舟的船身残骸,可信度不高;联系天垣盘古王表石龟碑以及盘母石等文物古迹,也说它的可信度不高的话,就是信口雌黄。这样,何拔儒终于破译了盘古王表这千古奥谜,并且补上了夏代大禹后的列朝君王。
2、浙江学人钟毓龙的考证
到如今这"盘古王表"并非孤证,如四川省嫘祖促进会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证明盘古王表的真实性(不一一列举),并与浙江学人钟毓龙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公布的尧年王表也多有相似:
盘古氏后有天皇君兄弟一十三人,姓望,名获,字子润,号曰天灵,以木德王,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其时地壳未尽坚固,屡屡遭逢劫火,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黑戈)、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 敦胖、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洲献。其年岁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天皇君后有地皇君继之,姓岳名铿,字子元。兄弟共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山(四川境内),以火纪官,爰定日、月、星三辰,是为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一月为冬至。兄弟各一万八千余年。地皇君后共有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其二曰五龙纪。其三曰摄提纪。有五十九姓,亦曰五十九姓纪。其四曰合雒纪。其五曰连通纪。其六曰叙命纪。其七曰循蜚纪。其八曰因提纪。其九曰禅通纪。其十曰疏仡纪。首曰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辕,后改姓姬,字曰玄律。那龟文到这个地方就完了,但后面却还有一行:自开辟以来,至黄帝有熊氏元年,共二百七十五万七千七百八十年。

3、史学家陈穉常的考证

史学家陈穉常的《中国上古史演义》,曾被列入全国学生必读书目。全书采用神话传说、天文生物、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史料,用轻松通俗的文笔与章回小说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再现了自地球上有了生物起,经过古猿的进化、人类的出现,进入了传说的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的时期,再发展到有史的夏、商、周三代,直至西周灭亡为止的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该书初版于一九五四年,一出版就受到热烈欢迎,好评如潮,至今仍是上古历史通俗读物最佳之作。其中许多与盘古王表记载大致相符。

三、学者们从盘古王表整理出中国八千年历史不断线主要脉络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有文字与物证说明这个民族一直延续八千年不断线的只有中国。请看盘古王表的记载:
一),约公元前8000-公元前6391年:原始社会,经历了约1600年。
二),约公元前6390-公元前6211年:
1,盘古;2,天皇 ;3,地皇;4,人皇; 5,五龙纪;6,摄提纪 ;7,合雒纪;8,叙命纪。
三),约公元前6210-公元前5771年:
1,巨灵氏;2,句疆氏;3,谯明氏;4,涿光氏;5,钩陈氏;6,黄神氏;7,巨神氏 ;8,犁灵氏;9,大隗氏;10,鬼隗氏;11,掩兹氏;12,泰逢氏;13,冉相氏;14,盖盈氏;15,大敦氏;16,云阳氏;17,巫常氏;18,泰壹氏;19,空桑氏; 20,神民氏;21,倚帝氏;22,次民氏。
四),约公元前5770-公元前5071年:
1,辰放氏(4代);2,蜀山氏(6代);3,虺傀氏(6代);4,儿遽氏;5,希韦氏(4代);6,有巢氏(8代);7,燧人氏(4代);8,庸成氏(8代)。
五),约公元前5070-公元前4171年:
1,浑沌氏(7代);2,葛天氏(4代);3,女娲氏;4,伏羲氏;5,赫胥氏;6,东户氏(17代);7,皇覃氏(7代):8,启统氏(3代);9,吉夷氏(4代)。
六),约公元前4170-公元前3151年:
1,仓帝史皇氏;2,柏皇氏(20代);3,中皇氏(4代);4,大庭氏(5代); 5,栗陆氏(5代);6,昆仑氏;7,西陵氏(5代)。
七),约公元前3150-公元前2331年:
1,轩辕氏(3代);2,祝涌氏(2代);3,昊英氏(9代);4,古皇有巢氏(7代);5,朱襄氏(3代);6,阴康氏(3代);7,无怀氏(6代);8,神农氏(8代)
八),约公元前2330-公元前2211年:
1,黄帝有熊氏;2,颛顼;3,帝喾;4,尧 ;5,舜。
九)、夏朝时期,公元前2070-1600年:
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9、芒,10、泄,11、不降,12、扃;13、廑,14、孔甲,15、皋,16、发,17、癸。
(夏朝以后的朝代大家等都非常清楚了不一一补录。)

