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信大家特别是伟大和智慧的巴蜀儿女对这首诗句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出自于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该诗句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展现和描绘了千百年前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同时,李白笔下的名篇──《蜀道难》,通篇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诗中先后3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不难看出,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山路崎岖、地势险峻,巴蜀儿女进出川如此之艰难,巴蜀以外的人们要攀越蜀道更是比登天还难!甚至有了历史传说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闭塞巴蜀”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尴尬境地”…… “我们6点半出的发,7点就到啦,高速公路通了就是快呀!”我和朋友前几天从营山驾车回南充时朋友向我感叹到!两周之前,已多年没有坐客车往返“成南”的我从成都双流坐客车走成南高速公路回南充仅用了两个小时!不光这些,现如今,南充驾车到重庆两个小时,往返南充和成都之间坐动车只需70来分钟,南充飞广州、北京等地两小时左右,成都到重庆40来分钟,成都到北京坐高铁10多个小时,成都坐动车到上海最快12个小时到达,成都飞福建最快两个多小时……抚今追昔!诗人眼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早已经成为了过去、永远地成为了历史!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巴蜀儿女不惧怕任何困难,也从来没有被任何困难所吓倒,无论是诗人眼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险峻崎岖和穷山辟水,还是历经无数次自然灾害特别是2008年以来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大地震、“7.9”特大暴雨洪灾……的满目疮痍与废墟泥泞,巴蜀儿女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突出全面改革创新“一号工程”,突出精准脱贫攻坚“头等任务”,突出灾后恢复重建“民生大事”,全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尤其是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地震灾区重建走出新路,更是夺取了抗震救灾、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让蜀人自豪、国人骄傲、世人惊叹! 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在砥砺奋进的五年间,四川从高速公路“大动脉”到农村公路“毛细血管”,交通建设投资一直保持高位增长,仅2013年到2016年间,光公路水路建设就完成投资近5200亿元,规模高居全国第一。“加快建设进出川大通道。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成贵高铁等项目扎实推进。建成成安渝等高速公路503公里,通车总里程达6519公里。国际(地区)航线新增10条、达95条,成都中欧班列开行460列。出入境人数约500万人次……”这是在2017年初召开的四川“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交出的仅2016年一年的进出川大通道建设亮丽成绩单。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四川仅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就分别达6000公里、4600公里,成渝高铁建成通车,支线机场达12个,“四江六港”建设加快,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截止2016年底,四川公路总里程达32.4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519公里,较2012年提升5位已居全国第二;已建成19条公路水路进出川大通道,毗邻的7个省区市除西藏、青海外均实现高速公路连通;高速基本实现移动通信、交通广播、服务区免费WIFI,信息查询服务全覆盖;全省建成ETC车道1272条,至今年4月底ETC用户突破234万。全省高速已形成内畅外达、运行高效的新格局。 如今的四川,无论是省内城镇到乡村、四川与毗邻周边地区,还是与全国各省区市到国际航线班列,“进出川大通道”的水路、公路、铁路、民航等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实现了省内、周边、国内、国际的进出川“互联互通”的便捷快速交通,真正实现了从“蜀道之难”到“蜀道之畅”的历史巨变!(周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