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升初竞争早已到了血拼状态,很多家长已经到了崩溃边缘。那么,每年的小升初到底在比拼孩子的什么能力呢?家长又该如何提前准备?下面就和君一起来探探究竟。
一、小升初本质上到底在比拼什么?
这个问题,要从另一个方向去探究,就是好学校到底要什么样的学生?有家长说了,这还不简单,好学校当然是要成绩好的学生了。这个说法其实不全对,好学校要保证将来的升学率,要的是将来进初中以后能成绩好的学生,而非仅仅是小学时成绩好的学生。
我们知道,小学的学习是比较简单的,现在的孩子也都不笨,成绩好并不难。还有就是各个小学要求不一样,同样是各科都是优,其实学生也是有区别的。经常有这种情况,孩子小学成绩都挺好,到了初中很差,其实很正常,小学太简单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选拔到最好的学生,确保将来在初中能成绩好,这就是小升初时各民办初中要把关的了。
从初中学校的角度来看,现在学校压力和竞争也很激烈,既要合格率,更要升学率,还要比优秀率,所以要选拔的学生是优秀学生,啥叫优秀学生呢?学校会用哪些方式进行评估呢?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学习能力强:学校要看孩子四五年级的学科成绩,各类竞赛证书(奥数,作文,英语),来评估他的学习能力。
2. 学习品质好:学校通过作业本,成长手册里老师的评价,以及通过孩子面试表现,来评估他的学习品质。
3. 个人素质高:学校通过他的特长证书(机器人、科技、航模、艺术、体育类),以及面试测试,来评估他的个人素质。
二、大部分家长平时都有哪些误区呢?
片面追求分数证书,严重忽视品质素质。
盲目应付当前规则,极端无视本质规律。
两个方面,一个是平时学习,二是周末补习和兴趣学习。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学校要的优秀学生,是要学习能力强,学习品质好的学生,才能持续出成绩,而这是要有一个坚持的过程。
类似于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家长把他从周一早上7:00开始到周日晚上睡觉的每天,全部做了详细明确的日程表,各种学习安排和要求,就像一个程序一样,把孩子当成机器了,因为家长很强势,这个孩子很乖很听话,这几年下来啥结果呢?还用说嘛,妈妈很累,孩子成绩一直很差,为啥会这样?当然会这样啊,如果你被规定好所有的时间要求,你会怎样?肯定是应付完成啊,会每件事用心做吗?哪里来的能力训练和效率品质啊。我们主动和家长沟通,希望她能调整下,多给孩子一些空间,根本无效。
类似这样,就喜欢给孩子增加很多学习量的家长,其实很多的,家长说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人家都学,他不学怎么行?多学点总是有用的。有用吗?当然没有用,如果他没有用心,没在学习的状态,越多的学习量只会让他更多的应付,内在不断积累厌学情绪而已。
三、平常太焦虑没手段,到时很纠结不坚定。
现在妈妈们的焦虑已经是常态,但这些焦虑担心已经形成了对孩子学习的副作用。尤其是面对小升初这个话题时,妈妈们的焦虑尤为明显。
其实,训练孩子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是一个管理工作,不是技术工作。啥意思?比如他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你讲给他听,这是技术工作,我相信所有的家长基本上小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作业都能辅导,可是,你会发现,你讲得越多,他越来越懒了,不断要你讲了,反而他的学习能力下降了。因为你的目标是错的,你的目标变成了完成作业了。而训练他的能力,习惯,是让他按要求做到,这是一个管控他的行为习惯的过程,管理是要靠手段的。光有想法,没有做法,你焦虑操心,他偷懒应付,最后是一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