四、龟背纹故事及全文
上面的考证对华夏的发展脉络,应该比较清晰了,下面说一说考证中提到的龟碑文的故事。
史记与民间传说:上古,越裳氏派使者送帝尧一巨大神龟,当下帝尧按照典礼款待使者,并且深深致谢,大加犒赏。那个神龟,命专司其职的司官,捧养到宫沼里。事出越南文献《金履祥纲目前篇》“唐尧戊申五载越裳氏来朝献神龟”。
越裳氏使者动身回越南后,帝尧才叫人将那神龟取来,放在一个极大的场所供人观赏,使龟体可以尽量的发展。后来命史官,将那龟背的文字,照样录出来。抄录的时候,很不容易,因为看不清楚,只能一人爬在龟背上,且看且报,一个人再抄录,足足搞了大半日,才把全文录毕,呈与帝尧。帝尧一看,只见上面所写的是:
天地初分之时,盘古生于其中,能知天地之高低及造化之理。故曰:盘古氏开辟天地,盖首出御世之人也。又曰:浑敦氏。
盘古氏后有天皇君兄弟一十三人,姓望,名获,字子润,号曰天灵,以木德王,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其时地壳未尽坚固,屡屡遭逢劫火,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 玄(黑戈)、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胖、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其年岁兄弟各一万八千岁。
天皇君后有地皇君继之,姓岳名铿,字子元。兄弟共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山(即川西的龙门山),以火纪官,爰定日、月、星三辰,是为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一月为冬至。兄弟各一万八千余年。
地皇君后共有十纪:
其一曰九头纪。是曰泰皇氏,亦曰人皇氏,姓恺,名胡洮,字文生。人面龙 身,生于刑马提地之国。兄弟九人,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土地之势,裁度为九州,而各居其一方,亦曰居方氏。兄弟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其二曰五龙纪。人皇氏厌倦尘事,乃授篆于五姓。五姓者,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故号曰五龙氏,乘云车而治天下,治五方, 司五岭,布五岳。
其三曰摄提纪。有五十九姓,亦曰五十九姓纪。
其四曰合雒纪。共有三姓,教民穴居,乘蜚鹿以理。
其五曰连通纪。共有六姓,乘蜚麟以理。
其六曰叙命纪。共有四姓,驾六龙而治。
其七曰循蜚纪。共有二十二氏,曰钜灵氏、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 钩陈氏、黄神氏、拒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弁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以上皆穴居之世也。
