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艰难行进
徒步穿越
搬运物资
堰塞湖水位上涨
加紧抢通
9月8日,清平乡突降暴雨,引发多处山体滑坡和大面积泥石流,公路被埋,河道堵塞,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5·12大地震后,经过103天的连续奋战,于去年8月26日被抢通的汉清路再次中断。
唯一的“生命通道”阻断,被困在大山里的群众和援建施工人员共6000余人生产生活陷入困境。群众生活用品出现紧缺,许多在重建的因为拉不上材料而停工,施工人员被困在山里无事可干。
灾情就是命令。清平乡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向市政府汇报灾情,并走村串户安抚被困群众,寻求多方帮助。
山乡被困人员牵动着各级的心。从9月9日开始,由交通部门组织的紧急抢通施工队一直奋战在抢通现场。9月15日,部分被困群众乘坐武警水电部队官兵的班子船出山。同时,一批大米、蔬菜等应急生活必需品和药品也运进山里。
当天,记者花三个半小时艰难到达交通中断已达一周的清平乡,实地探访和了解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等情况。用镜头和笔记录了一个个令人心痛和感动的画面。
■进山的唯一通道中断
9月15日,连日阴雨后难得的晴好天气。早上8点30分,记者跟随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乡长陈军等一行乘越野车向大山深处的清平乡进发。
连日暴雨后,进清平的山路更加泥泞而崎岖不平。较一周前,路上多了很多从半山腰掉下的小石子。路上多处坑洼处还残留着大量的积水,车开过,积水飞溅老高。进山左边的清平河里,浑浊的河水湍流而下。右边陡峭的悬崖还残留着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痕迹。路边那些“山体滑坡,小心行使”、“此处危险,不可停留”的提示牌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我们的车很快行至汉清路的“一把刀”处。因地震而形成的“一把刀”堰塞湖水位上涨了很多,水面几乎与公路持平。水的颜色也从震后的墨绿色变成浑浊黄黑色。车一路颠簸前行,记者看到,通往天池乡政府的临时便道也被洪水淹没。路上不再有矿车的踪影,就是小车也没看到几辆。只有几名背着背篓的群众徒步向山里走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汉清路小岗剑,惨烈状况兀然出现在记者眼前。巨大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形成一座“新山”,把进山的公路完全掩埋得严严实实,根本找不到路的痕迹。两边有些松动的山体似乎摇摇欲坠,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在阳光下泛着粼光。这就是震后形成的小岗剑堰塞湖,高涨的水位把通往清平的汉清路全部淹没。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那高高耸立的云湖森林公园牌坊也被水吞噬了多半。
“连日来的降雨,堰塞湖水位比以前最少上升了6至7米。路被中断。庆幸的是无人员伤亡。”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对记者说。进山的公路中断,我们将车停在原地,徒步在陡峭的泥石流中艰难攀爬。陡峭、泥泞、尖石,一路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跌倒,或脚掉进很深的泥泞里。
30多分钟后,终于翻过了170多米长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新山”。付兴和等乡上的干部开始帮群众搬运货物。
■群众上下山全靠堰塞湖上一艘船
小岗剑山下,就是一个巨大的堰塞湖。现在,群众上下山,必须要从堰塞湖上泛舟。
上午9点30分,一艘大铁船行驶在巨大的小岗剑堰噻湖上,船的四个角上四面印有“武警水电部队”字样的彩旗在山风中摇曳。船上有很多被困的山乡群众。还有几位身着红色救生衣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在保护着群众的安全。船靠岸了,山乡群众发出喜悦的欢呼声。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下船上岸。“不要挤,注意安全,一个个上去。”记者看到,船上有一位婆婆被人挤了一下,差点绊倒。一名武警战士立刻将老人扶住并搀扶上岸。“感谢党,感谢解放军。”被困一周的老人终于可以出山买东西了。她拉着武警战士的手泪水涟涟。还有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女孩子因为脚受了伤行动不便,在船上一直被妈妈扶着。一名武警战士把女孩子背上了岸。
为了赶上下午那班船上山,很多群众都行色匆匆地向下山的方向疾步走去。院通村二组的的甯仁舒告诉记者,他们被困在山里的这些天,菜是最紧缺的东西。她家不仅吃光了地里的蔬菜,还到处找野菜吃,甚至有一顿吃的是酱拌饭。她说她今天下山就是要多买些蔬菜和猪肉储备。“如果没有党委政府领导和解放军对我们的关心,我们不知道哪天才能下山呢。”甯仁舒由衷地说。
