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9日讯(记者 卢永洪)非法排污企业心存侥幸,几成常态。不过,在智慧环保日臻成熟的当下,“眼”力够狠的两个主角闯进了我们的视线。它会带来什么变化呢?今(9)日,从成都市环保局传来的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两个主角“眼”力够狠!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非法排污都“跑不脱”。所以,四川新闻网环保频道提示道:心存侥幸的非法排污企业该醒醒了?!
主角登场
非法排污“跑不脱”
今年6月的一天,新都区。厂区内机器轰隆,工人们正在紧张生产,厂区内一根15米高的排气筒形同虚设,任由青烟直接排入空中……这一切,都被几十米高空中的无人机清晰的拍了下来。果不出所料,无人机反馈回的图像信息显示,该企业废气大量无组织排放。相关部门立即联合行动,将新都这家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制造企业逮了个正着。
也是在六月,郫都区。一间厂房屋顶上厚厚的粉尘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现场情况到底如何?随着白色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大门紧闭就不能成为阻拦环保执法人员取证的障碍了,厂房内的实时生产画面被迅速传回地面,环保执法人员第一时间锁定了郫都区某涉嫌偷排污染物的家具企业及其违法证据。
这是两个真实案例。就此,我们不难看出,非法排放废气、粉尘的企业被逮了个正着,有赖于我们要介绍的主角——无人机。
首先,主角为何登场呢?那就是锁定证据。去年3月,有人举报蒲江一家食品企业非法排废水,但当执法人员前往检查时,却屡吃“闭门羹”。成都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王顶举例介绍到,“后来我们发现,即便进入厂区,从门口到污水处理区的距离来看,被检查方完全有条件再偷偷打开被关闭的污水处理设施,最后的结果就是:非法排废水的证据被销毁。”
所以,主角登场后,偷排证据被锁定,非法排污就“跑不脱”了。
两个主角 一高一低
“眼”力够狠!白天高清夜晚红外
主角为何是两个呢?“我们一般用于环保工作的无人机有两类,一类是固定翼无人机,一类是旋翼无人机,两种无人机分别用于大面积巡查和低空精准锁定证据。”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肖波介绍道。按适用高度分为一高一低的两种无人机,就是两个主角;从“眼”力方面来看,按照搭载设备不同,不仅可进行高清摄像摄影,还有红外夜视功能。
主角一:200—400米的高空有固定翼无人机。它可以快速地对平原、山区等各种地形进行大范围巡查,可搭载高分辨率摄像机、专业光学相机、红外相机等。它的航拍照片分辨率最高能够达到0.02米。“这相当于在几百米的高空,清晰地分辨出地面上书本大小的物体,厂房、烟囱这些更是一目了然。”肖波说。
主角二:300米以下低空有旋翼无人机。它可以悬浮在污染源上空进行高清拍摄,在追踪“青烟”、隐蔽排污口时能更精准的锁定证据。“不少企业老板看到航拍资料如此清晰、真实的时候,十分震惊,再不像过去那样推诿狡辩,老老实实承认了违法事实,接受处罚。”肖波介绍道。
从“眼”力方面来看,除开在白天发神威的高清功能,还有红外夜视配置。无人机还可搭载红外相机,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成像。就是说,即使在夜幕下,环境监测人员也能做到一目了然。
智慧环保无人机
精准打击的一把好手
随着智慧环保下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无人机也成为了对环境突发事件源头实施精准打击的一把好手。在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去年11月10日,就四川新闻网环保频道记者关心的互动问题,相关负责人指着大屏幕讲道:“这么多冒烟的地方,就是在秸秆禁烧期间,我们拍到的焚烧场景。这些都是通过无人机拍摄的。”“无人机在天上巡查的情况,在地面的你是看不到。”据他介绍,所有相关信息是通过4G传送到应急指挥保障中心,也是借用无人机、摄像机和手机在事发现场获取的。“在日常的处置中,通过手机传输已经是没有问题了。”然后,通过指挥系统调度,各方力量可以第一时间支援第一现场。
据了解,去年成都环保系统启动无人机巡查约60次左右,尤其是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几乎每天都有2—3个机队外出巡查,每队携带无人机数量至少在4架以上,为各项应急措施提供高分辨的数据和图像。
无人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有一个大脑中枢做支撑,那就是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那么,心存侥幸的非法排污企业是不是也该清醒了呢?!
演练中的低空无人机在饮用水道上,进行细致巡查工作。(卢永洪 摄)
演练中的无人机紧急升空,开始快速巡查工作。(卢永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