其八曰因提纪。共有十三氏,首曰辰放氏,是为皇次屈。古初之人卉服蔽体,至辰放氏时多阴风,乃教民搴木茹皮以御风霜,绹发乇首以去灵雨,而民从之。命之曰衣皮之人,传四世;次曰蜀山氏,传六世;次曰 豗傀氏,传六世;浑沌氏,传七世;东户氏,传十七世;皇覃氏,传七世;启统氏,传三世;吉夷氏,传四世。儿蘧氏,传一世;猪韦氏,传四世;其第十一曰 有巢氏,教民栖木而巢,以避禽兽之害,又刻木结绳以为政,又教民取羽革紩衣挛领着兜冒以贲体,又令民之死者厚衣之以薪而瘗之,传二世。十二日燧人氏,作钻燧,教民取火以为熟食,又教民范金合土以为釜,又立传教之台而师道以起,兴交易之道而人情以遂,故亦曰遂皇氏,有四佐焉,曰明由、必育、成博、陨邱、 傅四世。十三日庸成氏,传八世,共为六十八世。
其九曰禅通纪。共有十六氏,首曰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四目, 生而能书,实创文字,天为之雨粟,鬼为之夜哭,万古文化由此起。柏皇氏继之,以木纪德,居于皇人山,传二十世。中皇氏继之,居于嶅山。一曰中央氏,传四世。大庭氏继之,都于曲阜,以火为纪,号曰炎帝,传五世。栗陆氏继之,愎谏无道,有贤臣曰东里子,不能用而杀之,天下叛之,传五世而亡。昆连氏继之, 一曰厘连氏,又曰厘畜氏,亦无道,传十一世。轩辕氏继之,始作车,伐山取铜以作刀货,传三世。
赫胥氏继之,亦曰赫苏氏,传一世。葛天氏继之,始作乐,八人捉(牛介)投足掺尾叩角而歌八终: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曰遂物,四曰奋縠,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临万物之极,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传四世。宗卢氏继之,亦曰尊卢氏,传五世。祝诵氏继之,一曰祝和,是为祝融 氏,作乐名属续,以火施化,号赤帝,都于郐,传二世。
昊英氏继之,传九世。有巢氏继之,教民编槿而庐,葺雚而扉,塓涂茨翳以 蔽风雨,是为有房屋之始,亦曰古皇,传七世,权臣为变而亡。朱襄氏继之,其时多风,群阴閟曷,乃命其臣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令曰来阴,传三世。阴 康氏继之,其时阴多滞伏,民气壅闭,乃制为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传三世。无怀氏继之,传六世。太昊伏羲氏继之,姓风,以木德王,都于陈,教民佃渔畜 牧,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制嫁娶,造琴瑟,以龙纪官。女娲氏继之,云姓,一曰女希,是曰神媒。神农氏继之,姓姜,以火德王,都曲阜,初艺 五谷,尝百革,制医药,始为日中之市,以火纪官,传八世。
其十曰疏仡纪。首曰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辕,后改姓姬,字 曰玄律。
那龟文到这个地方就完了,后面却还有一行,写的是:自开辟以来,至黄帝有熊氏元年,共二百七十五万七千七百八十年。
后记:据盘古王表按国际对古埃及古王朝历史的分期,古埃及与古中华文明的对应时期是:
1.前王朝时期对应五方区系时期;
2.早王朝时期对应法天法地时期;
3.古王朝时期对应叩向自身时期;
4.第一中间期对应重铸烟火时期;
5.中王国时期对应立足山海时期;
6.第二中间期对应城邦之美时期;
7.新王国时期对应跃起中原时期;
8.第三中间期对应大同王土时期;
9.后埃及时期对应夏时期。