记者看到,一些群众坐船出山,还有一些群众要坐船进山。不同的是,进山的人都背着大米、清油、蔬菜等一些吃的和药品。在他们中间,记者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清平乡党委副书记刘如松、政府办公室主任谢国海、工作人员袁文珂、棋盘村村上的陈德安等,还有穿着警服的乡派出所干警等都加入到搬运蔬菜、食品和药品的队伍中。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也帮着群众搬运物资上船。那是山乡一幅动人的画卷。在组织群众搬运物品上船的乡党委书记付兴和有些焦急,他牵挂着山里的群众,于是坐冲锋艇先进山了。“小心,安全第一。”该乡乡长陈军一直在指挥群众上船。直到最后一位搬运药品的老乡安全上船后,上午11点半,他才上船跟群众一道进山。陈军告诉记者,9月14日天气逐渐转好,在和武警水电部队协调好后,当天下午他们就开了第一班船。由于山上被困人员多,时间长达一周了,山上出现大米、猪肉、蔬菜以及生活日用品的紧缺。于是乡上组织一些群众于9月14日下午乘船出山购买一批紧急生活物资和药品。9月15日上午,他们将第一批生活物资运进山里,以解群众生活困难的燃眉之急。
与交通部门一起承担汉青路抢通保通工程的武警水电部队10支队的副主任唐伟告诉记者。清平道路中断后,他们就一直牵挂着被困在山里的老百姓。在接到绵竹市政府通知后,他们将用于处理堰塞湖的货运船开到小岗剑堰塞湖运送群众进出山。每天定时来回四趟,一直到汉青路抢通。同时每趟船上都安排了6名武警战士轮流保护群众的安全。
■清平被困人员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中午12点半,记者来到清平乡场镇上。昔日热闹的街道变得寂静了很多。很多在地震中严重损毁的房子都已经拆除准备重建。开门的商店仅有两家。整条街道,甚至都看不到一家饭馆。“前两天都有一家饭馆在开门。由于没有蔬菜和肉等,那家饭店昨天就没开门了。”一位老乡告诉记者。
街边两家卖猪肉的摊点前倒是人气很旺。“11元一斤的猪肉,快来买啊。”陈显平和蔡良贵是清平乡场镇上卖猪肉有10多年的商贩。陈显平说,前几天,我们都是从山上买的“生态猪”,要比山下的贵一些每市斤14元。由于连续降雨,现在山上能够宰杀的毛猪基本上很少了,他们就坐船从山下买肉回来卖,比山上的猪肉还便宜。他是14日下午出山的,今天早上他买了两头猪乘船把肉运进来。刚把猪肉摊摆起,就有七八个群众围上来。棋盘村4组的彭明凤买了5斤猪肉,她对记者说,前几天猪肉很走俏,又贵,今天多买点,放到冰箱里慢慢吃。
在场镇李天顺家的蔬菜店里,记者看到10多位群众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蔬菜。李天顺说,他在场镇做蔬菜生意已经16年了。由于清平路断了,他已经三天没有卖菜了。14日下午得到乡政府的通知,可以坐船下山,他便和妻子便下山在板房里住了一夜。今天凌晨两点,他们就到绵竹蔬菜批发市场买了花菜、萝卜、粉条、豆皮等10多个品种的蔬菜运上山以满足群众的需要。
在很多工地上,记者不时看到很多工人三五成群的围坐在一起。来自眉山承包清平群众新房建设的刘老板向记者大倒苦水。他说,他带了20多个工人来清平施工,工地已经停工一周多了。他每天不仅要管工人的吃、住,还要给每个人发8元的补助。“我快支撑不住了。”刘老板一脸无奈。在场镇上,记者还碰到来自安徽专门做房屋防水工程的郭秋凤。她告诉记者,她和她的4个工人是9月7日到清平的。刚到一天,清平的路就断了。现在他们无所事事的被困在清平8天了,没有一分钱收入,还要吃、住。她盼望进山的路尽快抢通。院通村1组群众王洪然家的新房是8月10日开始动工修建的。记者看到,新房的基础已打好,但是工地还是在停工。“我们现在住在临时过渡房里很潮湿。下雨天房子还有点漏雨。本来建房合同上签的是工期三个月,不晓得要拖好久才修得起。”王洪然焦急地说。
记者了解到,现在清平乡有1300多户群众动工重建,由于进山的路阻断了,建材无法运送上来,大多工地已经停工。来自各地的建筑工人有1500多人,他们现在就只有在山上闲着,等到路通了才开工。
“道路中断后,我们乡上机关干部分组立即到被困群众家中走访了解情况,并组织生活必需品提供给援建人员和施工队。同时,乡机关严格值班,对有困难的群众尽力给予帮助。现在,我们正在有序组织青壮年群众下山,将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药品通过船只运送上山,保证山上老弱病残人员的正常生活,保证每一个群众不受冷,不挨饿,有病可以治。”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说。
■日夜抢修断道 最快需要一周才能通车
下午三点过乘船出山。在小岗剑,记者看见,数十辆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正在不停地将高涨的洪水放去。同时将山上倾泻下来的数万方泥石流向河道内清理。同时在滑坡地段形成高达5米的挡墙。记者了解到,从9月9日开始,由交通部门组织的紧急抢通施工队一直是每天24小时奋战在抢通现场。
机械一边施工,山上的泥石流却不断的往山下滑落。施工人员说,震后造成的土石堆积物大概有100万方到300万方之间。近段时间以来的每次大雨之后,一些土石堆积物就会顺沟而下,阻塞此前已经被抢通的公路。尽管此次被泥石流中断的道路只有170多米,但是在短时间内抢通异常艰难。绵茂公路一期工程二标段项目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抢通的重点一个是排水。另外就是堵,防止泥石流从路面直接冲,减少泥石流带来的灾害。在不下雨的情况下,施工人员24小时抢修,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够抢修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