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由:杨昌绂(南陈时期)—杨祯明(雍正时期)之间世系不清
寻访老地名:遂宁县凤凰台六角坝倒石桥
江西南城县天台山白马坡
寻访支始祖世系:杨昌绂(南陈时期)—杨祯明(雍正时期)
寻访同宗,字辈:祯化和懋,于文志先,兴成积德,庆父祈天……
杨昌绂—杨祯明后裔分布地:成都彭州市
天下杨氏,姓分周姬,派自杨震。杨震生五子:长杨牧(隋文帝杨坚及杨家将直系先祖)、次杨里(无考)、三杨秉(我支直系先祖,初中语文《杨修之死》中杨修、新都杨升庵状元、杨尚昆也为该支)、四杨让(无考)、五杨奉(西晋三杨两后家族、杨贵妃家族、杨万里直系先祖)。
我支杨氏系出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世三公”直系,至南陈全忠公生五子,长景绂(渠县、邻水、大竹、通江、巴中片支始祖)、次慎绂(巴中片族谱写作“顺绂”)、三昌绂(潼南片支始祖)、四维绂(西充、蓬溪、射洪、南部、盐亭、遂宁、南充片支始祖)、五继绂。
我支现存民国抄本《杨氏族谱》谱序前面提及“传至吾祖昌绂公移至江西天台,叔祖维绂移居四川统(按:应为‘充’)国”,后面又详述“全忠公第三子进士昌绂公自大陈宣帝时任江西南昌府南城县令,任满未归华阴,卜地居于天台山白马坡;忠公第四子进士维绂公,陈宣帝时任四川南充知县,任满未归,居于邑之北十里长属山下莪溪”,我支谱全忠公之后未述昌绂公裔嗣,却记维绂公后昆,直叙至彦隆公三子商、汉、邹三公子孙于明末的一次修祠合谱。该谱序撰于1641年,与西充县常林观(维绂支发源地)、蓬溪县明月乡(商公—本镒支系)、蓬溪县槐花乡(商公—本鉴支系)、南充嘉陵区安乐坝(商公—本通支系)杨氏族谱出于一辙。但以上几处杨氏族谱均记作“全忠公生二子,长维绂,次子贡生继绂(安乐坝谱写作‘断绂’)”。
谱序之后又述“始自遂宁县凤凰台六角坝倒石桥人氏,自雍正(按:1723-1735年)年间来新繁邑(按:1965前为新繁县,后拆销县建制降为新繁镇,现属新都区)班(按:应为‘斑’)竹园(按:即现新都区斑竹园镇)插占水田数百亩,居几年,不利,又迁于彭县(按:现彭州市)南乡(按:迁居地——现彭州市致和镇斑竹村一带的‘杨家坝’即属清之‘南乡’)”。
后又述及来彭重新议定宗派四十辈:“祯化和懋,于文志先,兴成积德,庆父祈天……”,来彭始祖祯明公,生子二,杨铎、杨化。
昌绂—祯明支迁彭杨氏,现主要分布于彭州市致和镇斑竹村、独柏村、百苍村、四方村,濛阳镇原竹瓦乡青龙村、三岔村,隆丰镇大泉村、原同德村、原集贤乡,丽春镇长顺村、太平村兰家巷、原北君平乡沙埂村,天彭镇花龙村、东郊村、原枣子树,楠杨镇,湔水附近,新都区新繁镇原新农乡等地。
为确清昌绂公至祯明公之间世系,搜索百度地图,发现遂宁船山区西北有“凤台村”,东有“六角村”,西南安居区有“倒石桥”。端午节前专程去遂宁河东区仁里镇杨家祠和六角村寻访:杨家祠在瓦店村,为杨再思(杨震五子杨奉支)后人聚居处,邻村六角村杨氏仅几户,因无人,寻访未果。
几点推测:
1.“湖广填四川”先后集中发生了两次,一次在明初,一次在清初。我支族谱世系前有“来川之祖”,确认我支杨氏先祖为移民。而西充维绂支杨氏在南陈时(569-582年)即已入川,距雍正时期已愈千年,不会自认为移民。若为明初移民,世系第一人就不应该是“杨祯明”,所以应该是清初移民。
2.雍正帝曾从国家层面提倡编修家谱,加上封建社会聚族而居的宗派观念,族谱可以别亲疏,所以移民迁徙时家谱是必带物。虽然移民迁徙有政府保驾护航,但移民仍可能遭遇被打劫、翻船或其它意外,所以家谱也常常被弄丢,因此后来续谱,摘录嫁接拼凑笔误,往往出现很多纰漏。推测吾祖祯明公所带族谱也弄丢了,当来到遂宁凤凰台六角坝倒石桥时,恰恰遇到杨维绂后裔(分布于附近长根山、南坝、小河口),缘于本族血统渊源,便定居于此。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无法续谱,便抄录西充杨氏族谱。但我祖牢记为昌绂公之后,所以在所抄之谱序中两次提到“昌绂”,而西充杨氏族谱相同内容谱序中根本未提及“昌绂”,只提及全忠公生二子,长维绂,次继绂。
3.康熙帝分别于康熙二年(1663年)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两次下诏鼓励湖广移民填川。我祖若在此期间入川,至雍正(1723-1735年)时再迁彭,居遂宁29-72年,也算得上“始自遂宁县凤凰台六角坝倒石桥人氏”。
4.《潼南杨氏族谱》(2012年)提及杨秉-杨秉信支后裔孙文秀公,南宋末进士,仕湖广永州府零陵县知县,值南宋亡不能归,乃徙湖南辰州府辰溪县定居于五都一甲之黄溪岩,时称黄溪杨氏。文秀公迁楚传十三世,康熙年间有数十家入川,而今只有五支可查。而潼南双江(新林姬家坝)杨氏也为昌绂公支系,不知我支是否也属湖南辰州黄溪杨氏?
“遂宁凤凰台六角坝倒石桥、江西南城县天台山白马坡、昌绂公、祯明公”,希望知情人提供我分支源流、老地名、人名或相关杨氏族谱信息,衷心致谢!
联系QQ:1421780878。
QQ邮箱:
1421780878@qq.com。
2017年6月14日