(全文5800字节 )
参考资料: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2.石云龙《嫘祖圣地碑为湮没的古蜀文明说话》
3.陈穉常《中国上古史演义》
4.钟毓龙《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
5. 王德奎<<"绵阳第一碑"与盘古王表石>>(<<文史杂志>>2000年第2期)
5.《水经注》《山海经》《诗经》《尚书》《淮南子》《史记》《秦公簋》和《秦公钟》等

——向胤道 2015年秋初稿,2016年夏修改,2017春再改(xiang1947522@163.com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4-20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胤道先生的研究很有价值。盘古王表中的盘古王年代还须重新计算。

发表于 2017-4-20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丝绸之路”最先肇始于古蜀国?轩辕黄帝入主成都平原建都新津宝墩 元妃嫘祖将桑蚕丝绸业发扬光大
如果最早迁徙到成都平原的古蜀人不是蚕丛氏族,那会是何方神圣?除蚕丛外,成都平原古蜀人的来源,还有另外一个奇特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版本。
在巴蜀地区民间传说和地方史志中,描述的“三皇五帝”中的“后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和轩辕氏,且模拟远古“初三皇”,习惯把青帝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后三皇”与“初三皇”作譬比,依次分别称伏羲、炎帝、黄帝为“天皇、地皇和人皇”,相当于远古的天皇、地皇、人皇在古蜀现实生活中重现。——所谓“黄帝时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末叶,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较早时期,约肇始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司马迁《史记》说:“蜀之先王,肇于人皇”。《华阳国志》和《路史》都说:“蜀之为国,肇自人皇”。难道这位“人皇”是指的轩辕黄帝?公元前2495年~前2395年在位的黄帝轩辕氏率先进驻入主了成都平原并在此立国建都?
约公元前7724年即位的伏羲,比炎帝要早4700多年。位于古蜀盆地成都平原东北方的大巴山中段嘉陵江中游,有伏羲孕育于阆中而为巴人远祖的传说。巴蜀从来就密不可分。来自大巴山东缘-嘉陵江流域,比炎帝一世晚近600年的末代炎帝榆罔的继任者“后三皇”之“后人皇”——轩辕黄帝,才是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真正缔造者?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江水,即岷江。若水,即雅砻江。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轩辕之国江山南,此云岷山者,以大江出岷山故也。”长江古称大江。上古认为岷江是长江正源。古云“江山”,即指岷江、岷山。此言“轩辕之国”在长江之上源岷江之南,岷江之发源地岷山之南——即蜀地海水刚退去不久的成都平原。意即:回中原取代炎帝末世而正式即位之前,黄帝最早在蜀地建国。
又据《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载:“玉山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郭璞注:“轩辕之丘因黄帝(号轩辕氏)曾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嫘祖故名。”《西次三经》又云:“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所居者,昆仑也。玉山在昆仑山系。岷山即在西王母居地玉山之西近五百里。从方位看,“轩辕之丘”,在古蜀国即今四川盆地西北岷山山地。郭璞解释说:因了黄帝轩辕氏曾经有一段时期住在此地,并且迎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元妃(当时不叫王后,元妃即王后),所以西陵氏所居地(岷山某处)得名“轩辕之丘”。
大约距今5000年前,长江三峡迸开,洪流飞泄,当古蜀盆地内陆海的海水从三峡夔门消退流出,成都平原成为沼泽草地、江河湖泊和千里平畴沃野——当年蚕丛王原本不可能实现的入主成都平原的梦想,即成为现实。也许正是古蜀盆地内陆海一瞬间成为大平原的沧桑巨变,激发了轩辕氏开拓新大陆的向往。
