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规:训以治家 德以育人
[img]file:///C:\Users\pc\AppData\Roaming\Tencent\QQ\Temp\TempPic\I[R0ARHQU@O( V3YZZIG@_OV.tmp[/img]何辉一家重温家规。
□ 本报记者 李青依 “国家公民要当好,树立三观不可少。弘扬民族正能量,优良家风传家宝。”4月5日下午,何辉在资阳市“好家规故事会”上讲述何氏家族的家规时,吟诵了一首自己所作的小诗。 近日,记者在安岳县来凤乡见到了62岁的何辉。他告诉记者,1979年9月28日,父亲何建修50岁寿辰的当晚捧出一本金丹簿给他。他翻开簿子看到,扉页是父亲秀劲的柳体毛笔字:“孝顺、勤俭、抚幼、正直、为公。”这10个字便是何氏家规。 何辉家祖辈是佃农,没一个识字的。到了何辉祖父这一代,祖父一心要培养一个读书人出来,便把何辉父亲送去读私塾。何建修后来考上安岳国立寿华中学,即现在的安中,却因正逢干旱,家里交不起地主的租粮,何建修初一读完就被迫辍学。幸运的是,私塾老师非常欣赏何建修,便向保长推荐他到私塾教书。 新中国诞生后,何建修在教书的同时,被选为村文书,参加过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他一生养育了4个孩子,有的从政,有的投身教育事业,有的从事科技行业,事业均有成。“我们四兄弟都活出了可以令自己骄傲的人生,这都离不开父亲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回忆过往,何辉说:“也离不开那简短却厚重的‘十字’家规。” 孝亲无怨 抚幼无悔 “尊老爱幼”“敬老慈幼”……这些词语凝聚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流传的优良传统。何辉告诉记者:“孝顺和抚幼,是何氏家规中最被强调的部分,也是全家人共同坚持的事。” 父母·表率 在那个条件极其艰苦,生活极其艰难的年代,何建修用自己微薄的薪资支撑着全家,除了要奉养家中三位老人,还要供两个弟弟读书。而他的两个弟弟也非常努力,大弟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大学,小弟中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后被提拔为铁路公安处干部。 在最困难的时候,何建修只能借债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默默承受,不愿家人担心。他自己过着节俭的生活,十余年才将外债还清。 而何辉的母亲,在与何建修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也毫无怨言地孝顺老人、照顾弟弟,与丈夫同甘共苦,撑起了一大家子。 后人·传承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何家的后人都传承了父亲敬老抚幼的美德,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也一直延续着。 何辉毕业后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教育事业,还继承了父亲抚幼的美德,接手了对弟弟们的培养。 “当时三弟正值青春期,情绪波动想放弃学业,小弟也还年幼需要我关心照料。”何辉笑着说,“我的教育经验有一部分也来源于父亲。”面对两个弟弟,何辉只能耐心地给三弟做思想工作,解开他的困惑和苦恼,并帮助他认识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在工作之余加强对小弟的关爱,对他采取宽严有度的教育方式。 在何辉的指导下,三弟毕业后考取了安岳县通贤镇的乡干部,且是一名清正廉洁、口碑很好的乡干部。小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供职于中国船舶总院717研究所。 教育有方 为人有道 “良好的家规、家风、家训会影响下一代人,让一个家族的人都更加优秀。”何辉说,这需要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在生活的点滴中潜移默化,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 在家风的感召和父母的影响下,何家后人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都谨遵勤俭、正直、为公的教诲。 何辉在37年的教育生涯中,克己奉公,忠诚教育。教学生从未马虎,尤其是对弱差生的转化颇有方法,最擅长的是做思想教育工作。“我当老师后接到的第一个班就是一个慢班,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差生班’。”但何辉认为,孩子们就像白纸,成长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充当“画图人”的角色,给予正确的引导。“没有绝对的差生,所以我决不放弃所谓的‘差生’。”何辉努力了解孩子们,耐心地给予开导和引导。 “何辉是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就算现在退休了,他仍然在继续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何辉工作的来凤乡小学校长杨兵说,何辉一家对优良家规、家风的传承,给周边的人们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培养良好家风方面,何辉一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