我们依然确认这一史实:蜀王率领蜀国万民沿龙门山最高峰的峡谷间开路而行,迁居古蜀盆地平原定居,先后在新津宝墩和三星堆等处建立王都、圣城,与北方中原地区殊途同归,开创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此处所言“蜀王”,不是蚕丛王本人或其后裔,而是黄帝。
黄帝、嫘祖夫妻把两个儿子青阳和昌意分别“降居”岷江和雅砻江,原来不是远在中原所为,而是本来就在蜀中自家附近之故。而且,让次子昌意在其母亲嫘祖娘家娶回蜀山氏之女。蜀山氏族世居岷山(蜀山)。黄帝、嫘祖之所以两代皆与蜀山氏和亲,实际是为了使其在成都平原新建的蜀国,一如既往地承袭岷山古蜀国蚕丛王的文化衣钵。
如果轩辕氏率领部族进入成都平原,应该是在其继位中原之前。轩辕氏把部落安顿停当,将蚕丛王之后新一轮古蜀国建成后,又回到中原即位,主政全天下。
可以大胆想象,距今4600多年前,这场恢弘壮观的大迁徙。“后人皇”(轩辕黄帝)率领部落男女老少,从大巴山脉-嘉陵江流域一带迁徙到古蜀盆地,进入成都平原,并最终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历史。
三国蜀汉大司农秦宓认为,“人皇”(轩辕黄帝)是经“斜谷”南下进入成都平原的。斜谷在哪里?在古蜀山区武功水(今陕西岐山县石头河)河谷,南连褒河河谷。斜谷中这条斜道沟通中原与古蜀盆地的多条山道之一,古称“褒斜道”。褒斜道是秦岭-巴山间出入蜀门秦关的多条古道其中之一。由褒斜道南下,转入阴平道,可直入成都平原。那么,居于岷山丛林的蚕丛氏族余部,是从龙门山湔江峡谷进入成都平原,与黄帝轩辕氏部族大军会师。
1995年,在今成都平原腹地新津县城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考古发现了距今4500多年前的宝墩古城,据考证可能是“人皇”(轩辕氏)兄弟之一在的公元前2550 年建立的蜀国都城,被废弃年代为公元前2300 年,即宝墩古城存在了两三百年。两个起讫年代碳14数据,与《三皇五帝年表》标明的黄帝在位年代基本吻合。
宝墩古城是川西平原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城,其工程分为二期,其第一期工程面积为60万平方米,后第二期工程扩增为近300万平方米。
宝墩古城城墙采用堆筑法建成。第一期城墙东西长600米,南北长1000米,总面积60万平方米(1995年探明);第二期城墙也采用堆筑法建成,但比较残缺,只能测量其总长度约为6.2千米(2010年探明)。考古人员使用全占仪对第二期城墙、壕沟的分布范围和走势进行了精准的测量并绘制了城址平面地形图。以第二期城墙外侧的壕沟外侧边为界,面积约276万平方米;以第二期城墙外侧墙基为界,面积约268万平方米;以第二期城墙内侧墙基为界,面积约253万平方米。这一面积数据在目前仅次于浙江良渚古城(290万平方米)和山西陶寺大城(280万平方米),而大于湖北石家河古城(120万平方米)。
宝墩古城两期城墙的关系:从空间角度看,在东北方向上,第二期城墙(即外城墙)与第一期城墙(即内城墙)重合。从时间角度看,两期城墙(即内外城墙)曾同时存在过。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及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对宝墩村进行考古发掘,经4个月发掘后确认,黄土埂子圈起的地方是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古城遗址,散碎的砖瓦器物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进入文明的物证,与三星堆王都文化年代相差不远,比金沙文化遗址年代更早,属于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最早阶段。
年代早于广汉三星堆圣城的新津宝墩古城遗址,系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古城遗址,对探索长江上游地区的文明起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继广汉三星堆器物坑发掘之后,巴蜀地区古蜀文明又一重要发现,在中外史学界引起了轰动。
也许,轩辕氏圣驾首度莅临成都平原,建立“别都”,就在此地——宝墩。
如果黄帝轩辕氏曾入主成都平原,于蚕丛氏在岷山茂县叠溪第一次建立古蜀国被灭亡之后,在成都平原新津宝墩重建古蜀国,继之,黄帝元妃(第一夫人)嫘祖在古蜀国遍植蚕桑、缫丝织锦的史迹,就更为真切而无懈可击。
为什么“丝绸之路”最先肇始于古蜀国,谜团就此迎刃而解。
《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大意是:“西南方的岷山山地黑水河(岷江支流),(距今4600年前,今成都双流县东南有浅丘陵牧马山一带和今新津宝墩故城,古有古蜀国王城别都)周围有广阔的蜀中平原,黄帝之后帝尧时专门研究种植五谷的著名农技师后稷就葬在这里。王城周边方圆三百里地,确是天地的中心,著名美眉素女(与彭祖晚年一起练成采阴补阳长生之术并合著有《素女经》的采女、素女和玄女三位女友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出生在这里。此地出产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各种豆类、稻谷、高梁、小米,气候温暖,各种作物冬夏天都可以播种,各种禾苗四季都可以生长。雌雄凤凰鸟欢乐地歌唱尽情的舞蹈,树梢上果子金秋已经成熟,草木葳蕤,植被丰茂。各种珍禽异兽群居杂处,其乐融融。这里生长的草,冬天和夏天都不会死,一年四季常绿。”《山海经》记述的城池,与当代新津宝墩考古结果基本吻合。
《水经》和《水经注》只有漾水,而无嘉陵江之名。又有一说,《山海经·海内经》所言“西南黑水”,是古西夷之水,即嘉陵江上源白龙江的上游。
《山海经·海内经》又云: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山海经》中的四海:西海即今青海湖(亿万年前远古青海湖一直连着欧洲地中海,是同一海域),北海即今渤海,东海即今东海、黄海、日本海和太平洋,南海(巴蜀内陆海)即今四川盆地。上古的四海之内,主要在以昆仑山为立足点,有长江黄河流域为主要范围。5000年前,四川盆地是内陆海,之后三峡迸裂,海水流经长江中下游而入东海,原来的内陆海成为“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
“南海之外”:如果只指一方,就会说东、西、南、北,只说之外就包括四周,南海之外就是四川盆地四周的盆周山地。
“黑水青水之间”:黑水指的是岷山山地的黑水河,在岷山山地注入岷江上游;青水为青衣水的简称,发源于岷山以西的邛崃山,东南流在乐山市以西与大渡河汇合,注入岷江,全长近三百公里。
“有木名曰若木”:《山海经》云:“金乌东出扶桑,日中建木,西归若木。”《山海经·大荒北经》又云:“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扶桑、建木、若木,都是古代神树。建木,另当别论。若木,应该是扶桑,所谓“东极为扶桑,西极为若木”,意即在(东海,即今太平洋)最东边(汤谷,即今墨西哥,距今12000年前后,青藏高原华夏部族有一支先民东渡扶桑,即经阿拉斯加冰桥或白令海峡等路径,万里迁徙到中南美洲)称为“扶桑”,在昆仑西南(在北半球,昆仑看太阳是在西南方落山)称为“若木”,实际上扶桑与若木也许是同一种树的两种称谓。若木,高大乔木,暗红色树皮,青绿色叶子,大红色花朵。有行家考证,扶桑、若木即为木棉。木棉又名攀枝花,原产于印度,上古沿“南方丝绸之路”移植于蜀滇山区(四川云南交界处山地,即今西昌-攀枝花地区)和南越地区(南越通南粤而范围更广,即今广东和越南等一大片地区)和在四川盆地南边盆周山区的渡口(今攀枝花市)地区随处可见。
《尔雅·释天》解氐:“天根,氐也。”注称:“……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亢,咽喉也。亢下系于氐,咽喉以下直到足跟也。言氐为龙足。“若木之有根”,此处有两解,一是就像树木有根一样,二解为氐羌之氐,就是若木这种神树的根。
“若水出焉”:若水即雅砻江,以及雅砻江注入金沙江直至宜宾的这一段江。
关乎轩辕黄帝入主成都平原,还有黄帝问道峨眉山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可作为旁证。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峨眉山是道家文化在西南地区的重要祖源地;直至东汉以道家文化为根基的道教作为宗教而创始,峨眉山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魏晋时期,峨眉山道教文化发展极为繁盛。直至佛教全面兴盛的唐代,峨眉山同时成为以普贤道场为核心文化形构的中国四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依然是佛道二元文化并存状态。唐人李白名诗“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诗中的“仙山”仍然是指道文化名山。信奉道家文化的李白与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佛教名僧广浚法师结成好友,写有“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名句。多少年之后,佛教文化终于在峨眉仙山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至今,峨眉山左山道仙峰寺背后九老峰下海拔1752米悬崖绝壁上神奇魔幻的九老洞,依旧是道家文化、道教文化传承基地。《封神榜》描述的道家文财神赵公明,就成长于九老洞。传说中白蛇化身为仙女的白娘子,姓白名淑珍,出生于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青城山。白淑珍来到佛道并存的峨眉山金顶拜佛,受菩萨点化——“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千年等一回!于是,白娘子离开峨眉山清风洞,漂飞到浙江绍兴,终于在杭州西湖断桥边,找到了一千八百年前的救命恩人、已由当年的小牧童投胎转世轮回了二十多世的“许仙”许汉文,结成良缘,却被金山寺和尚法海所镇。白娘子的侍女青儿,就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下黑龙潭修道。
东晋著名道学家、道教领袖、医药学家、植物学家、化学家葛洪的名著《抱朴子(第十八卷)》记载:轩辕黄帝上峨眉山向天真皇人请教“真一”之道。
南北朝北齐魏收所著史志《魏书》,其中《(志第二十)释老志》专门记述道家、道教与佛教史实,有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峨眉山。”
峨眉派绝学之一的峨眉重要内功心法《五符经》亦云:“皇人在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
峨眉山当地民间至今传说着4700多年前轩辕黄帝从北方中原来到成都平原,上峨眉山九老洞拜谒天皇真人求仙问道的故事。
九老洞因有九仙——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九位老者在此修道而得名。传说九老在年轻时,曾为女娲补天捡拾五彩石。
轩辕黄帝入驻成都平原初上峨眉山,在九老洞仙皇台,求问美髯银须鹤发童颜的天真皇人“如何一统天下”之道,被婉拒。两年后,轩辕黄帝再拜峨眉山,朝觐天皇真人。天真皇人感其诚意,且见轩辕黄帝襟怀天下而治蜀有方,即在峨眉山报国寺后面的凤凰坪上,传授《灵宝经》和《九仙三一五牙经》等宝典秘法给轩辕黄帝。其中《九阴真经五符经》,以五符为经,上为五星,下为五岳,内为五玉,外为五云,化为五龙。轩辕黄帝从此顿悟自省修身明德齐家治天下之大道,在宝墩古蜀王城工程完竣、移交王权、安定蜀中后,归返北方,涿鹿中原,经炎黄大战和黄蚩大战,定都黄河流域,一统华夏而成就千秋伟业。
以上所有描述,都是叙说:黄帝轩辕氏在四川盆地内陆海水退之前,曾在岷山山地暂居娶嫘祖为妻;四川盆地内陆海水退之后,曾于成都平原建国立都。
黄帝在新津宝墩建立别都后入驻成都平原时(黄帝即将在中原即位,首都将建在中原),很可能同时在广汉三星堆建有小规模的圣城,主要为冬季祭祀北方之用;尔后的蜀王继任者也继续使用三星堆圣城作祭祀,甚至作为王城国都。否则,三星堆发掘的一期文化已距今约有4800年,就无法解释。三星堆,因有一个用作祭祀的三级土堆方台而得名。祭天、祭祖、祭神,祭台上方高低有别。
比炎帝一世晚近600年的黄帝一世,在与炎帝部族后裔在中原的部落发生“炎黄大战”之后,炎、黄文化进一步深度融合。黄帝包容与承袭炎帝文化,在炎黄大战正式于中原即位之前,率众举兵西南一隅古蜀盆地成都平原,重建并且仍然以炎帝部族后裔之一蚕丛氏原有名号命名的蜀国,完全成为可能。炎黄文化无疑是古蜀文化的嫡亲母体。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血浓于水,骨肉难分。
——本文摘自刘斌夫新著《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
第三章 最古老而神秘的南方丝绸之路:长江上游古蜀王国盛况空前
五王时代:神秘古蜀王国如梦如幻千年传奇

发表于 2017-4-2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描述古巴蜀,可先不用四川一词。四川是宋代川峡四路(利州路、梓州路、益州路、夔州路)的简称,元朝始设四川行省。

发表于 2017-4-2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巴蜀盆地,5000年前是内陆海。五千年之前一万年之内的中华文明、古巴蜀文明,其核心区域,多在黄河中上游和盆周大地——秦巴山地、岷山-龙门山地间。
所以盘古王时期所及的海洋,或则山海经所描述的南海,或许应当是古巴蜀盆地内陆海。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斌夫 发表于 2017-4-20 13:08
请描述古巴蜀,可先不用四川一词。四川是宋代川峡四路(利州路、梓州路、益州路、夔州路)的简称,元朝始设 ...

谢谢朋友指教!说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斌夫 发表于 2017-4-20 13:14
古巴蜀盆地,5000年前是内陆海。五千年之前一万年之内的中华文明、古巴蜀文明,其核心区域,多在黄河中上游 ...

谢谢学术争鸣,越争月明

发表于 2017-4-20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21 06:14

发表于 2017-4-24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朋友欣赏!谢谢支持!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